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雖說是在城鎮里長大的,但由于那時的文化生活十分單調,看場電影得翻山越嶺到十幾里地外部隊營區的露天球場。在我的記憶中,是出發前媽媽遞給的小手電筒和不止一次地吩咐:“看完電影,記得馬上回家!”而要得到媽媽的同意,必須有鄰居小孩結伴才行。離家時小道上的一路追逐、放映時運片車的斷續等待、返程時手電筒的微弱光源,使我感到期待和興奮。
入伍后,連隊的文化生活逐年豐富,先是有了閉路電視,后來又有了有線電視,我因此迷上了中央電視臺的電影頻道。那時,看到故事片《海鷹》,我就被影片中小艇打大艦、水兵斗狂風戰惡浪的情景所感動。后來,我被組織任命到影片《海鷹》故事原型的魚雷快艇大隊任中隊教導員。為了掌握時事政治、了解國際新聞,我便堅持每天晚上守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聯播》,從不間斷。
記得有一回,中央電視臺播放《新聞聯播》時,地方臺正在播放女兒喜歡的精彩動畫片。
于是,我和女兒發生了矛盾。
見我不答應她的要求,女兒又“纏”又“磨”,摟著我的脖子喊:“爸爸、好爸爸、乖爸爸、親愛的爸爸,給我看動畫片,好嗎?”
妻也在一旁幫女兒求情:“你就讓她看嘛!”
見我未表態,女兒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取來遙控器自己換了頻道。
我不禁火了:“換回中央臺!”
女兒見我瞪起了眼睛,捂著臉跑到媽媽身邊委屈地哭了起來……
乍看起來,好像我這個當父親的挺兇,不講理。其實,哪個當父母的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看見女兒哭個不停,我也心疼,當時真想讓讓她,可我沒有這樣做。我覺得凡事都要有個“度”。如今,多數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好,加上都是一個孩子,家長們往往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都盡可能滿足,長期下去,孩子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很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皇兒”“皇女”意識,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孩子提某些要求時,有意淡化孩子的特殊性,讓其受些挫折,從而培養孩子在家庭成員中的平等思想。
看完《新聞聯播》,我把滿臉不高興的女兒喚到身邊,親切地拉著她的小手,告訴她:“寧寧,并非爸爸不讓你,只是你應該為別人著想。爸爸在中隊當教導員,每天之所以堅持看《新聞聯播》,是想從這個節目了解國內外大事,便于開展政治工作。再說,爸爸在中隊辛苦了一整天,也該休息一下,看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平時,爸爸、媽媽也常‘遷就’你,難道你就不能‘遷就’爸爸一下嗎?”
說得女兒直點頭。
從那以后,女兒再也沒有在我看《新聞聯播》時提出換頻道的要求了。有時我在書房里看書,時間一到,女兒就會在客廳里喊:“爸爸,你的《新聞聯播》開始了!”我總是笑嘻嘻地用開玩笑的語氣說一聲:“謝謝女兒啦!”
每逢此時,妻和女兒都要樂上好一陣子。
為了讓母女倆“近朱者赤”,每當看到有趣的新聞后,我便向她們吹侃,如“海灣爆發戰爭了”“老家的兩名副縣長辭職‘下海’了”等等。若是長時間不念叨,妻便會問這問那:“聽說銀行的利息變了,電視里怎么說的?”女兒有時也問:“爸爸,今天又有什么新聞?外國的叔叔怎么老打仗呀?”見時機已到,我便欲擒故縱地說:“你們可以自己看嘛!”甭說,這招還真管用,《新聞聯播》一到,女兒便會喊:“新聞開始啦!”然后,全家人便不約而同地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
有一回因公務纏身,我無法按時回家,女兒便打來電話:“爸爸,新聞快開始了,你怎么還不回來?”我說:“爸爸今晚有事,《新聞聯播》來不及看了,你在家好好看動畫片吧。”誰知,女兒在電話里說:“不行。”“那怎么辦呢?”我有意考考女兒。她沉思片刻,說:“我替爸爸看,可以嗎?”“當然可以。”
忙完公務,已是熄燈時分,我輕輕地打開家門,擔心吵醒了母女倆,剛進門,就聽女兒叫:“爸爸,快進來。”我趕緊走進臥室,妻對我說:“寧寧一直等到現在還不肯睡,你今晚要是不回來,她可能要等到天亮了。”
我不解:“為什么呢?”妻說:“女兒要給你講《新聞聯播》的內容呢!”
我心頭一熱,將女兒擁入懷中……
憑窗讀花
拿著一本書,在明媚的陽光里,憑窗眺望遠方……那是我最崇敬的老師在淳淳地善誘、不倦地教誨;那是我最欽佩的朋友在悠悠地忠告、善意地批評;那是我最心愛的姑娘在顫顫地傾訴、真情地流露……用心去看窗外的世界,不亦樂乎!
那年,在參加為期三個月的海上實習后,受大海的熏陶,我開始迷戀上了“藍色文化”。從那以后,常在夏日炎炎的窗邊,望著飄動的白云馳騁遐想,也常在秋日爽爽的窗邊,望著火紅的晚霞思緒萬千,夢想著有一天能得到藍色繆斯的青睞,成為馳騁海洋文化的藍色精靈。
于是,在大學畢業后,我“爬格子”似乎成癮,有空總愛憑窗而立,沐一米陽光,望湛藍天空,觀嬌嫩鮮花,賞美麗姑娘……然后,守著電腦,敲著鍵盤,在網上穿行;有時,也讀著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書,任靈魂自由行走,讓思緒靜靜駐足。就這樣,閑來憑窗讀花,已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習慣了憑窗而立,觀望風景,聆聽雨雪,笑對風霜。
窗口,如山間清泉,一點一滴洗滌著我的靈魂,一點一滴敲擊著我的生命;一點一滴豐盈了我的日子,一點一滴定格了我的人生。因而,對窗口有了一種別樣的感覺,對觀賞的景物有了一種嶄新的感想。
心,與自然對話,與智者交流。
憑窗讀花,柔柔謐謐;細雨綿綿,筆蘸心墨。
我十分推崇霧中觀花。因為霧中的花不僅給人朦朧迷離的氛圍,更能展示一種靈性、一種飄逸、一種超脫俗塵的品位。
由此,我想到了那些從窗口飄過的青春少女。都說女孩是花。有首歌里也這樣唱道:“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說的就是女孩的青春魅力。
我倒覺得,看女孩,尤其是看美麗的女孩,不宜走得太近,最好以霧中觀花的距離為佳。那一年,在俄羅斯期間,就這樣柔柔地品讀過兩個中國女孩。
當時,正值十月金秋,滿眼的天高云淡令人陶醉。初來乍到的我,對俄羅斯這個陌生的國度甚是好奇,除了品嘗俄式餐點外,我參觀了各處的博物館;欣賞了多場的芭蕾舞;“神游”了這個北方國度的四季景致——初秋有落葉鋪就遍地金黃,寒冬有銀裝素裹掛滿枝頭,春季有冰雪初開盎然靈動,夏季有涼爽晚風相伴夜晚,還有飯店、商場、公園等場合手捧書本靜閱的人群;“領略”了清純俄羅斯美少女的風韻——她們青春無敵、風情萬種地游逛于大街小巷,洋溢著對自己青春美貌的自信流露和情不自禁的嫵媚張揚,讓這個常年冰天雪地的國家,到處充滿著濃濃的春意。
那天,站在窗口的我,抬頭突然發現在我的房間對面住著兩位青春靚女,和那些性感火辣、衣著入時的俄羅斯少女不同的是,她倆身上散發著風儀玉立、嬌花映水的韻味。憑感覺,我猜想她們是一對來自中國的姐妹。那位身材豐滿的應該是姐姐。標準的瓜子臉,漂亮的杏仁眼,小巧的俏鼻子,水晶的薄嘴唇,配上白皙而嬌嫩的膚色,恰好地襯著這精致完美的五官,洋溢著成熟女性的韻味。而那位有著絲綢般長發的應該是妹妹。細長長的鳳眉,星辰般的眼睛,配以玲瓏的瓊鼻,櫻桃的朱唇,讓完美無瑕的臉蛋嬌羞生情,顯得清麗飄逸。
此刻,她們正在看書……據說,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均閱讀書籍量很大的國家。難道她們是久居俄羅斯的中國女孩?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能靜靜地手捧一書沉浸書海,我的心底竟滋生了絲絲縷縷的敬意……身在異鄉,我在此時似乎找到了“知音”。
她們每天就這樣像兩朵柔麗的云彩飄蕩在我的“視窗”。有意或是無意間,我就這樣以一種恬靜的心境品讀著這兩位青春洋溢的女孩,心里感知到一種花朵的馨香陣陣飄來,我無須辨別這是怎樣的一種花香,也無須辨別她們是怎樣的兩朵花。我常常想:倘若連每一片花瓣、每一根花蕊都看得一清二楚,也許就不想再看了。
那兩位女孩也并沒有因我的憑窗讀花而隱其嬌顏,斂其風姿,且時常與我對視片刻,甚至露出短短的微笑。
其實,她們早就感覺到了我這個面善英俊的“賞花人”,非常樂意讓我獨自“觀賞”。
盡管如此,直到離開俄羅斯,離開那賓館,我和這兩位中國或是華裔的美麗少女,也從沒有過任何的正面接觸。不是不可能,不是沒機會,而是不想破壞那種憑窗賞花的美麗心境與溫馨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