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于經濟水平、人口數量、重視程度的差異,我國城鎮地區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場地設施、體育組織、專業人才方面比農村地區更為發達,這種不均等化現狀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村居民享受到公平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權益。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這些差異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促進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過程中資源分配、政策實施與人才管理方面的公平,從而使城鄉居民能夠享受到大致均等的體育場地設施、組織活動與服務質量,助力城鄉融合與共同發展。
關鍵詞:城鄉 "公共體育服務 "均等化 "農村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028-3-ZL
近年來,我國體育改革全面深化,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m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到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主要目標。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意味著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為滿足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的產品和行為,并非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服務,而是在承認地區、城鄉、人群存在合理差別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居民都享有一定標準之上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將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涉及機會的平等、程序的公正和結果的大體相等。“基本”決定了它具有普適性,適宜各類人群;“公共”決定了它具有公益性,旨在促進全民健身,而不以盈利為目的。根據國內學者研究,雖然我國頒布了很多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的政策,但目前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資源分布依然存在城鄉不均衡、發展水平差異大的問題。對此,我們需要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差距,讓每個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的體育權利。本文將立足于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現狀,找出問題,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對策,縮小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1、我國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不均等現狀
1.1、場地設施分配不均
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的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全國體育場地面積37.02億m2,村委會體育場地所占面積為7.71億m2。國家統計局信息顯示2022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49104萬人,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計算可得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57m2,城鎮居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3.18m2。可見從整體而言,我國農村體育活動所需的場地嚴重不足。除了數量差異,城鄉體育設施的種類及質量差異也顯而易見,大部分高質量運動場館、足球場和籃球場等設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發達地區,相對于城鎮日益發展的公共體育的場地基礎設施,我國農村體育設施普遍簡陋,且種類單一,發展進程緩慢,大多為適宜老年人休閑鍛煉的健身步道與活動器材,缺乏青年大眾體育活動的場地,一些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的鄉村甚至沒有體育設施,導致居民沒有機會接觸體育運動,這種不平衡也導致了城鄉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差異化。另外,通過對江蘇省鹽城市、常州市、東臺市的部分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發現還有大部分農村雖然修建了體育設施,但質量問題突出,保護維修不到位,損毀現象嚴重,無法提供足夠的條件給人們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在一些有運動場地的農村中,由于質量較差或者長時間沒有維護保養,這些設備往往已經損壞或者無法正常使用。球場上長出野草,跑道上產生很多裂縫,籃球架生銹破損。這樣的環境不僅給農村居民的體育鍛煉帶來了很大困擾,也給人們帶來了安全隱患。
1.2、體育組織發展不均
社會體育組織以其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簡便的參與方式和就近的活動場地而備受歡迎。這種組織形式對于順利推進全民健身行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城鎮的基層公共體育組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體育行政部門培育的行政體育組織,二是基層社區組織的基層體育組織。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和宣傳,增強居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知,并激發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體育項目和培訓課程,幫助居民發現并培養自己在不同運動領域中的潛力和愛好。此外,這些組織還承擔著組織居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以及參與社區治理層面的重要角色,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共同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平臺,促進了社區凝聚力的增強和社會治理的改善。在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體育組織的種類和數量豐富,以南通市中沙社區為例,社區設立老年大學,定期組織乒乓球、舞蹈、武術等項目的培訓,居民可自行報名參加。而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幾乎沒有正規的體育組織,并缺少專門的體育場地,大多農村僅有的體育活動就是由居民自發組成的在空地上進行廣場舞,但缺乏科學合理的健身指導體系和健身知識,村民只靠自身的興趣進行隨意活動,與城鎮中有組織有規模的專業領導活動存在差距。
圖1 "2022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按機構類型分)
1.3、專業人才偏向城鎮
專業體育人才在體育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括體育內容的教學者、體育組織的管理者、體育文化的宣傳者、體育產品的推廣者、體育賽事的裁判員等。涉及各類體育運動和健身活動,涵蓋不同的運動項目。他們參與指導居民的健身活動、向人們傳授體育知識、幫助居民掌握運動技巧。然而,目前我國體育專業人才在數量上存在著嚴重的城鄉比例失調。從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評估報告》可知:截至2013年,“我國城市登記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有1616296人,所占總體比例為93%,而農村登記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126065人,占比7.2%;城市每千人擁有指導員為2.2人,農村每千人擁有指導員為0.2人。”農村地區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人才資源的匱乏導致了農村居民想要接受高水平、系統化的體育培訓變得困難。除此以外,城鄉社會體育人才中還普遍存在著專業素養差異較大的問題,農村地區缺乏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的全職體育人員,僅依靠機關分流或退休人員來填補崗位空缺,大多由農村鄉鎮干部擔任,極少參與實際的指導工作,并不能滿足居民對公共體育組織運作和管理方面的需求。
2、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不均等成因
2.1、經濟水平不均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其社會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在我國,城鎮地區的經濟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地區,這就導致了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在供給方面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原因就是由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異較大,農村地區沒有足夠的經濟作為保障,無法對公共體育場地和器材進行充分發展和改善。數據顯示如表1,在2016年到2022年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高于農村地區。這就意味著城市居民有更多的財力和資源來支持公共體育服務的建設和提升服務質量。然而,在農村地區,由于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來發展和提升公共體育設施。因此,農村地區無法滿足居民對體育場館、器材等方面的需求。此外,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差、交通不便,無法吸引到更多優秀的體育教練和培訓機構前來發展,從而造成了農村地區體育教育資源的匱乏。這就導致了在農村地區想要接受高水平、系統化的體育培訓變得困難。相比之下,城鎮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優越,可以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和良好的薪酬待遇,從而吸引了大量的體育專業人才,他們可以提供更多項目的培訓課程,能夠滿足人們對于更優質的體育培訓的多樣化需求。因此,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了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人才配置方面的不均衡。
2.2、人口數量和結構差異
圖2 "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數據
首先,在人口數量上,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鎮人口總數持續上升,到2020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63.89%,而鄉村人口總數從1990年至今持續減少,占比不斷降低。人是社會的主體,不同的人數產生不同的服務質量,使得城鎮體育公共服務發展加快,而鄉村的服務水平停滯不前。在人口結構上,近30年來,全國整體人口處于老齡化深入發展階段,而農村地區(除新疆外)人口老齡化程度總體大于城鎮。青壯年作為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主力,卻逐漸流失到城鎮,致使農村體育“空心化”,農村人口被持續的吸入城市,農村體育因主體流失而隨城鎮化進程日益衰落。另外,年輕人口對體育服務的需求要求更高。他們熱衷于各種體育運動,并追求更多元化、個性化的體驗。這一現象導致體育服務的發展更加偏向于城鎮地區,因為城市中有更多的場館設施和專業教練資源可供選擇。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由于資源匱乏和經濟條件限制,往往容易被忽視。
2.3、重視程度存在偏差
城鎮和農村地區對于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改革的重視程度存在偏差。一方面,城鎮居民自身主觀上對體育鍛煉的執行力度更強,總體上比農村居民更加注重體育服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作為服務的主體對象,城鎮居民更能帶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促進服務質量不斷優化。與此相比,農村居民對體育方面的了解相對較少,缺乏相關的運動常識和意識,對體育服務的需求較小,重視程度低,不能夠刺激農村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更加側重于城鎮地區,對于農村地區具體政策落實不到位。近年來, 盡管國家陸續出臺了許多扶持農村體育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完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動村健身設施全覆蓋的目標。2019年,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廣泛開展鄉村文化體育活動。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各級政府應采取措施豐富農民文化體育生活,發展鄉村特色文化體育產業。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提出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此外,在同年發布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中,強調了加強農村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等內容。但這些政策內容大多比較籠統,缺乏具體措施與目標,而下級在執行時也只是復制原文,空喊口號,卻無實際成效。
3、解決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不均等的對策
3.1、加大資金投入,合理分配資源
加大資金投入是解決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不均等問題的關鍵。優化財政供給結構,確保財政投入與體育強國目標任務相適應,更重要的是明確資金的使用去向,解決財政供給不均衡的問題。公平分配政府提供的資金補助,完善公共財政政策并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這是實現均等化的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公平,即不偏袒,并非資源平等分配,而是根據人口比例、當地實際發展狀況等進行合理分配,使各地區都能擁有完善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促進共同發展,而不能一味地發展城鎮,忽視農村。從很多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地區的政府在資金方面未能做到公平分配,一方面,服務部門并未將資金用于最需要的地區,使得真正需要幫助的地區得不到相應的服務;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內部的利益競爭導致資金安排不合理,出現挪用、濫用等現象,造成了明顯的不公平狀況。所以,可以通過在提高部門經費開支的透明度、提高受服務對象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等方面采取措施,確保地方對資金進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資金投入的均等化。在編制預算時要充分考慮到城鄉差異,合理分配資源,優先滿足基層和農村地區的建設需求,確保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一定標準之上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
3.2、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促進融合發展
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其理論基礎源于馬克思主義城鄉發展論。其目的是推動城鄉發展的融合,改變“重城鎮,輕農村”的理念,推崇“城鄉協同發展”,通過盡量消除城鄉之間的隔閡和差異,使資金、人口、技術、經驗、專業人才等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讓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完善的城鎮帶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促進資源互通與共享,取長補短,不斷縮小差距,改善城鄉基本公共體育組織和服務結構。集中利用農村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資源,加快農村的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同時也要注意因地制宜,促進融合并非完全平均,要根據人口的年齡結構和分布密度,合理規劃服務范圍和內容,確保服務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持續增加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方面的優質供給,提質升級公共服務設施。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合理利用資源,構建多種類型多元化的運動場所,如建設大眾化的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等,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布局滿足更高需求的山地戶外、水上運動、自駕營地設施等建設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運動場地設施規模和影響力,豐富運動項目。
4、結語
均等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均等化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可行性。由于城鄉在經濟、人口、技術等各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結果難以實現絕對的均等。然而,通過加大對落后地區的資金投入,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培養專業人才,加強管理以及持續監測和評估,我們可以在逐步推進中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公平和優質的體育服務,促進社會和諧,助力我國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全面協調發展,為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劉娥萍.上海市金山區行政學院課題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體系探索與應用分析——以金山區為例[J].黨政論壇,2014(07).
[2]王凱,喬澤波.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約束與創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