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飯飯姓范,對外,他號稱自己是沒人愛吃的“糊飯”,迷迷糊糊的,做啥都會“糊”。他是班上的頭號“鍛煉困難戶”,這話好像說得沒毛病。
訓練跳繩,他還沒跳幾個,把繩一扔,看螞蟻去了。我要求學生在家跳繩并上傳視頻,從未見過飯飯的,多次聯系家長也無果。我安排一個成績好的學生教他,他就磨蹭不跳,還甩繩打同學,惹得大家連連告狀。更別提這次訓練,繩在地上,人卻不見了。這是能力問題嗎?是態度不端正呀。
我把飯飯叫來,準備狠狠批評一頓。我還沒張嘴,卻發現他低著頭,摳著手指頭,小眼睛時不時地悄悄瞄我,一臉膽怯。那害怕的眼神刺痛了我。
我真的了解他嗎?生氣管用嗎?我收住怒火,詢問他是否有特殊情況。飯飯這才哭著告訴我,他害怕,不敢跳,覺得跳了也不會。大家都會,就他不會,他肯定會被人笑話。他爸爸媽媽沒時間管他,所以一直沒上傳過鍛煉視頻。飯飯有個弟弟,爸爸媽媽都要工作,忙不過來,平時只管弟弟,飯飯一直待在奶奶家。
飯飯離開后,我有些自責,我真的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了嗎?也許孩子需要的小“老師”,不一定是成績好的學生。有興趣才能動起來,關系好才愿意聽。我把目光投向了飯飯最好的朋友——琪琪。琪琪也是個“鍛煉困難戶”,但好在她會跟著跳,連不起來就一個一個地蹦。我試著請琪琪給飯飯當“小老師”,帶飯飯跳繩,他倆居然一拍即合。不一會兒,飯飯居然堅持跳了一分鐘。全班學生為他們鼓掌,飯飯臉上笑開了花。就這樣堅持了幾天,我把飯飯拉到一旁說悄悄話:“飯飯,剛開始你一個都跳不了,現在能一個一個地跳了,有進步呢!但是你看琪琪一分鐘都能跳60個了,她可比你跳得多呀,你能落后嗎?我找體育委員教你動作,咱們也跳60個甚至100個,怎么樣?”被激勵的飯飯立刻來勁兒了,追著體育委員訓練,讓我非常欣慰。
也許,孩子真正需要的鍛煉方法,不是我提要求再逼著他做。對于“習得性無助”的孩子,目標可以定得再小一點。于是我想,何不嘗試讓飯飯自己決定一周的小目標?我相信他的判斷力。利用“登門檻效應”,我每天給予飯飯選擇的自由,并協同體育老師為孩子量身設計基礎訓練方案。孩子如果當天無法完成日常鍛煉任務,可以先完成基礎訓練。沒想到,連著一周,飯飯都堅持完成了基礎運動量,有時還會追著問我:“老師,什么時候跳繩啊?”
也許,孩子自稱“糊飯”,只是害怕努力后沒有收獲,所以在給自己找退路,老師真不該忽視。這學期,孩子們剛好八歲,我們特別安排了“八歲八公里”研學活動,由家委會成員帶領孩子們一起探秘北京中軸線。這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幫助孩子了解城市。研學完的交流會上,飯飯分享的是天安門廣場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我借機聯系飯飯最近的努力和進步來表揚他,大家也紛紛鼓掌。我抓住時機及時總結,告訴孩子們:“我們要向革命英雄們學習,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最終勝利,告別‘糊飯’,變成‘美味飯’。”飯飯聽了,害羞地笑了。
有一天,一個學生有道題目不會做,哭了。飯飯上前安慰他,仍是那副迷蒙的神情,卻語出驚人地說:“你好點了嗎?哭不能解決問題,堅持才能勝利,加油!”
飯飯在學校里得到了支持,找到了自信,在家呢?我想,飯飯的爸爸媽媽一定是愛飯飯的,只是覺得飯飯已經長大,就把更多的精力分給了弟弟,忽視了飯飯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欣賞,孩子更是如此。我應該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最大的鼓勵,并把孩子的積極變化告訴家長,讓家長也看到成功的希望。因此,我不再每天詢問飯飯今天為什么沒有鍛煉,而是更多地跟孩子溝通在鍛煉時的進步,還經常拍一些飯飯和琪琪比賽跳繩、努力做操的小視頻,然后發給家長。除此之外,我還給家長支招,讓飯飯帶著弟弟一起鍛煉,幫他找到家庭價值感,同時樹立“我能行,我不怕”的自信。當然,我這樣做還有一點考慮,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人在教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在學習。我想,都成為弟弟的“教練”了,飯飯應該不會再排斥鍛煉、害怕鍛煉了吧?
果然從這之后,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飯飯每天跳繩越來越積極,從來只回復“好的”的飯飯媽媽居然主動打電話來詢問孩子的在校情況,有時還能在放學時看到飯飯爸爸媽媽一起來接孩子……飯飯還告訴我:“現在爸爸媽媽雖然還是很忙,不過他們會帶弟弟來奶奶家跟我玩。周末不忙的時候,爸爸還會和我一起跳繩、踢球。”他感覺,下次運動會自己應該能讓大家刮目相看。我鼓勵他:“飯飯,你肯定能回到碗里來,成為大家都愛的美味飯。”
鍛煉上的積極變化還帶動了飯飯在學習和生活上的改善。他勞動時會默默地幫大家倒垃圾,在食堂吃飯時也不跪在凳子上了,上課時也更認真聽講了。有一天午餐時,一個學生跑來找我說:“老師,飯飯一直推他同桌,讓人家走。”我納悶,趕緊跑過去。飯飯看到我,把口罩往上拽了拽,湊到我耳邊,很小聲地說:“我感冒了,我怕傳染她。”瞬間,我的心仿佛被融化了。看著依然怯怯的飯飯,我感覺他此刻非常有范兒。
飯飯點滴的變化,讓我非常有觸動。也許,面對這一類雙職工二孩家庭的“問題”孩子,老師不能只跟家長提要求,而要引領他們正向評價孩子,平衡二孩關系。不管是運動鍛煉,還是生活學習,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表面的“問題行為”,而要改變思維方式,看見問題背后孩子真實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需要的關注和幫助,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敢于面對成長中的困難,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受到飯飯的啟發,我在班上開展了“贊美我自己”主題班會、“尋找身邊的美好少年”小調查和以正向評價為主題的家長經驗分享交流會……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正在逐漸形成。
其實,作為班主任,我又何嘗不是糊了的飯呢?從最開始的情緒上頭、溝通無果,再到學會看見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我也在和飯飯一起成長,回到“碗”里來,回到學生中去。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
(插圖:羅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