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叫“來電恐懼癥”的文化現象,在Z世代中逐漸蔓延。
一項針對英國上班族的調查發現,70%的千禧一代在電話響起時會感到焦慮。而在美國針對22至37歲人群的研究發現,對接電話焦慮的人高達81%。Z世代是跟隨網絡發展的一代,為何恐懼來電,這是個奇怪的現象。
日本富士電視臺近日做了一項專題報道,看看大眾對接電話是何種心情。
有人認為溝通用群組(Line)聊天就行了,打電話會感到唐突?;蛘咧v電話就好像時間被人浪費了。與討厭接電話相對應的是,打開他們的通訊錄,竟然只有個位數的聯系人。
據統計,30多歲的日本人有64.0%討厭打電話,20多歲的日本人則是有高達74.8%討厭打電話。與之相對的是,40多歲的有56.5%的人不敢打電話。
45歲男領導表示習慣了很多下屬不接自己電話的情況,60多歲的阿姨也是同樣無奈的心情。
足以證明,當不接電話的年輕人足夠多,長輩已出離了憤怒,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00后”幾乎從未見過沒有網絡的世界。與人通信,線上聊天是孩子們從小習慣的一種生活方式。職場上的我們都被教育,與客戶溝通用文字,而不是語音,它讓表達更加直觀、有條理,營造了良好的溝通條件。
對電話而言,它比語音還具有侵入性,并且溝通內容松散,難以預測,說錯的話還沒法刪除重來。所以在鈴聲響起的時候,很多人會對它有不安的感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主任艾莉森·帕帕達基斯教授表示,現在我們的自我表達大部分都在網上進行,因此,人們習慣于提供給他人精心編輯過的版本,就像P圖那樣。
可以想象下我們的日常,熟人來電,總是與壞消息聯系在一起。而撥出電話通常是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進行。比如請假或者進行一些嚴肅談話,用微信聊天就沒這么正式。
正因為電話比線上溝通更嚴肅,4/5的受訪者承認,他們必須在打電話前做好準備,因為害怕說出一些不愉快和驚慌的話,畢竟通話是一次性的語言藝術,沒法刪除編輯。
將心比心,他們同樣不希望接到那樣的不理想來電。
通信網絡平臺如同內容孵化園,你每看到的一段表達,并非了解其發出者的真實情緒。
文字扁平,缺乏語音語調?;蚴钦Z音零散碎片式,缺乏信息完整度。
于是,它給了接收者極大的腦補空間,雙方隔著一堵墻,誤解是常有的事。這就是網上的人總愛吵架,面對面溝通卻很少這樣的原因。
物理空間無法縮短,那就同步時間。電話通信就是這樣的一種高效的溝通方式。
通話焦慮程度越明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表達能力的退化。
當我們習慣精心編輯、修飾過的表達,在發出之前,也就意味著我們要重復思考更多。
習慣自我內耗,在面對直接溝通的情景時,便感覺遭到入侵,從而焦慮、回避。
教育心理學家佐伊·歐文博士表示,無法用即時語言表達自己的年輕人,容易出現更多情緒和心理問題。最好從網聊的環境中脫離,回歸生活語境,感受具體,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摘自2024年第4期《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