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著中國鄉土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革和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生境的加速流變,傳統民俗體育的治理實踐逐漸成為當前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本研究以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為例,借助社會治理理論,從社會學、民俗學等視角在考察秭歸地理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對秭歸端午龍舟這一民俗體育活動的個案調查,分析了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嵌入鄉村社會治理的影響與作用,希望能夠為鄉村社會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關鍵詞:民俗體育 "鄉村治理 "秭歸龍舟 "秭歸端午文化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007-3-ZL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基石,而“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全國兩會都明確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現代化,并提出將高效治理列為政府的重點工作。滋長于鄉土社會結構中的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在傳統鄉土社會中不僅是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增強民眾凝聚力、維系鄉土人緣關系的情感紐帶,對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意義非凡。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秭歸端午龍舟這一民俗體育活動嵌入鄉村社會治理的個案進行調查與分析,旨在揭示傳統地方文化在現代社會社區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從而對社會治理中民俗體育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創新社會治理的路徑等方面提供理論借鑒。
1、秭歸縣地理人文環境概況
據《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秭歸縣地處湖北省西部,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集山區、老區、庫區于一體。東與夷陵區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西臨巴東縣,北接興山縣,屬典型的長江三峽山地地貌,河谷縱橫交錯,山水資源豐富。“上控巴蜀,下引荊襄”,自古以來秭歸縣就是長江中上游的交通咽喉,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分界點,具有承東啟西、東推西進的獨特區位優勢。
秭歸,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西周朝為夔子國,戰國后期稱歸鄉,西漢元年置秭歸縣,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至今已有7000年的文明史、3200年的文字史、2000年的置縣史。這里不僅誕生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愛國詩人屈原、走出了“胡漢和親識見高,兩國本是一家親”的民族和睦的和平使者王昭君、孕育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大義凜然的革命先烈夏明翰,更是著名的“中國龍舟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并形成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2、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的個案調查
2.1、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的歷史源流
在中國,龍舟運動因何而來,源自何時存在明顯的地域文化差異,至今眾說紛紜。秭歸作為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在對龍舟競渡的起源上人們更認同于秭歸的龍舟運動是源于紀念屈原。中國民間將五月稱為“惡月”,有借龍舟來“敬天娛神”的祭祀風俗;而據史書記載,三閭大夫——屈原誕生于楚國丹陽秭歸,公元前278年,楚國滅亡,于是屈原于農歷五月初五憤而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同時,秭歸民間傳說: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在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悲痛不已,連夜劃小船尋找屈原的尸體,并悲泣曰:“我哥呦回呦哦!”周圍百姓聞知,紛紛搖槳追隨,一起游江招魂,形成了群舟齊發的壯麗場景。自此之后,秭歸人民就以過三個端陽節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并形成了一整套以緬懷屈原為主題的獨具秭歸文化特色的固定流程,龍舟競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相比于其他地方的龍舟競渡,秭歸端午龍舟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內核。
2.2、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的發展與現狀
蘊涵紀念屈原文化因子的秭歸端午龍舟,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歷盡滄桑與變遷而經久不衰,發展為了舉世矚目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回顧秭歸端午龍舟的發展歷程,從時序模式下來看,秭歸端午龍舟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較為顯著的發展時期:
(1)1949年以前以地域特色為主要特征的自然競渡期。秭歸地處長江三峽,水系發達,定居于長江沿岸的秭歸人民以水為生,龍舟(船)便成了當地人民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在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格局中,伴隨屈原傳說,早期的秭歸龍舟競渡活動是當地民眾以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種自發性民間行為,主要以民間自發組織的“九龍爭渡”的龍舟競渡活動為主;(2)1949-1984年,以民間特色為主要特征的發展過渡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深受巫風楚韻影響的秭歸龍舟競渡活動,被迫中斷,昔日熱鬧非凡的龍舟競渡景象不復存在。后來,秭歸的龍舟競渡活動恢復,競渡儀式中的祭禮儀式和神化特征逐漸被弱化和去除、婦女可以允許參與比賽,秭歸“九龍爭渡”的熱鬧景象再次出現,并且在1978-1982年期間,秭歸的龍舟競渡活動更是盛況空前;(3)1984年至今,以國家在場為主導的現代化競渡期。從1976年香港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龍舟邀請賽開始,就宣告了中國現代競技龍舟的誕生。1984年龍舟競渡活動成為我國正式的水上比賽項目,秭歸縣政府也于同年正式主辦秭歸龍舟競渡活動;次年,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宜昌成立。自此,秭歸龍舟競渡正式進入了以國家主導的現代化競渡期。
伴隨中國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國龍舟原生空間的巨變以及官方權力的介入,雖然秭歸龍舟競渡活動較之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紀念屈原相關的各種傳統習俗不僅都得以保留,而且在國家以及當地政府的大力保護與宣傳中不斷地加以創新,使秭歸龍舟這一傳統民俗體育活動逐漸演變為了集文化傳承、競技娛樂、經濟建設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符合當前時代發展主旋律的體育文化遺產。2018年“華夏屈氏第一村”的秭歸縣萬古寺村成立了秭歸縣龍舟協會與龍舟訓練基地。當前,以秭歸端午龍舟競渡為主體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走出了秭歸,走向了世界,成為秭歸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2.3、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
龍舟是端午的魂,賽龍舟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的重要內容。秭歸的龍舟競渡祭奠屈原,早已在歷史中相沿成俗,其中臨江祭祀、游江招魂、競渡回舟、搶紅奪標更是極具地域特色,是秭歸民眾在適應周圍環境與歷史的互動中生成和發展而成的,極具文化感染力的特有標識和文化符號。
(1)臨江祭祀。
在秭歸,劃龍舟之前都要舉行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主要包括龍舟祭祀和祭奠屈原兩個環節。龍舟祭祀又被稱為“龍頭祭”,一般在劃龍舟前進行,主要步驟是將龍頭安插到打磨好的龍船上,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點睛,俗稱“開光”;然后,全體龍舟隊員將紅色長布條懸掛在龍舟上,即“龍舟披紅”;之后,眾人唱祭辭,放鞭炮;最后,再合力將龍船推下水。公祭屈原,也是秭歸端午劃龍舟前的一個重要祭祀活動。據傳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投江殉國后,后世民眾敬他為水神,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會有大量民眾自發來到歸州屈原祠和樂平里屈原祠祭祀屈原。伴隨秭歸縣城搬遷和三峽工程移民,祭祀屈原活動逐漸以官方組織舉行,公祭屈原則成了秭歸端午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延續至今。公祭屈原在秭歸縣鳳凰山下、長江之濱進行,參與祭祀的群眾依次立于寫著“三閭大夫之靈位”的祭壇前方,在主祭宣布公祭屈原儀式開始后,群眾開始誦讀祭文,痛訟《公祭祝文》,紀念屈原。整個祭祀過程有專門的司儀和負責人進行主持,并有民間吹打樂隊進行伴奏。
(2)游江招魂。
“游江招魂”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龍舟競渡特有的表現形式,也是秭歸龍舟競渡正式開賽前的一種祭祀儀式,是《荊楚歲時記》中“舟楫拯救屈原”端午競渡說的生動詮釋與活態傳承。游江招魂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了一整個固定俗規與流程:由演員扮演屈幺妹坐在船上呼喚:“我哥回,我哥回……”,其余龍舟高擎著“三閭大夫魂兮歸來”的招魂幡劃至江心,向江水中拋撒粽子,船隊高唱“招魂曲”,岸邊的群眾也隨船隊一道為三閭大夫屈原招魂。
(3)競渡回舟。
“一槳劃過兩千載,滿江龍舟鬧端陽。”屈原故里鬧端午,龍舟競渡是重頭戲。在秭歸,龍舟競渡也被稱為賽龍舟、劃龍船。在游江招魂儀式結束之后,就是充滿“速度”與“激情”的競渡場面。所有龍舟隊在競渡號令槍響后,眾舟齊發,百舸爭流。龍舟競渡過程中,一遍擂鼓聲之后緊跟著一遍吶喊聲,龍首浮沉,水花四濺。江中號子陣陣,鑼鼓喧天;岸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正如南宋詩人陸游的“斗舸紅旗滿急湍”以及《秭歸縣志》記載的:“每年的端陽,江河鼓鑼齊鳴,槳橈翻動”。
(4)搶紅奪標。
傳統的龍舟競渡比賽,會在賽前將紅綢懸掛于對岸為“標”,也稱為“標紅”,通常按照“領先為勝”的成績評定方法,主要以龍船抵岸后劃手“搶紅奪標”決勝負、定輸贏。在“搶紅”奪標的過程時,“標”的位置一般在對岸的江邊或者離岸邊不遠處,每支龍舟隊也會以鑼鼓來鼓舞隊員的士氣,技藝高超的劃手還會以各自高難度的動作來取悅現場的觀眾,場面異常激烈。因此,在秭歸民間有著“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年船”的傳言。
3、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與鄉村治理關系的個案分析
秭歸端午龍舟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其以熟人關系構建的傳統鄉土社會,一種集體性的儀式性民俗體育活動,其不僅能夠通過共同的儀式成為儲存信息、幫助民眾獲得共同情感經歷和集體記憶的文化傳承方式,而且也能為其鄉村的社會善治提供空間與可能,成為基層治理中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確立社會規范、促進經濟發展、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3.1、政治維度: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能夠培養并增強村民的自治意識
鄉村治理的目標是實現鄉村善治,而善治的核心在于調整官方組織與民間組織的利益關系,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就鄉村社會而言,村民的公民意識與自治意識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重要前提。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集權的影響下,中國的鄉村社會中中庸和平的儒家思想盛行,村民們普遍習慣于被動的接受“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模式。而根植于鄉野、發展于鄉村、興盛于民間的各種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相互監督,這便為鄉村的善治提供了條件,是實現公民權利的基礎,也是村民參加自治的基礎。
在秭歸端午龍舟發展的歷史流變中,其實早在無形或者不自覺中形成以村落、鄉鎮為基本單位的社會組織網絡,小到龍舟隊員的選拔,大到龍舟競渡活動的開展,都是在地方宗族勢力和地方精英的帶領下,當地民眾集體討論、共同商議決定的。秭歸端午龍舟的這種“自治”方式,除了在龍舟競渡活動中發揮其自治作用外,還延伸到了鄉村基層管理的各項公共事務中。村民通過龍舟競渡活動,提升了其作為主人翁的主體意識,強化了其自治參與意識;并通過反復多次的“鍛煉”,村民自治意識不斷覺醒并增強,能夠在鄉村公共事務的管理中發揮主人翁精神,促進鄉村自治。
3.2、經濟維度: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已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增加村民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是構建美麗和諧鄉村的根本前提與基礎保障,也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重要環節。一個民族要想在現代化的發展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就必須學會利用自身民族的優勢來發展地方經濟。近幾年,在“非遺”熱潮的推動下,各種“體育+”的融合發展模式極大的促進了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蓬勃發展,并且在以經濟發展為社會主要發展目標的中國鄉土社會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促生了一種“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商業化發展模式,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徑,成為了當前中國鄉村經濟建設的新引擎。
秭歸縣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老邊窮地區,典型的長江三峽山地地貌既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也是嚴重阻礙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窮山惡水的自然地理環境,使依靠傳統農業為主的秭歸民眾入不敷出,經濟收入較低。秭歸端午龍舟因紀念屈原而獨具特色,在非遺熱潮的影響下,結合旅游開發的背景,秭歸端午龍舟也逐漸形成了“政府—社會—市場”為主體的龍舟商業化發展模式,“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也成為了當地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早已成為秭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3.3、文化維度:秭歸端午龍舟民俗體育活動能夠營造健康的鄉村文化環境
2019年我國在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強調:要結合傳統節日、特色節慶因地制宜廣泛開展鄉村文化體育活動,加強鄉村文化引領與鄉村文化陣地建設。因此,積極健康的鄉村文化環境則是鄉村社會進行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善治的理想狀態。然而,在后現代主義語境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文化正遭受著西方外來文化的侵蝕。而反觀東亞地區的發達國家,在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又掀起了復習傳統文化的鄉村運動。自此,對于正處于城市反哺農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中國,也應該重視鄉村中的傳統文化,通過重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重塑、復興、傳承鄉村的“根”與“魂”,建構鄉村的文化信仰,提升相同社會的認同感與內聚力,推動鄉村復興。
秭歸的龍舟競渡活動不僅是村民生產、生活狀態的現實寫照,更是當地村民們的休閑娛樂方式,寄托了鄉民們的精神信仰。在舉行龍舟競渡活動時,龍舟競渡的每一個場域都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村民們可以聚集在一起進行信息的交流與情感的宣泄,共同構建鄉村的集體記憶。同時,蘊含紀念屈原文化因子的秭歸端午龍舟,在龍舟競渡活動中不僅能夠重塑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內涵,而且能夠極大地提升鄉土社會的文化認同感和內聚力,使其在處理鄉村其他事務時,村民們能夠更加的了解,并相互尊重,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和鄉村健康的文化環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邢婧.習近平關于城市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3.
[2]解生彤.社區體育自組織嵌入社區治理的模式與路徑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23.
[3]唐仲霞,劉夢琳,向程,等.旅游社區治理多主體共生模式研究——基于青海省兩個典型社區實例[J].人文地理,2018,33(06).
[4]周紅.文化生態視角下秭歸龍舟文化嬗變與優化路徑[D].武漢體育學院,2020.
[5]向鳳麗.湖北秭歸龍舟競渡傳承人口述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6]韓夢姣,胡帥.龍舟競渡的歷史生成及時代反思[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39(5).
[7]劉鑫.民俗體育促進鄉村治理的個案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