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刷朋友圈,看到有條動態是一組農村生活照,拍了土磚房、小土狗,還有田里的老黃牛,配文“住在外婆家太幸福了”。
我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小時候,覺得很親切,但看著陌生的頭像和ID,我根本想不起眼前這位朋友圈好友是誰,也不記得自己怎么加的她。
我點開她的頭像,進入她的朋友圈界面,試圖找到一點線索。但沒想到,我這一翻下來,就沒完沒了了。她的朋友圈全部可見,從2024年開始往前翻,最早一條竟然可以追溯到2013年。
我慢慢地翻,細細地看,像偷偷潛入她“人生博物館”的游客,她近10年的人生光景,在我眼前一覽無余。她從南方某重點大學畢業,她離開老家去“深漂”,她從深圳搬來上海,她在蘇州安家,生了一對雙胞胎……
看到最后,我甚至都忘了一開始點進她朋友圈的目的,一邊為她認真生活的姿態欣賞不已,一邊驚訝于她把朋友圈全部開放的痛快敞亮。
畢竟,在一圈“近三天可見”“近半年可見”以及對我屏蔽不可見的朋友圈里,“全部可見”實在是太難得了。
把朋友圈設為全部可見這種事,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糾結擰巴的人。前一秒發的朋友圈,我扭過頭就會覺得很蠢,然后偷偷摸摸刪掉。還有那些深夜傷感時發的人生感悟,為追憶前任轉發的苦情歌,為暗示愛戀者發的曖昧試探,隔天再看簡直無地自容。
更別說三五年前,甚至10年前我發的那些動態了。無論陣地是微信還是QQ,我都把它們徹底銷毀,或者隱藏起來,讓它們再難重見天日。QQ空間里我唯一舍不得刪除的一條是,中考后和家人去上海旅行,我拍了一堆剪刀手的照片,不過在上大學后,我就把這條設為“僅自己可見”了。
曾經的動態,如今看起來都太傻太蠢了,都是些見不得人的“黑歷史”。比如,我上大一時和同學去西北旅游,喝了一杯沙棘汁,我竟然在朋友圈寫了一篇小作文來歌頌它的獨特口味。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我第一次品嘗沙棘汁的激動新奇,就差把“沒見過世面”寫在臉上了。遂刪。
比如,大學畢業前我還是個理想遠大的有志青年,會偶爾在朋友圈表達志向、展望未來,寫下“不管我的夢想最終能否實現,我都會為之不懈努力,加油吧少女!”之類的話。后來翻到這條動態,我簡直被自己嚇一跳。曾經的我這么勵志嗎?和如今混吃等死、摸魚躺平的我簡直判若兩人,要是這條朋友圈被同事、朋友看到了,肯定會被笑死。遂刪。
比如,以前我很愛發一些生活、學習和追星日常,時不時還會用幾個當年最火的網絡熱詞,如“×××,我好稀飯你”“舍友默默幫我帶飯,太給力了”“馬上要期末考試了,真的鴨梨山大”“狗狗在客廳拉屎了,這貨可真夠二的”“杯具,高數又掛了”……
以前的我可真是青澀、幼稚、單純,那時候發的時候并不知道,后來喜歡的明星塌房了;喜歡的小狗被爸媽送到外婆家了;大學掛科太多差點延畢,不過最后還是有驚無險地順利畢業;曾經要好的舍友早就天各一方不再聯系了……
曾經的動態都是滿滿的回憶,看得我思緒萬千,又溫暖又感傷。我舍不得一一刪掉,何況數量太多了。那時候朋友圈的“僅三天可見”功能好像還沒有推出,我就索性不管了,任由它們在朋友圈這么晾著。
但是后來,微信加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微商、代購、保險銷售、銀行柜員,還有理發店的托尼老師,樓下水果店老板……我不放心把自己的隱私暴露,忘了是哪一天,我就關閉了朋友圈的“全部可見”。
出社會后遭遇了職場的毒打,我就更不敢在朋友圈展露自己真實的一面。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甚至患上了“發朋友圈恐懼癥”。我害怕自己無意中發的哪段話,表達的哪個觀點,透露出的哪條信息,又被有心人拿去惡意曲解、誣陷、中傷,如果這樣,我發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會成為我為敵人主動獻上的一把利刃,刀尖正對我自己。
好在后來,我的恐懼心理慢慢緩解,我又在朋友圈“復出”了。不過有了前車之鑒,我發圈頻率穩定在一個月三四條,發圈風格趨于“歲月靜好風”,不是那種精致生活、美美自拍的歲月靜好,而是那種樸實又積極的歲月靜好。
比如,拍拍窗前的陽光、下班路上的一片云,至于文案,我通常根據發圈內容選一個太陽、微風、葉子、夜晚的表情,或者直接發個笑臉表情。信息量約等于沒有,誰都看不出我的真實性情,主打一個穩定、安全。我將其稱為“只是向大家表示我還活著”的無效朋友圈。
不過有時候我還挺遺憾的,作為一個心思敏感、多愁善感的人,我旺盛的表達欲卻不能在朋友圈盡情釋放。我關閉了朋友圈這個展示自己的窗口,雖然大大降低了自己被別人拿捏和傷害的風險,但也在無形中失去了和志同道合者精神共鳴的契機。
我只能像大多數人一樣,將其他平臺作為自己的“發瘋”主陣地。一個momo的ID,連頭像都懶得換,然后在上面肆無忌憚地放飛自我。
至于朋友圈,我最終還是決定采取一個中庸的方案。允許自己在上面吐露心聲,但只能發情感積極向上的內容。這“向上”的度也要把握好,切不可讓別人感到我在炫耀。負面言論是萬萬不能發的,牢騷埋怨吐槽一律禁止。
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發圈標準,為了提醒自己牢記,還特意寫進備忘錄里,并把它們做成圖片當作手機屏保。但是不久后,我就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覺得自己很搞笑。
我至于這么大費周章、用心良苦嗎?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編輯后發出去的動態,有幾個人看呢?有誰真的在意呢?退一萬步說,就算有人暗中觀察、拿放大鏡逐字研究,又能怎么樣呢?我做這些,真的值得嗎?
想了很久,我決定還是像以前那樣,朋友圈想發就發,主打一個隨性、自在。
(摘自2024年第8期《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