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育教育領域,智慧教育在體育課程教學、運動訓練開展和競賽活動組織等方面滲透日益深入,智慧教育驅動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與評價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的一項全新課題。本研究運用案例研究法、文獻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信息化時代背景,在對智慧教育概念、內涵及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促進教育現代化為目標,對應用型高校體育評價體系進行構建。研究結果表明: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智慧教育特點對應用型高校體育評價體系進行構建,對落實高校體育教育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智慧教育 "應用型高校 "體育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187-3-ZL
1、智慧教育的概念與特點
教育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智慧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智慧教育基于信息化教學載體,通過對教育內容進行拓展,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并對教學評價指標進行重構,旨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全面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由此可知,智慧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價和教育目標等多個方面與傳統(tǒng)教育形式均具有較大差異,這也為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
1.1、教學目標的拓展性
在教學目標上,傳統(tǒng)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灌輸。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由單純的知識灌輸轉變?yōu)閷W生對于知識的主動建構能力,教學目標則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智慧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信息化手段引入跨學科知識,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終身學習能力。
1.2、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
在教學方法上,信息化教學手段作為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為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供了條件。智慧教育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電子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學習方法路徑,倡導團隊協(xié)作與個性化學習。同時,智慧教育實施中,教師通過引入協(xié)作學習、探究學習、游戲化學習等教學方法,可培養(yǎng)學生對于知識的建構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
1.3、教學評價的全面性
在教學評價上,傳統(tǒng)教學評價手段多為學生的成績和考試表現,而智慧教育則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發(fā)展。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通過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學科競賽、項目展示、社會實踐和團隊貢獻等多元化評價方法,可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能力。
智慧教育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物,由智慧教育的概念與特點可知,智慧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倡導個性化學習和多元化評價。隨著智慧教育在高校的普及與發(fā)展,其與高校體育教學結合日益緊密,在體育教學、群體活動、體育管理等方面不斷拓展其應用范圍,對于提升高校體育課程質量,豐富高校體育教學手段,落實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促進高校體育運動發(fā)展,引領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2、智慧教育與高校體育的耦合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tǒng)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體育中教學中的應用已上升為國家意志,對于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作為一種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文化教育活動,其產生具有深刻的文化基礎和社會物質基礎。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智慧教育與體育結合越來越緊密,智慧教育已經滲透到體育課程課前、課中和課后這一縱向序列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智慧教育在高校體育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式、提供豐富電子教學資源、開展個性化教學和體育鍛煉指導等方面,主要運用方向如下:
2.1、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
信息化教學的便捷性和海量性等特點,現階段,智慧教育已被廣泛運用于高校體育教學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階段。通過智能設備和互聯網技術,高校體育課程可開展虛擬實境(VR)教學、在線教學和遠程教育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學生可通過虛擬實境技術親身體驗各種運動項目,發(fā)現自身運動興趣及愛好,從而選擇相應體育課程進行學習。同時,通過智慧教育平臺開展在線教學和遠程教育,可隨時隨地獲取體育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提升。
2.2、開展個性化教學
傳統(tǒng)體育課程主要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課程形式進行組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學生的個性化體育需求和主體地位未能得到重視。智慧教育下,教師可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和學習管理系統(tǒng),根據學生的體育興趣、運動基礎和學習習慣開展個性化教學,并通過對學生體質數據進行分析和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及時了解學生體育活動參與及體育鍛煉情況,根據學生的個體體質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和專項提升。
2.3、提供多元化的教學資源
智慧教育具有資源海量性等特點,借助互聯網和數字化教育資源,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體育教學資源。在課前,教師可通過智慧教育平臺上傳運動技術視頻、體育文化講解、項目裁判規(guī)則等電子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可通過在線討論、協(xié)作項目等方式開展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后,教師可通過運動類APP、運動競賽平臺等開展課后體育鍛煉,通過智能化教學平臺和社交媒體等工具,進行課后體育指導,促進學生自主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
2.4、促進智慧體育課堂的實現
智能化設備作為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智慧體育課堂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智能化運動設備引入體育教學,如運動追蹤器、心率監(jiān)測器、運動類APP等,可實時對學生的運動數據和身體指標進行監(jiān)控,并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為學生開具運動處方,提供個性化鍛煉建議。同時,通過智能設備的使用,也可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自身體質健康數據,了解自身運動進度和體育鍛煉效果,可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3、智慧教育視域下應用型高校體育評價的原則
3.1、全面發(fā)展原則
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目標,體育課程不僅僅包括技能目標和體質目標,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意志品質和身心健康等目標。高校體育評價作為衡量體育課程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性指標,評價體系應綜合考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在重點對學生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還應尊重學生的體質差異,對學生的體育參與程度、進步空間、體育習慣和意志品質等進行考量,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興趣和習慣為目標,注重對學生的體育意識、健康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價。
3.2、動態(tài)評價原則
由于個體體質的差異性和運動基礎不同,在高校體育評價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育特長和發(fā)展?jié)摿Γ瑢υu價主體采用動態(tài)性評價方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采用過程性、階段化考核,采用動態(tài)評價的原則,對學生的體質發(fā)展情況和運動技術目標進行動態(tài)評測,通過“開學前測—學期中階段性測試—學期末考核”的過程性評價方法,對學生進步空間、運動習慣等進行評價,并將每次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指導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運動訓練,為學生設立階段性目標,創(chuàng)設最近發(fā)展區(qū),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和進步。
3.3、信息化支持原則
傳統(tǒng)體育評價方式存在著主觀性、準確性低和效率低下等問題。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高校體育評價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在高校體育評價中,應重視信息化手段在體育評價中的運用確保評價過程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例如,在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評價時,通過利用傳感器、智能設備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可及時、準確收集和記錄學生的體育活動數據,如運動量、運動頻率和運動質量等,避免人工收集的誤差和主觀性。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可將采集到的數據以圖表、曲線等形式展示,深入挖掘和分析數據的內在規(guī)律和特征,使評價結果更加直觀和易懂,提升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4、應用型高校體育評價內容
在高等教育內涵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應用性改革探索層出不窮,各類實踐也不斷地推陳出新。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在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上,通過突出對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注重對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辦學根本目標。因此,在對應用型高校進行體育評價時,應結合體育育人總目標,以課程建設、活動競賽體系搭建、高水平隊伍建設、師資建設和社會服務工作等為體育評價的觀測點,注重體育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支撐。
4.1、課程改革與實施
根據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體育規(guī)劃的要求,以課程重構為切入點,完善課程體系,對課程的框架、學時學分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明確課上課下的學習途徑,并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推進大學體育課程貫穿課上課下,延長課程跨度、增加學時數量,實現全階段開設。
4.2、體育活動與競賽體系
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強化體育活動的“繽紛、凝聚、風采、成長”主題構成,讓學生感受運動的魅力和熱情,培養(yǎng)運動興趣、健康意識和對美的追求,為學生提供展示風采的優(yōu)質平臺。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建立“教會、勤練、常賽”培養(yǎng)機制,打通課上與課下,開展校園三級聯賽和四類活動建設,重點打造時間長、跨度大、參與廣的體育聯賽,階段性的體育錦標賽,以及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日常競賽活動。
4.3、高水平運動隊
運動隊伍所具有的影響力及帶動校內體育文化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為了更好地建設我校高水平運動隊伍,將重點圍繞高水平運動隊伍的招生和政策、成績和目標、訓練和競賽管理、學生日常行為管理、教學和學籍管理、教練員評聘六個方面著手進行建設。在完善建設管理辦法的同時,營造以學生普遍參與促進運動隊水平提升、運動隊競技成績影響學生普遍參與的校園運動氛圍。
4.4、體育師資隊伍
從選聘、教師培育、能力提升和教師發(fā)展四個維度,不斷優(yōu)化師資結構,提升教師能力和素養(yǎng)。通過承擔課程和俱樂部建設,鏈接外部資源,開展大量的校內外競賽活動,為持續(xù)推進體育課程改革奠定基礎、積累資源。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促進體育教師向課程設計者、優(yōu)秀培訓師,以及協(xié)會負責人和行業(yè)專家轉變。以社會服務平臺,推進教師培訓服務項目開發(fā)和反哺教學,持續(xù)推動教師參與高水平學科競賽和外部賽事。
4.5、體育智慧校園與教學信息化
利用數據研究所的優(yōu)勢,充分挖掘學生運動習慣和運動愛好、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教師運動興趣和運動愛好、運動場館信息等校內體育運動數據,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同時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促進高質量學術科研成果的形成。打造校內智慧型健身運動管理系統(tǒng)、智慧型跑步道、智慧型體育場館,不斷升級校內運動場所管理能力與參與者體驗感。
4.6、社會服務平臺
高校作為社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為社會提供服務和資源支持的功能。同時,大量教師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可以起到師資培養(yǎng)的作用,提升教師能力,實現反哺教學的目的,促進校級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落地。在我校大力發(fā)展和推進社會服務功能的背景下,利用現有師資、課程、場地場館、社會資源等基礎條件,搭建產品輸出平臺和服務公益平臺。
5、應用型高校體育評價體系構建
5.1、育人理念與育人目標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體育評價應以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和達成學校及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為目標,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體育課程教學融入應用型高校建設中,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意志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實踐性和有效性。
5.2、系統(tǒng)化設計和實踐
以“俱樂部分級制教學”為載體,以“課程改革七步法”為方法論和實施框架;以“課程設計反向矩陣”為教學設計工具。注重“通識+專業(yè)”多元主體課程設計和多維評價方式;著重強化專業(yè)實踐性和有效性,構建校內外“真實案例+真實環(huán)境”和“場景模擬+環(huán)境模擬”雙重實踐育人機制,“項目制”教學方式貫穿始終。建設“三維四類”學校體育活動和競賽體系,提供風采展示平臺。
5.3、評價指標和觀測點
根據西安歐亞學院體育改革實際,選取體育俱樂部、體育課程、活動競賽、體質健康測試和信息化作為主要指標,對西安歐亞學院體育評價觀測點進行梳理。具體評價指標及觀測點如下:
(1)體育俱樂部:規(guī)模數量、進退機制、標桿打造、國際化項目;
(2)體育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反向課程矩陣、健康機能指標、體質健康檔案;
(3)活動競賽:體育聯盟、聯賽競賽、主題活動、校際聯賽管理制度、教練團隊、梯隊建設、競賽成績;
(4)體質健康:體測及格率、體測優(yōu)秀率、健康機能指標、體質健康檔案;
(5)信息化:教學管理信息化、競賽活動信息化、體測信息化、考核信息化。
5.4、效果分析和評價
建立“分類型、多元化和過程性考核辦法”與“教學質量分類分析診斷機制”,實施教學全流程監(jiān)督監(jiān)控,保障體育育人目標和校級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有效落地。
6、結語
雖然智慧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越來越緊密,但智慧教育在高校體育評價中的運用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方面,智慧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特征,高校體育課程仍需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強對高校體育評價的信息化支持,提高高校體育評價科學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手段運用中,應注重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可視化與分析,以及隱私保護與安全性。通過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體育評價的客觀性、準確性和效率,為高校體育教學和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艷艷.綜合評價體制下應用型高校的體育教學與體育科研相關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4).
[2]喬桂芬,王瑩,陸長青,等.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體育育人評價體系改革與研究[J].體育世界,2023(09).
[3]王波.依托大數據推進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改進策略[J].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22,31(03).
[4]周玉慶.大數據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4).
[5]周萬斌,張亞晶,唐榮斌,等.基于價值論的高校體育價值評價及其評價標準的生成邏輯[J].冰雪體育創(chuàng)新研究,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