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空間想象、數據分析等能力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事關學生未來長期的發展及國家人才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導致學生邏輯思維、空間想象、數據分析等方面能力不足,影響了學生發展。堅持問題導向,筆者積極探索和實踐體驗式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實踐、體驗、反思,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與解釋現實世界的思考方式。通過數學的思維,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建立數學對象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系。”這對小學生而言非常重要,但也有一定的難度。基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思維能力有限等學情,教師要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我班的學生大都是由家長幫著整理書包,自己整理房間的更少。因此,在教學“分類與整理”內容時,我沒有按照原來的教學方法來講,而是用課件展示了一個雜亂的房間,讓學生觀看并交流感受。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房間擺放的東西太亂,我給每個學生分發了許多家中用品的教學圖片,并對他們說,這是他們房間里的東西,老師想看到一個整潔的房間,引導他們把房間整理好。
這一節課,孩子們都認真地整理著手中的圖片,注意力特別集中,能夠把上衣和褲子放到衣櫥里,把皮球、玩具汽車和玩具熊放到一個箱子里,書和鉛筆盒放到書桌上。整理好后,高興地坐好等著我來評價。我對整理得好的進行了鼓勵和表揚,然后設問:“為什么把上衣和褲子放到衣櫥里面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它們都屬于衣服。”“那皮球、玩具汽車和玩具熊呢?又為什么放到一起呢?熊是動物,汽車是交通工具啊。”學生都興奮地告訴我“它們都是玩具,不是真的”。然后我就告訴他們,把同類的東西放到一起就叫“分類”,從而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同時告訴他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應該學著自己去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房間。
可見,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自己參與活動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學生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使之能夠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基本的數學研究對象及其所表達的事物之間簡單的聯系與規律,能夠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和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進行數學探究。
在教學一年級“立體圖形的認識”時,我利用學生愛動手的特點準備了充足的制作材料和工具,要求他們運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不同的立體圖形,并提示在制作過程中注意圖形的結構和特征:
(1)畫圖。學生在紙張上畫出長方體的各個面。確保相對的面大小一致。(溫馨提示:需要細心和耐心,以確保最終的長方體形狀正確。)
(2)剪裁與粘貼。使用剪刀按照畫好的線剪裁紙張,然后用膠水將各個面粘貼在一起,形成長方體的基本形狀。
(3)觀察。觀察制作的長方體有什么特點。
(4)交流。學生制作完成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制作的圖形說出長方體的特點。當有學生拿著自己制作的長方體說出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時,有人立即站起來提出質疑,并且把自己制作的長方體拿出來展示,說自己制作的長方體就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5)總結。在討論交流中,得出長方體的特點是:長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不都是長方形,可能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制作長方體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動手的過程,更是思考的過程。通過親手制作長方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維空間的概念,培養空間想象力。這是老師單純的講解無法比擬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反思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的表現。
可以說,體驗式學習使學生更加善于思考和探索,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倡導合作探究,培養團隊精神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成員之間的互動、協作和分享,達到共同目標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合作探究是體驗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復式條形統計圖”時,需要分別調查男女生喜歡的運動項目,我要求每個小組設計一個復式條形統計圖。有的小組行動力特別強,在明確了目標后,立即進行了任務分工,數據收集與整理、圖形設計與制作,很快繪制成基本的統計圖。在完成合作任務后,小組間進行交流和分享。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既掌握了統計圖的知識,增強了實際應用能力,又通過合理的分工、布置任務和成果展示,在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取長補短,充分體驗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責任感,培養了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
四、引導反思總結,提升認知水平
反思總結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技能和經驗進行回顧、分析和評價,從而深化理解、鞏固記憶、提高應用能力的過程。這一環節是對體驗式學習的有力提升。
在教學“簡便運算”時,我根據學生已經學習了運算定律的學情,在黑板上展示了這樣四道典型的計算題:25×52×4、125×88、76×101-76、99×66+66。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結果有的學生早早完成并且檢查完,有的沒有完成計算。在訂正答案環節,我讓計算快的學生板書出自己的計算過程,引導其他學生與之對比,發現這類題型的特點并總結出規律方法:在運用運算定律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數的特點,見到25就去看看其他數里面有沒有4,見到125,看看其他數里面有沒有8。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反思總結,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感悟到掌握答題規律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總結的必要性,也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自我成長。
綜上,教師應當從教學實際出發,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努力探索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注重體驗式學習的實踐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推動體驗式學習策略的有效實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濟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