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蕓蕓眾生中,在五行八作中,有一種人,就是像我這樣的教書匠,或者美其名,稱之為“學者”。我們這種人難免不時要舞筆弄墨、寫點文章的。根據我的分析,文章約而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被動寫的文章,一是主動寫的文章。
所謂“被動寫的文章”,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應試的“八股文”和“試帖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種文章多半是“代圣人立言”的,或者是“頌圣”的,不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會說廢話。記得魯迅在什么文章中舉了一個廢話的例子:“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吾心者實中懷之在抱。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保ê竺婧孟襁€有,我記不清楚了。)這是典型的廢話,念起來卻聲調鏗鏘。“試帖詩”中也不乏好作品,唐代錢起詠湘靈鼓琴的詩,就曾被朱光潛先生贊美過,而朱先生的贊美又被魯迅先生諷刺過。
到了今天,我們被動寫文章的例子并不少見。我覺得,有好多文章是大可以不必寫的,有好些書是大可以不必印的。如果少印刷這樣的文章、出版這樣的書,則必然能夠少砍伐些森林、少制造一些紙張;對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會有很大的好處的,對人類生存的前途也會減少危害的。
至于主動寫的文章,也不能一概而論。仔細分析起來,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的人為了提職,需要提交“著作”,于是趕緊炮制;有的人為了成名成家,也必須有文章,也努力炮制。對于這樣的人,無需深責,這是人之常情。炮制的著作不一定都是“次品”,其中也不乏優秀的東西,像吾輩“爬格子族”的人們,非主動寫文章以賺點稿費不行,只靠我們的工資,必將斷炊。我輩被“尊”為教授的人,也不例外。
在中國學術界里,主動寫文章的學者中,有不少的人學術道德是高尚的。他們專心一致,惟學是務,勤奮思考,多方探求,寫出來的文章盡管有點參差不齊,但他們都是值得欽佩、值得贊美的,他們是我們中國學術界的脊梁。
真正的學術著作,約略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單篇的論文與成本的專著。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古今中外的許多大部頭的專著,像中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等,都是名垂千古、輝煌璀璨的巨著,是我們國家的瑰寶。這里不再詳論。我要比較詳細地談一談單篇論文的問題。單篇論文的核心是講自己的看法、自己異于前人的新意,要發前人未發之覆。有這樣的文章,學術才能一步步、一代代向前發展。如果寫一部專著,其中可能有自己的新意,也可能沒有。因為大多數的專著是綜合的、全面的敘述。即使不是自己的新意,也必須寫進去,否則就不算全面。論文則沒有這種負擔,它的目的不是全面,而是深入,而是有新意,它與專著的關系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我在上面幾次講到“新意”,“新意”是從哪里來的呢?有的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出于“靈感”的,比如傳說中牛頓因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但我們必須注意,這種靈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頓一定是很早就考慮這類的問題,晝思夜想,一旦遇到相應的時機,便豁然頓悟。吾輩平凡的人,天天吃蘋果,只覺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么勞什子“地心吸力”干嗎!在科學技術史上,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來,現在先不去談它了。
(節選自《季羨林說寫作》,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