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豐利鎮豐利小學(以下簡稱“豐利小學”)位于豐馬河畔,創辦至今歷經百廿滄桑。一百二十年薪火相繼,一百二十年嚴謹辦學,一百二十年發憤圖強,塑造了豐小人淳厚穩健的性格文化,給予了豐利小學誠篤清新的氣質力量。
溯古通今,鑄就百廿和美篇章
建校以來,豐利小學始終堅守嚴謹治校的初心,不斷探索實踐,努力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藍天。一條坎坷路、奮進路,綿延一百二十年。作為江海平原上最早的小學之一,豐利小學的辦學水平得到廣泛贊譽。
一、薪火相傳,奠百廿基業
豐利小學前身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如皋知縣梁喬升創立的敦風社學。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縣鄭見龍將敦風社學改建為豐利義學。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后,知縣崔正音、朱學灝等組織鄉紳多次修建校舍。1902年,舉人潘蔭東等積極籌建現代學校,張謇等給予大力支持。
1904年,豐利小學正式創辦于豐利文園,為原如皋東鄉第一所現代學校。初名“豐利市公立第一兩等小學”,張謇親書校名,贊其“為一邑之先”。1941—1943年,南通女子師范、如皋師范、縣立省實驗學校等輾轉到豐利辦學(史稱“豐利三僑校”),著名教育家范北強等寄寓豐利小學校園,聯合開展教學活動,共同服務抗戰救國。
歷經歲月沉淀,1978年,學校根據各級要求逐步走上正軌,走上振興之路……
二、文化萌芽,育未來之林
1909年起,豐利小學將“烝我髦士、興我家國”立為校訓,將“修身書畫游戲操”列入課程。學校以“用今天的努力成就明天的精彩”為辦學理念,確定了“文明、和諧、求實、奮進”的校風、“敬業、厚德、務實、求是”的教風以及“主動、多思、會學、進取”的學風,并逐步形成“和美”校園文化。
豐利小學在傳承百年校訓深厚底蘊的基礎上,強化黨建引領,將黨的先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加強黨組織建設,引領全體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學校形成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黨建與校訓精神的深度融合,為豐利小學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構建出既富有歷史韻味又充滿時代活力的育人環境,營造出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學校通過環境布置、課程設置、活動開展等多方面努力,讓“和美”理念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
一千四百年江海文化的滋養,三百年敦風社學的淵源,一百二十年薪火相傳的歷史,讓這座獨具豐利古鎮“包容會通”氣質的校園,在新時代因“和美”文化的深厚積淀而綻放出新的光彩。
特色領航,和美課程綻放光彩
近年來,豐利小學突出教學重心,狠抓隊伍建設,在德育、非遺傳承、珠心算實驗等方面不斷突破,基于“和美”教育理念下的“和美課堂”也應運而生。
一、非遺傳承,弘古韻新風
作為一張名片,豐利小學的珠心算享譽全國。學校已蟬聯江蘇省珠心算一等伯樂獎23年,向國家珠心算隊輸送兩名隊員,獲世界、國家各級各類珠心算獎項3000多人次,一次獲國家珠心算團體特等獎,兩次獲世界珠心算團體特等獎。不僅如此,豐利小學“神算子”的名聲已超越了國界,多次為國內外來賓表演,幾度上鏡中央電視臺,多次代表南通市出席文化交流活動。作為江蘇省珠心算實驗基地學校,豐利小學多次接待省內外兄弟學校來校交流,多次接受省市各級領導調研,中珠協三任會長先后到學校視察珠算非遺項目開展情況。
豐利古鎮文化底蘊濃厚,豐利小學立足家鄉特色,將跳馬伕、潑花籃等引入校本課程,讓學生感悟鄉土情懷、感受民俗風韻、傳承協作精神。學校拍攝的《跳馬伕》曾在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欄目播出,千人馬伕操《馬伕的韻律》在省市縣各級活動中多次展示,社會反響熱烈。
二、德育浸潤,筑品性之基
豐利小學以“一月一主題”的體驗活動為平臺,推動德育工作持續開展,助力學生養成好習慣。“八禮四儀”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紅領巾尋訪老紅軍活動把紅色精神傳揚,“小手拉大手”幫扶活動將一顆顆愛心傳遞……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美、創造美,更讓他們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培育了他們積極向上的德行。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校積極挖掘其中的節日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做燈籠、猜燈謎、包湯圓,喜氣洋洋鬧元宵;清明掃墓踏青系列活動讓學生懂得珍惜與感恩;走近重陽,誦詩句、講故事、見行動,在學生心中播下了尊老、敬老、愛老的種子。
三、課堂創新,啟智慧之門
“和美文化”引領下的“和美課堂”,其核心理念是“以美育人,讓每一個學生主動、愉悅、多元發展”。“和美課堂”以“和美”情感為主線,以校本化目標導學模式為途徑,通過優化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等來促進多維目標達成,從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學校把“人的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的具體育人目標,加強各學段、各學科間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在“和美”文化指引下,學校推進學科融合,開發了包含三類課程在內的“和美課程”,即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豐富學生核心素養內涵。
攜手并進,共建師生和美道路
一百二十年的傳承賡續,讓張謇“救亡圖強、堅苦自立、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在這塊鄉村基礎教育的沃土落地生根,并在一代代人的探索與實踐中不斷煥發時代光彩。一百二十年的豐厚積淀,讓現代教育與豐利這座古鎮相融相合,形成了獨具豐小魅力的教師“和美”氣質、學生“和美”風范。
一、青藍同輝,譜傳承新篇
師徒結對、干群結對是豐利小學的傳統。學校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和行政引領力量,將主題研究交流、主題微課等作為研究活動的主要形式,把教師培養工作做好、做實。學校精心挑選骨干教師作為師傅,通過師徒間的定期交流、示范課展示等活動,青年教師得以快速成長,同時也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和職業道德觀。
學校把青年教師的培養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了確保青年教師能夠迅速成長為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學校青年教師研修組精心策劃豐富的研修活動,確保每學年都能為青年教師提供數十次學習機會。這些活動緊密圍繞青年教師成長的關鍵要素展開,形成了系統化的培養體系,為青年教師未來在教育領域的卓越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二十余位教師因其出色的教學水平被評為市縣級骨干教師。
二、多彩活動,綻個性之花
豐利小學始終秉持促進學生全方位素質發展的教育理念,精心培養每一位學生。
作為學校的傳統活動,“小紅楓”藝術節、“百靈鳥”合唱節以及“時陽杯”普通話演講比賽等已經走過了二三十個春秋,見證了無數學生的成長與蛻變。“小紅楓”藝術節如同夏日里的一抹紅楓,為校園增添了無限的生機,是全校師生每年都期待的節日;“百靈鳥”合唱節是學校音樂教育的璀璨明珠,學生們在合唱中學會了團結協作,感受了音樂的和諧之美;“時陽杯”普通話演講比賽經過三十年的積淀與傳承,已成為學生們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的重要舞臺。這些傳統活動如同學校的精神圖騰,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底蘊和教育理念,見證著學校的發展歷程,也見證著學生的成長足跡。在未來的日子里,豐利小學將繼續堅持這一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和完善傳統活動,為更多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學校積極探索“雙減”政策下的教學新模式,制定并完善了課后服務管理制度,充分挖掘教師特長,鼓勵并支持他們根據自身專長開設各類社團課程,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不管是小紅花觀鳥角、民樂社團、啦啦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校社團,還是杯子舞、衍紙等班級社團,各類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樂園。
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春雨般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助力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它們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成為優秀的“和美少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和美文化,點亮了豐利小學師生的幸福教育生活;和美校園,書寫著豐利小學師生的美好奮斗篇章。在和美文化的引領下,學校著眼于當下,落腳于成長,始終讓和美之花在校園中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