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基于人工智能科技的AI換臉技術逐漸走進公眾視野,被廣泛應用于影視業、娛樂業。由于其采集人體臉部數據的特性,AI換臉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侵犯肖像權的法律風險。現實生活中,因AI換臉技術引起的法律糾紛數量也日趨增加。筆者以AI換臉技術視角下的肖像權保護為切入點,研究探討AI換臉技術的定義、應用場景、侵犯肖像權的幾種常見情形以及法律問題分析,并據此提出對策,為AI換臉技術的合法使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AI換臉技術;肖像權;實體法;程序法
一、AI換臉技術概述
AI換臉是指一種基于深度合成技術的圖像合成技術。它可以將一個人的面部特征,通過算法計算,“轉移”到另一個人的面部,產生以假亂真的效果。目前,國內有多位學者認為,AI換臉起源于國外的“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2017年,一段利用深度偽造技術合成的不雅視頻被上傳到網絡,在該視頻中,原演員的臉被替換成了著名影星的臉,使該技術第一次受到了廣泛關注。此后,基于深度偽造技術制作的作品大量出現。該技術的原理是基于深度學習進行訓練,通過人臉關鍵點檢測、特征提取、融合等步驟,創建或合成圖像、視頻、音頻等視聽作品。傳統的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做到臉部特征的互換,例如,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美圖秀秀等即可做到。但是,該類技術僅可用于處理靜態圖片,對于動態視頻制作,只能分解成單幀靜態圖片再進行處理,具有局限性。而AI換臉相較于傳統圖像處理技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該技術實現了臉部特征與動態表情的融合,只要輸入學習素材,AI換臉技術就可以實現用A的臉部特征做出B的表情的效果,且換臉效果更為自然。
二、AI換臉技術侵犯肖像權的常見情形
(一)刑事犯罪
一般而言,未經他人同意使用AI換臉技術對他人進行換臉處理,涉嫌侵犯肖像權,屬于違法行為。一旦符合某些構成要件,就可能構成犯罪行為。例如,2021年,明星劉某某臉部被替換到一部不雅視頻中,并被造謠與他人存在不正當關系,此事件符合侮辱罪的構成要件,即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制作者涉嫌侮辱罪;男子虞某利用AI換臉技術制作女明星的換臉淫穢視頻,并用于售賣,短短幾個月就牟利數萬元,此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條“以牟利為目的,制作、傳播淫穢物品的構成要件,涉嫌制作、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2023年4月,虞某被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2022年,浙江省溫州市有不法分子偽造被害人親友換臉視頻向被害人“求助”,導致被害人認知錯誤,并對財產作出錯誤處分,該行為符合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中“詐騙公私財物”的構成要件,涉嫌詐騙罪;2023年,湖南省雙峰縣有不法分子利用AI換臉技術偽造不雅視頻,并用于向公職人員進行敲詐,截至案發共騙取人民幣67萬元,此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中“敲詐勒索公私財物”的構成要件,涉嫌敲詐勒索罪。
(二)相關民事權利
1.侵犯著作權的表現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在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的情況下使用AI換臉技術對他人作品進行修改,涉嫌侵犯以上權利。此外,如換臉軟件運營者和普通用戶,未經圖片、影像作品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圖片或者視頻作為模板提供給用戶或者將換臉作品通過網絡提供給公眾,將可能侵犯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著作權法》同時規定著作權人享有表演權,AI換臉視頻以替換人物臉部特征為表現形式,導致原表演者失去獨特的辨別特征,難以識別身份,侵害了原表演者的合法權益。
2.侵犯名譽權的表現
根據《民法典》規定,名譽是民事主體自身獲得的社會評價。AI換臉技術引起的負面輿論多以制作不雅圖片和視頻為主要表現,以及通過侮辱、丑化特定權利人的方式博取社會關注。上文提到,AI換臉技術首次廣為人知便是以不雅視頻的形式,2017年12月,國外網站Reddit的一個成人視頻突然爆火,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制作精良或者內容夸張,而是因為視頻中的人物神似知名影星,這種高度的相似性對受害人的社會評價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AI換臉作品制作者在選擇制作素材時,更傾向于選擇具有直觀沖擊性的素材,以便博取關注,因此網絡上傳播的AI換臉作品也以惡搞、色情等形式居多。
3.侵犯隱私權的表現
根據《民法典》規定,公民享有隱私權,其中包含私密信息不被他人知曉的權利,生物識別信息屬于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AI換臉技術是基于獲取臉部特征數據并加以替換的技術,而臉部特征屬于人體高度重要的生物數據,AI換臉技術如未經權利人同意或授權,就處理其生物特征等敏感信息,涉嫌侵犯隱私權,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以下架的AI換臉軟件“ZAO”為例,這款軟件存在的安全隱患就在于需要錄入用戶個人臉部數據。其中包含了眨眼、扭頭、張嘴等動作。這與目前某些行政服務及金融行為要求的面部識別要求別無二致。臉部數據信息一旦被盜用,輕則遭遇詐騙,重則所有賬號密碼以及個人財產將不再安全。
三、AI換臉技術中肖像權保護的法律問題分析
(一)立法層面
1.現行實體法對于AI換臉技術的規定缺乏針對性。
我國現行實體法中,對于AI換臉技術侵害肖像權的規定還較為寬泛,且針對性較弱?!睹穹ǖ洹分须m規定不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的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權,但對于如何認定、認定標準尚還籠統。《民法典》規定,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但在AI換臉作品中存在著不同的適用情況,當換臉作品制作者未經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臉部特征替換到特定作品中,此時由于他人臉部特征是“可被識別”的外部形象,自然構成對肖像權的侵犯[1]。而當作者使用自己的臉部特征替換他人臉部時,由于面部特征是識別個體的重要依據,失去面部特征后,僅憑肢體動作、表情等特征難以認定為特定自然人,此時是否可以認定侵犯他人肖像權,《民法典》未對此作出規定。而《個人信息保護法》《音視頻管理規定》《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側重于對AI換臉技術處理流程的規范,有關AI換臉技術的監管主體甚至存在沖突。
2.現行程序法對于AI換臉技術的規定導致受害人舉證困難。
程序法對于AI換臉技術的規制作用主要在于證據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下稱《民事訴訟法》)規定,電子數據可以作為證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即“誰主張誰舉證”原則[2]。
舉證的困難和維權成本的提高,產生了一種矛盾的現象,雖然社會上有關AI換臉技術的負面輿論頻發,但是受害人真正訴諸法律的情況卻少之又少。以“AI換臉”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僅搜索到7篇文書,雖不排除依法不公開的因素,但AI換臉糾紛維權的難度可見一斑。
(二)司法層面
1.侵權行為的主客體及構成要件認定模糊。
首先是侵權主體的認定模糊。在《民法典》中,根據歸責原則的差異,侵權行為通常分為一般侵權行為以及特殊侵權行為。由于《民法典》并未對侵犯肖像權行為作出特別規定,因此侵犯肖像權的行為屬于一般侵權行為。
其次是侵權客體的認定模糊。在我國,一般認為侵權行為侵犯的客體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益,在AI換臉技術侵權行為中,侵犯的客體毫無疑問是肖像權。但是應注意到,AI換臉作品往往伴隨著侮辱、丑化等主觀惡意,此時權利人的名譽權、隱私權也是受侵犯的。
最后是侵權構成要件的模糊。在我國,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有四要件,一是具有違法行為;二是存在損害事實;三是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存在因果聯系;四是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由于AI換臉技術門檻的降低,民眾只需手指輕點即可輕松完成一部AI換臉作品,在制作之初,制作者可能是出于娛樂目的制作AI換臉作品,難以界定其是否具有主觀上的過錯。
2.司法解釋及指導性案例不足。
縱觀我國法治史,針對肖像權保護并未做過多解釋,唯一含有肖像權保護內容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該司法解釋規定了“以營利為目的”是認定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要件,并對此進行舉例解釋,但是《民法典》中已經刪掉“以營利為目的”這一表述,因此該司法解釋失去了參考意義[3]。
四、AI換臉技術中肖像權保護的法律對策
(一)加強立法規制
1.完善實體法立法。
(1)事前監管,完善AI換臉作品制作立法。建議立法明確肖像 “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的范圍??勺R別性是肖像的核心特征,其針對的是個人身份能否被識別。此時應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針對公眾人物的形象識別;二是針對普通民眾的形象識別。公眾人物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知名度,除臉部特征外,其身體特征、肢體動作等本身便具有辨識度,因此,針對公眾人物的識別,以普通民眾可識別即可。普通民眾由于缺少知名度,較難被識別出,因此針對普通民眾的識別,要以其周邊人員可識別,結合對當事人本人生活照片為標準[4]。針對“顯著標識”規定不明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在AI換臉作品中增加水印、底部文本、作者聲明,且標識必須清晰可辨別。
(2)事中保護,完善侵權主體責任承擔。AI換臉技術負面輿論頻發,卻鮮少有人付諸訴訟。侵權成本低是其中一個原因。針對此,筆者認為,可以立法對侵權主體的責任承擔進行規制。例如提高侵權主體的違法成本,可以建立懲罰性機制,當確定侵權主體具有違法事實時,除民事賠償外,對侵權主體處以違法所得數倍的罰款[5]。
(3)事后補償,完善侵權賠償標準?!睹穹ǖ洹芬幎ㄘ敭a損失的計算方法為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但在AI換臉技術引起的法律糾紛中,由于作品大多通過網絡傳播,導致損失難以量化計算。筆者認為,可以建立分級機制。首先,按照主要傳播途徑的轉載量、點擊量等數據為依據,形成賠償標準公式。其次,考慮侵權行為的嚴重性,例如,出于娛樂目的為第一檔,出于造假目的為第二檔,出于侮辱、丑化目的為第三檔。最后,考慮侵權行為是否具有主觀惡意。按照分級逐步計算應得賠償。
2.完善程序法立法。
(1)完善證據認定標準??山梃b《深度合成管理規定》中的部分規定,將電子數據定義為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虛擬場景等網絡信息,由此,便可囊括AI換臉技術作品的多種表現形式。此外,針對舉證困難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家反詐App的經驗,引入大數據機制對全網數據開展監測,重點監測提供有關服務的平臺、曾經使用過AI換臉技術侵權的個人等,通過轉移部分舉證義務,減輕受害人舉證負擔。
(2)倒置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倒置,是指本來是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通過法律規定,轉移到另一方的情形。舉證責任倒置的概念在我國法律中并不新鮮,目前,我國有關法律規定針對環境破壞、高危行業和醫療糾紛等多種情況都可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近年來,隨著網絡侵權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的不斷增加,網絡隱匿性已成為不法分子的避難所。普通公眾在維權時備受困擾,甚至根本無法獲取侵權人的真實姓名,更不用說收集證據。AI換臉技術主要借助網絡實現運作,傳播方式簡便迅速,能夠實現再創作,導致侵權人數不斷增多,加大了舉證難度。因此,在AI換臉技術法律糾紛中,同樣需要舉證責任倒置,即侵權主體方應承擔舉證義務。
(二)完善司法制度
1.明確侵權行為主客體及構成要件認定。
針對侵權客體的認定,筆者認為應該分類進行討論,當AI換臉作品具備良性制作動機時,此時應認為僅只造成對當事人肖像權的侵犯,若在換臉后,對各方名譽并無負面影響,反而還提升了社會評價,此時,就應當認為該視頻只造成了良性后果,僅應追究其侵犯肖像權的行為,而不能追究其侵犯名譽權的責任。當AI換臉作品出于主觀惡意制作時,方可根據具體情況追究其是否侵犯了其他權利。
關于侵權行為構成要件模糊,筆者認為,針對難以界定制作者是否具備主觀過錯的問題,可以讓網絡服務提供者、技術開發者開發告知功能,告知制作作品應當承擔的責任,如制作者同意后仍制作作品的,可以認定其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如造成侵權,將承擔責任。
2.加強司法指導。
事實上,我國針對AI換臉等深度合成技術,已發布《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加以規制,但伴隨著AI換臉法律糾紛的增加,現有的法條難以滿足需要,因此司法可以通過公布以AI換臉為案由的指導性案例,或者出臺專門針對AI換臉技術的司法解釋,以補充法條的未盡事宜,更好服務司法實踐發展。2023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了將加強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立法及司法解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關AI換臉的法律法規將更加完善。
結束語
徒法不足以自行。我們要充分降低智能技術帶來的個人信息保護風險,在完善法律規定的同時,需發揮技術、法律與倫理規制的協同作用,強化換臉視頻制作者、互聯網平臺管理者的注意義務與責任約束,進一步促進開發檢測深度偽造視頻的技術,增強社會民眾辨別信息的能力,構建起多方利益共同治理模式,才可以在實踐運用中防范深度偽造技術帶來的威脅。
參考文獻
[1]李江杉.AI換臉APP中人格權侵權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21(17):30-31.
[2]林愛珺,林倩敏.AI換臉的技術風險與多元規制[J].未來傳播,2023,30(1):60-69.
[3]蘇慶羽.AI換臉技術未來應用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新聞傳播,2021(5):17-20.
[4]薛明博.AI換臉應用侵權法律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0.
[5]石東秀.論深度偽造換臉的法律規制[C]//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21年第5卷總第53卷)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法治論壇文集.上海對外經貿大學,2021:7.
作者簡介:林海?。?977— ),男,漢族,福建云霄人,漳州開放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楊劍宇(1994— ),男,漢族,福建東山人,漳州開放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