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 星期五
今天聽陸小豆和李嘉陽說,他倆正在輔導班鏖戰語文閱讀、奧數和作文。我很是同情他們,好好的暑假都被輔導班占據了。我以為陸小豆這一學期學習進步這么大,假期就不用補習了—真心祝福他倆早日復蘇無憂無慮的暑假生活。
不知是我媽媽和陸小豆媽媽通了電話還是發了微信,晚上回來就說要給我報那個天天都得去的輔導班,嚇得我渾身發冷,我對媽媽說:“我是有自控力的好不好?我不用天天去上輔導班,就讓我擁有一個完整的暑假吧!”媽媽說:“給你兩天時間,把假期作業中的作文寫完,寫不好就得去輔導班。”常言道:“不蒸饅頭爭口氣。”我還就不信我寫不出好作文了。拿出我的作文寶典,開寫—不就幾篇日記嗎,我還能被它難住不成?黃義正老師可是我的大神級作文老師,有了他的幫助,我就不再擔心我的作文無內容可寫了。
王凡
“思考日記”,就是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以理解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多次觀察和思考,并寫成日記。它不但為同學們開辟了寫日記的新途徑,拓寬了寫日記的領域,還能激發觀察興趣,培養認真觀察事物的耐力,提高寫作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是練筆、培養思考的好方法。
寫“思考日記”要分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
問題篇
由于寫“思考日記”是從觀察不懂的問題開始的,所以最早寫的一則日記,叫作“問題篇”日記,就是對一些不理解的生活現象或問題,帶著疑問寫下的日記,記的是某些生活現象和問題的原樣情景,以及自己對這些現象和問題發出的疑問。
例如,一個同學對“一個大學生愛照鏡子”的現象感到不理解,就開始寫“思考日記”,“問題篇”是左邊這樣的:
2月17日 " "星期二 " "晴
今天早晨,我坐在自己的小書房里做作業,抬頭思考問題的時候,就自覺不自覺地向對面一個房間的窗口望去,我聽說,那是一位美術院校大學生哥哥的房間。使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位哥哥正拿著鏡子不停地照著自己。他怎么會喜歡照鏡子呢?早晨正是讀書的好時光啊,他卻浪費在照鏡子上!我百思不得其解,真想發現這位哥哥喜歡照鏡子的奧秘!
這第一則“問題篇”的日記,把看見的生活現象“男大學生愛照鏡子”的問題記了下來,并講出了自己的不理解。最后一句“我……真想發現這位哥哥喜歡照鏡子的奧秘”正是寫思考所起的作用,自己決心再觀察下去,弄個水落石出,發現奧秘,為寫“思考篇”打下思想基礎。
思考篇
所謂“思考篇”,就是在“問題篇”的基礎上,對原來不理解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把新的發現和想法寫成日記。“思考篇”所寫的內容,當然不是“問題篇”的重復,而是繼而出現的不理解的現象(事情經過或是人物行為、動作等),以及提出自己大膽的看法和某些猜想。例如上例的“思考篇”:
2月18日 " "星期三 " "晴
今天,那位大學生哥哥又像往日一樣坐在窗口下,像是做作業似地在埋頭用功著,但他還是常常拿起鏡子,不斷地照著自己;有時,還用梳子把頭發梳了梳,再照一照—我猜想:做作業時都會停下來照鏡子,梳妝打扮自己,把寶貴的時間浪費掉的,肯定是個學習不努力、只講究排場、好比穿戴的大學生!
這一則“思考篇”日記,對于一再出現的問題再次觀察,雖然沒有什么新的發現,但是自己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做了大膽的猜想,講出自己對這種現象的看法,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把觀察和思考推向了更高潮,為“顯示篇”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顯示篇
所謂“顯示篇”,是在“思考篇”之后,對原來不理解的生活現象或問題,觀察出所以然來,有了明確的答案結果而寫的日記。它是“問題日記”的結束篇,是“問題篇”“思考篇”一直不理解的問題“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記錄。例如上例的“顯示篇”:
2月19日 " "星期四 " "晴
今天早上,我發現那位大學生哥哥照鏡子的次數更多了,而且是站著照,坐著寫;照一照,寫一寫—有時還把寫的也拿起來,放在鏡子上照一照。—啊,這下我看清楚了,他拿起來照的原來是一張畫像!我看清了,那是一張他自己的畫像。我一切都明白了,他常常照鏡子,不是在梳妝打扮,而是在給自己畫像。他真不愧是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呢,是多么用功地學習畫畫啊!
這則日記,真相大白,大學生愛照鏡子,原來是在畫自畫像!與自己原來的猜想相反!寫出了十分深刻、值得深思的“顯示篇”。
同學們要注意的是,“問題篇”和“思考篇”不一定都是一則日記,可能是幾則;“顯示篇”不一定都有,因為有的生活現象、問題,答案不一定都能觀察得出來,有的要幾年后才能顯示,有的根本就沒有答案,只能永遠是懸念。“顯示篇”有時與“思考篇”相同,有時與“思考篇”相反,但不管結果怎樣,都為同學們提供思考的空間和機會,得到觀察和思考的深刻訓練,這是寫“問題日記”比其他日記收獲更大,更能訓練思考,讓人更聰明的原因,希望同學們大膽地、多多地寫“問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