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線教師來說,信息科技課堂的教學管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例如,每上完一節課,教室里的鍵盤和鼠標都會雜亂無章地擺放在桌面上;每次開展小組合作,學生都沒有合作的意識;等等。本文圍繞信息科技課堂的高效管理辦法,從常規口令、特色口令、手勢運用等方面,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簡要闡述相關經驗與探索,以期與同行共勉。
一、用常規口令優化管理
上課伊始,學生準備拿出鍵盤、鼠標和凳子,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口令:“師:面向電腦——生:轉過去。師:拉出凳子——生:輕輕坐下。師:拿出鍵盤——生:輕輕拿出。師:拿出鼠標——生:輕輕拿出。”當然,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對象時,口令也應靈活變通。例如,在課堂管理中,針對物品使用和歸位,教師可以采取如下口令:“師:上課要做到——生:三拿出,拿出凳子,拿出鍵盤,拿出鼠標。師:下課要做到——生:三歸位,鍵盤歸位,鼠標歸位,凳子歸位。”
針對歸位的標準和要求,教師可作出強調,并由小組組長負責督促和檢查。通過幾節課的口令訓練,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特色口令增強趣味性
筆者在聽課時,發現其他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口令。其中一節英語課給了我較大啟發,英語教師將其課堂上常用的口令、關鍵詞替換成教學內容,并在管理班級時推廣運用,既發揮了口令的作用,也促進了知識的應用。基于此,筆者也開始思考信息科技學科的口令。教學中,筆者嘗試根據不同課程內容編創不同的特色口令。例如,在教學認識鍵盤、學習輸入法的相關內容時,筆者設計了手指在鍵盤上定位的口令:“師:小手準備——生:我就準備。師:小手定位——生:我就定位。”此外,還有認識其他鍵區的口令:“師:中英切換——生:我點Shift。師:回車換行——生:另起一行。”所有特色口令的設計與使用都應遵守三個原則:一是方便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管理;二是要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三是要簡潔明了,朗朗上口。
三、用積分累加制調動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積分累加制也是個不錯的策略。學生從三年級開始積分,一直可以累加至六年級。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互幫互助等都會得到相應的積分。在這樣的積分機制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幅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明顯得以改善,成效顯著。那如何實現積分的跨年級累計呢?借助班級優化大師可實現網頁端和手機端實時同步,積分可累計使用;每學年結束,如更換信息科技教師,每位學生的積分數據會移交給相應的教師。積分的兌換機制可以根據學生每學期的提案不斷完善,例如,10分可兌換一個信息技術操作小訣竅,20分可兌換一次更換座位的機會,50分可兌換一次免費的俱樂部課程,等等。在積分累加制的激勵下,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四、用特殊手勢激發主動性
在教學中,“小老師”上臺操作是信息科技課堂常見的教學環節,但如何才能讓臺下的學生認真聽“小老師”的講解?這個問題讓筆者陷入沉思。在一次體育課旁聽時,體育教師的隊列手勢給了筆者啟發。于是在信息科技課堂上,筆者要求臺下的學生認真聆聽“小老師”的講解過程,如果贊同,可以用點贊的手勢,如果有質疑,就可以舉手示意。通過幾節課的訓練與配合,再加上積分累加機制的激勵,學生逐漸養成了認真聽講的好習慣,積極思考并踴躍討論。
以上是筆者作為一線小學信息科技教師的一點經驗。而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教態、教學設計及教學策略的選擇等也是影響一節課質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實現更高效的課堂教學與管理,是筆者一直在思考與探究的問題。教學之路上的探究永無止境,筆者愿與教師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