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趨勢,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和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之間存在天然的共性,并且基于藝術的主體性和設計的審美與實用雙重屬性,現代美術作品的創作者和受眾均能夠在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運用下受益,二者的創新應用與融合因而可能實現。但在創作前的理念、創作過程中的設計、創作后的消費,以及創作外部環境的約束下,融合出現了諸多難點,所以在美育過程中強調傳統文化,在設計時關注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深描與再創造,并合理利用外部環境中的科學技術,可以消除創新應用的障礙,以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
[關 鍵 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美術作品設計;融合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0-0012-03
文獻著錄格式:李宇博.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在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與融合[J].天工,2024(20):12-14.
當前,現代美術作品設計受到創作環境和主體觀念的影響,出現了兩大發展方向:一是全面創新,二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于是,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如何發揮作用,便成為影響現代美術作品設計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考慮到二者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創新中融入傳統元素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依據美術設計中傳統與現代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諸要素在現今環境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和原理[1],進行逐一突破,真正實現創新應用與融合。
一、創新應用與融合的內在機理
(一)可行性:傳統與現代的互通
1.傳統工藝美術元素
傳統工藝美術具有物與人的雙重屬性,既重視其作為客觀物品的實用價值,又強調人創造時所蘊含的審美價值,通過對材料和工具的選擇,采用不同技法可以對人類日用品或藝術欣賞品進行設計和制作。在工藝萌芽期,美術的范疇停留在對生產工具的改造上,尋找更合適的材質,嘗試更科學的造型,使之更加符合人體工學,提升其使用效能。隨后,實用性改造的邊際效應不斷遞減,人們將工藝革新的重點轉移至審美優化上,開始在器物的紋樣圖案、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創新發展,逐漸形成有特點、可區分的各類元素。這些元素在應用到傳統工藝美術中時,均經過具體實踐,蘊含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性。
2.現代美術作品設計
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相較于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設計,其涉及面更加廣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生活用品種類不斷增多,跨學科融合也在科技進步的條件下成為新的潮流。面對多種可能性,現代美術作品的設計更加想要突破傳統的邊界,探索新的概念、材料和技術,將作品的創造性和主觀性作為核心。尤其在文化交流成本快速下降的今天,多元觀念影響著人們對于美術作品的評價,本土特色和國際視野相互交織,使現代美術作品設計自由發展,沒有受到硬性的束縛。
3.二者的互聯互通
經過上述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和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的概念界定,我們能夠發現二者看似對立,實則統一。
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來源于中華文明深厚的藝術內涵,并在人類的不斷選擇中得到精煉。在此期間,不被大眾價值觀所認可的通常被拋棄,從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法為后人所熟知,只有在人的反復應用和融合之后,傳統工藝美術元素才得以傳承至今,在一定程度的重構之下真正成為“傳統”,因此,從傳統到現代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二)必要性:創新與融合的積極作用
按照行為主體來看,生產者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強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力求最大限度地借作品抒發內心情感,或傳遞自己的思想觀念;另外,無論是公益還是盈利性質的作品,受眾的接受程度都是設計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1.利于實現設計者的情感表達與理念輸出
傳統與現代的創新性結合能夠給設計者帶來情感的支點,提供思想的源頭。設計師的設計靈感或來源于生活經驗,或來源于文化傳統,古往今來,對于優良品質的贊頌都是不斷延續的,即便是現代社會中突出的革新思想,也可以在藝術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進展中找到思想的根源。
2.便于滿足使用者對設計實用與藝術價值的需求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能夠保障作品的設計兼顧實用性與藝術性。在質樸的審美階段,傳統工藝主要展現出設計者對使用性的重視,而使用程度達到飽和狀態后,傳統工藝也更加追求藝術價值,正如“神與物游”這一傳統美學觀念,強調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傳遞出一種“意境之美”[2]。
二、創新應用與融合的難點
(一)設計者與受眾的觀念片面
在創作行為正式發生前,一些設計者會在思想觀念上漠視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他們在進行現代美術作品設計時,更加注重形式與風格,追求抽象,而忽視了生命意義的有效表達;片面地認為表現在藝術中占據絕對地位,對于創造新事物有強烈的執念,完全否定再現式藝術的價值,認為從傳統中尋找靈感是無意義的。
而對作品的受眾來說,即便設計者在作品中靈活運用了傳統元素,但受眾的鑒賞與審美能力仍無法敏銳地察覺其中內涵,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立足傳統的創新發展也無法擴大市場,實現全產業鏈的發展。
(二)缺乏對傳統工藝美術內核的挖掘
有少部分現代美術作品設計,雖說蘊含著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但仍停留在照搬照抄的層面,有應用傳統工藝美術的意識,卻未對其內核進行分析提煉。這種將古典樣式嫁接到現代精神上的方式,脫離了現代人的生活情境,同樣較難被大眾所接受。現代美術作品的設計過程中還可能會出現明顯的風格化和程式化,其中傳統元素被不斷重復使用,缺乏創新和個性化的表達。
(三)設計者與受眾的脫節與斷裂
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如果主體性過強,便會出現直接進行設計的創作者忽視作品使用者或觀賞者需求的問題,供需不匹配,最終導致產業鏈堵塞。設計者渴望通過作品進行自我表達,對于作品和自身的認知定位不清晰,將個人想法直接附加到某一群體之上,并錯誤地估計了該群體的規模,所設計的作品服務屬性弱,沒有意識到其類似于傳統工藝美術的商品屬性。
當然,這一問題的出現亦有傳統工藝美術的潛在影響作祟。傳統工藝美術評價標準更傾向于自上而下的影響,創作者常通過滿足精英階層的藝術審美需要,以創新藝術工藝[3],作品制作長期推崇少而精,因而導致設計者與受眾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
(四)科技發展的必然沖擊
雖然科技發展為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的傳統性探索提供了技術支持,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社會對于科技的推崇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鐘情于設計中的未來感、科技感元素,而減少了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關注;也有部分人將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作為一種基礎的表現形式,直接在其上面添加賽博朋克元素,沒有核心概念的延續。
另外,由于數據源有限,很多設計人員所學習的內容以現代設計為主,其所進行的藝術設計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缺乏深入的探索與分析,運用時沒有實現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切實交融。這也降低了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的參與成本,放寬了藝術創作的準入條件,讓部分基礎較為薄弱、文化內核意識不強的人直接進行設計,從而降低了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的整體水平。
三、創新應用與融合的路徑
(一)重視美育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溯源
首先,在全民審美培養與教育過程中,傳統工藝美術需要得到應有的重視。例如在學校教育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專題,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切實體驗傳統工藝美術的魅力。在學校教育之余,也要開展以網絡為媒介、影響力更大的社會宣傳,潛移默化地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提升現代美術作品受眾對美的感知能力。另外,針對即將成為設計者的相關專業學生,應當助力其開展深入的學習,在學習內容中融入傳統工藝美術,通過具體教學內容上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二者的共性,避免盲目融合。
(二)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深描與再創造
在現代美術作品設計過程中,應加深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探索,以材料技法、造型色彩、紋樣構圖、使用功能四大方面為分析視角[4],明確傳統工藝美術中可運用至現代設計中的元素,并將其分類對應,通過現場的深入描繪,聯系實際進行再創造,使之適應現代情境。
1.材料技法方面
在傳統工藝美術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對受限。在自然依賴程度較高的古代,人們通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選擇基數大、可再生的材料進行工藝品創作。并且在加工制作中主張順應自然,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進行創作。如若現代美術作品設計堅持傳統的自然屬性,作品將更添返璞歸真之感。
2.造型色彩方面
傳統工藝美術講究中庸平衡,并不單一地推崇某一色系或造型方式,而是多種元素交織,象征意義豐富。傳統工藝的造型一般給人以舒適、溫和的視覺體驗,多空間的對稱和線條的流暢使人在使用時更加順心,而“紅、黃、青、白、黑”的傳統五色作為工藝美術的常用色彩,分別與五行對應,蘊含著古人樸素的辯證唯物哲學思想,通過有明確寓意的不同顏色的對比,展現出豐富的情感面貌。另外,色彩運用的風格也因為工藝美術的受眾差異而有所區分,宮廷傳統工藝美術以莊重華貴為主要特色,多使用正紅、明黃,象征使用者的身份地位;而民間傳統工藝美術的色彩通常較為單一。現代美術作品設計汲取其包羅萬象、平和協調的特性,既能滿足大眾需求,又能夠挖掘少數特性。
3.紋樣構圖方面
傳統工藝美術的種類繁多,許多圖案遵循對稱的原則,從生活出發,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從中抽象出的幾何圖形也多展現出上述特征。隨著技術的發展,完整的故事場景也被呈現在傳統工藝美術的紋樣上。在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也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將其作為紋樣形象的基礎,由此進行延伸創作,同樣也可以通過故事性的圖像敘述,表達藝術理念和個人情感。
總之,現代美術作品設計需要系統、精細地篩選傳統工藝美術其中的元素[5],結合實際加以改造運用。
(三)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科學技術的合理利用
由于科技對美術行業的影響不斷增強,現代美術作品設計從業人員結構或多或少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我們要認識到這種變化,但也需要對其做出把控,現代美術作品設計并非完全依賴科學技術,后者也可以為前者提供靈感和輔助,但是藝術是無法真正脫離人的主體性和獨創性而存在的。故而科學技術在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應當在材料、工具、技藝等方面發揮作用,而非企圖侵占設計者的創作主體地位。例如,優化、升級器皿的制作材料,使其回歸傳統的使用功能,提升其作為餐具、酒器等的實用性,糾正在發展過程中對藝術性的過度追求,平衡二者關系。抑或是在生產的階段,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和標準化,大批量進行生產,擴大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的受眾,增強其經濟效能,實現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和諧融入,進而反哺文化傳承,形成良性循環。
四、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工藝美術元素與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不是割裂的,相反可以通過創新應用和融合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推動現代美術作品設計的健康發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設計者和受眾的雙重需求。
但是在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中,由于忽視傳統的極端觀念影響著設計者的選擇,傳統工藝美術的內核也尚未明確,缺乏對設計受眾和市場的關注,創新應用與融合的道路較為崎嶇。而通過教育、深入探索傳統元素、合理利用科技等手段,可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科學結合,滿足人們的審美和實用需求,使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在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與融合前途坦蕩。
參考文獻:
[1]包國強,黃誠,張玉玲.我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框架系統理論初探[J].中國市場,2018(33):1-3,22.
[2]鄭杭生.現代性過程中的傳統和現代[J].學術研究,2007(11):5-10,159.
[3]武文婷.傳統工藝美術在展示設計中的表現[J].藝術百家,2015,31(S1):128-130.
[4]郭建海.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轉換策略[J].普洱學院學報,2021,37(3):76-78.
[5]李玲.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在現代美術作品設計中的應用[J].玩具世界,2024(3):101-103.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