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這是寫在懷特海《教育的目的》封面上的一句話,亦是新教師入職培訓時我工工整整寫在筆記本上的一句話。“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大道雖簡,知易行難。入職之初的我,并不能充分理解這句話蘊含的深意和承載的分量,在凡事盡求周全完美的路上埋首狂奔,被世俗的成功牢牢框定而不自知,直到班上的“不完美小孩”給我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
初見伯愚,是在一個天朗氣清、陽光明媚的午后。他個頭不高,但身姿筆挺、陽光帥氣,正與同學們談笑風生。在高二開學初第一節班會課上,他落落大方地站在講臺上,堅定又自信地告訴大家,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此后,在爭分奪秒、你追我趕的高二學習生活中,伯愚顯得尤為特立獨行:對待學習態度松弛,對待足球特別熱愛。課余時間,同學們在座位上運筆如風、奮戰題海,而他的身影卻總是風雨無阻地出現在足球場上。不久后,期中考試成績揭曉,伯愚不出意料地考了個全班倒數。我將他叫來辦公室,他姍姍來遲,大汗淋漓,發梢沾了些水汽,一看便知是剛從足球場上回來的。我十分無奈地說:“你還有心情踢球呢?自己分析過成績了嗎?”伯愚低垂著頭,悶悶地說:“分析過了,下次會進步的。”我嚴肅地提出要求:“學習是學生的主業,踢球只能是愛好。你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等高考結束之后再繼續這個愛好吧。近期我會邀請各科任老師到你家家訪,幫你制訂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伯愚這時忽地抬起了頭:“這可不行!踢球不只是我的愛好,我還想讓它成為我的專業!”我一下子急了,脫口而出:“你難道不想成為跟你同桌一樣優秀的人嗎?”他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說:“為什么我要努力成為別人?為什么你只用成績的好壞去定義優秀呢?優秀可以是品德高尚,也可以是博學多才,還可以是體格健壯、精神豐盈、靈魂高貴啊!‘不完美小孩’就沒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嗎?”說完便揚長而去,留下了一時語塞的我。在一旁目睹了一切的張老師淡淡地說:“這個孩子很有想法呀!他這么喜歡足球,不如‘成全’他吧!有時,事事周全不如嘗試成全呢!”
回到家中,夜已深,我卻思緒難平,張老師的話在我腦海中不停地回響。我希望伯愚專注學業,提高成績,畢竟高中生的終極任務就是考上一所優質大學。他整日踢球,能“踢”出一個大好前程嗎?但我又想,或許好好堅持踢球這一愛好,它真的也能成為專業;或許這樣的人生更適合伯愚呢?懷著這樣的疑惑,第二天下午,我便找到了體育老師,向其請教。體育老師告訴我,其實伯愚很有運動天賦,他完全可以作為足球特長生參加足球技能考試和文化課考試,從而獲得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機會。他帶著我到了操場,看著伯愚在烈日下奔跑的身影,我不禁百感交集。作為師者,我們總想著為孩子們計劃得周全一些,總希望他們能夠獲得“世俗的成功”,卻不承想,拒絕了人生的不確定性,也同樣拒絕了更加獨特、豐富而復雜的可能性;一味地追逐“成功”,往往容易忽視“成長”……我想,伯愚說得沒錯,他不需要成為“優秀的他人”,他只需要成為“獨特的自己”。我應該“成全”他的理想,也應該“賦能”他的愛好!思忖許久,我打算再找伯愚聊聊。這時,同事告訴我,年級有幾名學生在自習課上溜去操場踢球,而伯愚就是其中一個。不一會兒,這小子便來到了我辦公桌前,臉上帶著些許忐忑和不安。他撓著腦袋說:“我知道自習課不能去踢球,可是當時就是想去踢球……我錯了!”語氣懊惱又執拗。我說:“你喜歡踢球這件事沒錯,老師支持你。”他錯愕地看著我,我又接著說:“首先,想在一個領域做到出類拔萃,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文化課成績也是不可忽視的。其次,足球特招這條路并非捷徑,它一樣充滿著艱辛與坎坷,訓練和學習得兩頭挑,你真的做好準備了嗎?”他狠狠地點了點頭。臨走時,他小心翼翼地問我:“老師,我不需要寫檢討嗎?”我說:“不用,因為老師知道這是最后一次。”
高三這一年,伯愚每天早上5:45起床,6:00開始4公里晨跑。上午學習過后再進行一個半小時的訓練,緊接著的是下午一個半小時的球隊合練,最后是晚上2個小時的自我加練。根據心理學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學說,如果在專注做某事時,能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產生一種根本區別于娛樂刺激的興奮和充實感,那么就說明這件事很有可能是你的天性和真正喜愛所在。功夫不負有心人,耕耘終于迎來收獲。這一年,伯愚不僅在省、市級高水平的足球比賽中斬獲了殊榮,順利取得國家一級足球運動員等級證書,還在學業上有了明顯的進步。歲月如梭,2023年體育單招考試如約而至,伯愚穩定發揮,從139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專業課和文化課考試總成績位列福建省第一,成功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入學后還將有機會代表學校參加各項比賽。伯愚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后,一路狂奔到學校,與我分享這個喜悅而重要的時刻。他說:“老師,謝謝你的成全和理解。今天,我終于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了專業!”看著淚光閃爍的伯愚,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體悟。有幸于育人之路遇見這個“不完美小孩”,成為他生命中的那一棵樹、那一朵云,讓我更加理解生命的春耕、夏耘、秋收與冬藏。此后,在每一節開學初的班會課上,我都會與孩子們分享這個故事,并且告訴他們:“你的人生只屬于你自己,不要用別人的夢想去衡量它,要想方設法在里面裝滿你自己的夢想。”
平心而論,學生當然需要“成功”,學校和家庭也都需要,但在很多時候,成長遠遠比成功更重要。一味地追逐世俗的成功,會遮蔽孩子成長的天性。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庫爾特·費希爾曾說:“忽視學生高度多樣性的學校對80%的學生的教育最終都是失敗的。”教育是始終關注一個個永不重復、永難窮盡的生命個體,始終以成全每一個健全和富有個性的人為最根本的目的。要記住,我們的任務是“成全”。所謂“成全”,是根據學生潛在的可能性、潛在的素養,幫助他實現盡可能的發展,而非通過訓斥、懲戒、指揮去控制一個生命或改變一個生命。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那應該如何去愛孩子呢?就像《我愿你是你所是:漢娜·阿倫特傳》中所說的:“愛,就是讓對方如其所是地存在。”原來,理想的教育,無非“成全”二字,成全每一個生命的多種可能,成全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秉性。身為師者,我們不過是在這千千萬萬生命的可能之上聚力、賦能、托舉。我們應該主動成長,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深化對教育的理解,為耕種者育土,為遠行者鋪路,為引領者淬火,為攀登者搭梯。讓成長之花時時綻放,讓成長之聲不絕于耳,終以師者之成長,賦能孩子之成長;用師者之生命,成全孩子之生命。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