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場TED演講。主講人是英國心理治療師瑪麗莎·皮爾,主題是,通過訓練你的大腦來超越自己的極限。在皮爾的演講中有4個關鍵洞察,搞懂它們,對你提高與大腦之間的默契度很有幫助。
第一,你的大腦會做它認為你想要它做的事情。這話乍一聽有點繞,其實不難理解。
首先,你的大腦一直在傾聽你,它會通過你使用的詞語來判斷你的感受。比如,當你工作累了的時候說“我快被壓力折磨死了”,你的大腦就會覺得,你真的不想做這件事,它便會鼓勵你拖延、偷懶、打瞌睡。但是,假如你說“我必須完成這件事”,你的大腦也能接收到這個信息。它會鼓勵你繼續做下去,直到完成。這有點自我暗示的意味。
再比如,假如你要跑一場馬拉松,像“太難了”“還有40公里”之類的話千萬別說出來,你得說“我愛馬拉松,我期待這趟旅程,我可以完成它”。按照皮爾的觀點,這就是你和大腦協作的方式。你必須用非常具體、非常詳細、非常精確的語言告訴它,你想要什么。當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要說“我想要這個,我選擇了這個,我喜歡這個”。你跟你的大腦說什么,它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第二點是,你的大腦天生會趨向快樂,遠離痛苦。
避免痛苦是人的天性。比如,你剛吃了一口草莓味的冰棍,戀人就跟你分手了,你可能好一陣都不想吃草莓味冰棍。在其他方面也一樣,假如你把學習、工作、公開表達這樣的行為,和痛苦的感受聯系在一起,那你的大腦就會逃避它。
順著這個思路,皮爾的建議是,要把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任務,跟快樂的事放在一起。比如,給自己規定,只要加班超過晚10點,就獎勵自己一個小禮物。同時,在重要的任務里,要避免產生不愉快的聯想,比如工作時千萬別想讓自己討厭的人,因為這會讓大腦對這些重要任務打上負面標記。
關于大腦的第三個真相是,你的大腦只會對兩件事有反應:一是你在腦海中描繪的畫面,二是你對自己說的話。
皮爾在演講現場做過一個小實驗,我們現在也可以試試——伸出一只手,想象自己手里拿著半個新鮮的檸檬;接著,閉上眼睛,把手里的檸檬拿到自己的嘴邊;然后,對自己說“我咬了一大口檸檬”,并且開始咀嚼它。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分泌了大量的唾液。沒錯,只有兩件事——你腦海中的畫面,是半個新鮮的檸檬;你對自己說的話,是咬一口這個檸檬。然后,你的大腦就對這兩件事做出了回應。這意味著,只要控制這兩件事,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大腦。
關于大腦的第四個真相是,你的大腦喜歡熟悉的事物,并且會追求熟悉的事物。
比如, 當你習慣了拖延、不努力,或者在公共場合不自信,你的大腦就會不斷強化這個認知。皮爾建議,你最好讓自己進入相反的方向,比如,嘗試一次不拖延,或嘗試一次在公開場合的表達。把這些不熟悉的事情變熟悉,你的大腦就會在這個方向上做認知強化。
(摘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