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助SWOT分析框架,利用文獻資料法,參考國際權威體育名城評價指標體系和國內學者總結的評價指標,結合體育賽事名城的經濟、文化、社會和體育賽事等因素,對國內外體育賽事名城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遇、外部威脅進行剖析。通過吸取國內外城市建設經驗,發現國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的內部劣勢和外部威脅,梳理整合出幾個角度的實施策略:(1)經濟角度,制定適合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利用好國內大市場;(2)社會角度,積極宣傳體育運動、體育康養等,鼓勵社會大眾參與體育賽事;(3)體育角度,積極申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體育賽事,并做好賽事籌備工作。
關鍵詞:體育賽事名城 "體育賽事 "SWOT分析 "外部劣勢 "外部威脅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040-4-ZL
近幾年來,許多國內城市出臺了打造體育賽事名城的相關政策,提出建設體育賽事名城目標。通過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借助SWOT分析模型并結合經濟、環境、傳媒、體育賽事等因素,對國內外體育賽事名城的內部優勢、劣勢環境與外部機遇、威脅環境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國內外體育賽事名城的建設經驗,形成賽事名城建設優化路徑,為國內城市建設體育賽事名城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參考。
1、國外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SWOT分析
1.1、國外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內部優勢環境因素分析
(1)文化優勢。
西方是奧林匹克發源地以及現代體育運動項目起源地,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故鄉——巴黎,作為法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建都以來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法國和西歐的文化中心。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歷史景點,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游客來到巴黎。數量龐大的游客給巴黎體育賽事帶來了大量的觀眾和曝光度。巴黎本土體育文化誕生出本土體育賽事,最著名的是1903年起舉辦的環法自行車賽,經過一百多年不斷變化改進,成為世界頂級自行車賽事和巴黎的特色體育賽事招牌。法國網球公開賽,雖然比“溫網”晚了14年,且在1925年以后才允許本土選手外的選手參加。經過歷史沉淀,“法網”成為了世界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也是唯一使用紅土場地的大滿貫賽事。“法網”和環法自行車賽,成就了巴黎體育賽事名城美譽。
(2)基礎設施。
承辦世界級體育賽事是成為世界體育賽事名城的首要因素,而承辦世界級體育賽事的必需條件就是擁有承辦體育賽事的大型體育場館。墨爾本板球場作為承載著澳大利亞體育史的經典球場,創下過很多體育場記錄,如世界上首次使用即時回放全彩色板球記分牌、電子助視頻超寬銀幕。這些記錄也很好地證明了墨爾本先進的場館設計,彰顯了墨爾本體育名城實力。發達的交通設施也是建設體育賽事名城的重要優勢和必備基礎條件,倫敦作為世界經濟中心和重要通商港口,有著發達的鐵路和公共汽車交通網絡,以及兩座國際機場,希思羅機場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巴黎作為法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有著發達的交通設施。還有日本東京有著可以承受高度密集人口且正常運作的交通系統。
(3)體育賽事。
承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賽事是世界體育賽事名城的必備條件之一,除奧運會、世界杯等國際級大賽,還有城市自主IP賽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聯賽、世界級單項運動比賽等。倫敦通過舉辦1908、1948和2012年三屆夏季奧運會,在辦賽經驗、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體育產業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給城市營銷帶來機遇。知名職業球隊也能為城市做足宣傳,如在NBA季后賽中,全世界觀看紐約主場球隊比賽的觀眾都會在球隊宣傳片中一覽紐約城市風采。除了四大聯盟的職業體育賽事,紐約還擁有著紐約馬拉松、美國網球公開賽等,作為其世界體育賽事名城的基礎架構。
1.2、國外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內部劣勢環境因素分析
(1)管理方面。
大部分歐美國家的體育管理方式是社會管理型,這就意味著管理權力分散于各社會組織,各社會組織可以根據環境信息和自身利益作出決策,政府對體育事務很少介入和干預。但是,各社會組織間存在利益沖突,在市場發生波動和秩序混亂時,政府缺乏有力的協調和統一,導致體育產業和市場受到較大影響。一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和社會體育組織之間,權力和利益劃分沖突還會造成城市體育“多頭”管理,利益分配不明晰。
(2)經濟方面。
市場不穩定性和經濟危機,給體育產業造成沖擊。隨著體育賽事越來越飽和,贊助方和消費者在贊助和消費時,標準越來越苛刻。再加上對體育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有時營銷不當,可能還會造成財務虧損,影響了社會組織或企業對體育賽事贊助的積極性,導致體育比賽沒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經濟衰退造成失業率高,國家和消費者選擇把精力、財力主要投入到必需品上,使得體育消費被忽視。
1.3、國外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外部機遇環境因素分析
(1)體育產業。
隨著體育賽事多樣化、辦賽專業化,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成為支柱性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國外世界賽事名城的體育產業發展相對成熟,擁有著世界頂級賽事資源,可以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并在未來持續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例如,為城市吸引到高水平職業體育俱樂部、知名體育傳媒公司和贊助商等,為城市經濟增長注入動力。擁有更高水平且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職業體育俱樂部會吸引來更高水平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運動員,也會為城市帶來更多宣傳機會和關注度。
(2)大學體育。
隨著社會對大學體育賽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大學體育聯賽也逐步商業化。比如NCAA聯賽的瘋狂三月、備受關注的城市球隊,會給城市大學帶來空前熱度。此外,隨著職業球員越來越年輕化,大學體育聯賽還會為職業聯賽輸送優秀運動員,為城市俱樂部輸送人才,提高職業聯賽水平和影響力。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常青藤盟校中唯一開設體育管理碩士項目的學校,其體育管理項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15年,Sports Business將其評為世界第三的國際體育管理碩士項目,也是全球唯一集體育管理、體育分析及數字體育等課程為一體的教學項目(Master of Science in Sports Management,設置在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下的教學項目)。同時,紐約經常舉辦各類體育商業會議,學院組織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這些活動,為紐約培養專業人才保證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1.4、國外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外部挑戰環境因素分析
(1)辦賽風險。
承辦大型體育賽事是對一座城市交通、科技、經濟、賽事組織管理、人力資源利用等的綜合考驗。例如,2020東京奧運會是相對爭議較大的一屆奧運會,當時日本有部分民眾因疫情原因并不支持東京舉辦奧運會,甚至組織游行反對,直接導致賽事收視率下降、轉播收入大打折扣;辦賽質量可以衡量城市的賽事承辦能力,鐵人三項比賽中,因為水質問題導致很多參賽選手在完成游泳一項時就有嘔吐等不適癥狀,嚴重影響了運動員身體健康,事件報道后引發了輿論對東京的負面影響;開幕式表演也同樣飽受爭議,過于重視民族偏小眾文化的表演沒有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
(2)競爭挑戰。
隨著賽事類型多樣化、不同項目普及以及各國體育實力崛起,已建成的體育賽事名城也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因成功舉辦一次夏季和一次冬季奧運會,而得到世界的贊譽和認可,尤其是冬奧會辦賽質量的鮮明特色,更加凸顯了北京在承辦世界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用體育來推動城市發展,體育賽事數量和類型增多,體育發展模式逐漸成熟,世界賽事名城會越來越多且各有優勢,城市之間的競爭也會愈發激烈。一些體育賽事名城擁有的大型賽事申辦權到期、承辦權轉移,也會給傳統的體育賽事名城帶來挑戰。
2、國內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SWOT分析
2.1、國內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內部優勢環境因素分析
(1)經濟優勢。
上海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作為長三角經濟帶的主要城市和中國GDP最高的城市,上海市在經濟基礎上有著明顯優勢。上海市第三產業產值也會給體育產業發展提供經濟基礎,經濟優勢可以吸引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賽事落戶,并為賽事提供優質的贊助和資金支持。例如,上海市政府投資約20億元引進F1大獎賽申辦權,建設上海國際賽車場。經濟優勢促進了體育用品、競賽表演業等相關產業消費增長,吸引更多職業體育俱樂部和國際體育組織入駐上海,以形成良性循環。
(2)體育賽事。
承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比賽,是對城市綜合實力的考驗,也會提升城市交通設施、經濟和城市影響力。大型體育賽事可為城市體育賽事承辦留下寶貴經驗。冬奧會的順利舉辦,為北京留下了寶貴的奧運遺產,讓冰雪運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進來,北京市也借此契機,引進國際冰雪項目賽事落戶,北京市“雙奧之城”的影響力得到了巨大提升。除此之外北京市還有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以及亞運會等大型賽事承辦的寶貴經驗。豐富的體育賽事,既作為北京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基本框架,也是體育發展競爭力的顯著優勢。
(3)區域優勢。
國內體育賽事名城主要分布在重要交通樞紐、經濟區、貿易港口等,且在國家層面具有較高的戰略地位。北京市作為首都,是中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首都經濟圈”中心、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重要的區位優勢讓北京市有著舉辦兩次奧運會的優勢。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位于成渝雙城經濟圈,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上海市和廣州市都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上海市是長三角經濟帶中心城市,更有利于港口特色基礎設施建設;廣州市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經濟區中心城市,還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航運樞紐。兩座沿海城市的地理優勢給城市帶來了貿易經濟和交通運輸優勢。
2.2、國內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內部劣勢環境因素分析
(1)經濟劣勢。
國內一些城市雖提出了建設體育賽事名城目標,但城市經濟基礎和消費水平無法支撐大型體育賽事舉辦,或是體育賽事無法給城市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部分城市雖然有承辦過國際級體育賽事經歷,但是城市體育產業整體發展尚不成熟,體育賽事資源無法充分利用,造成公共資源浪費,成為城市建設體育賽事名城的劣勢。首先,體育產業薄弱、產業總值增速慢,體育產業沒有成為城市的支柱產業,GDP占比較低;其次,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體育賽事名城體育產業中占比重較多的應該是體育競賽表演業,而非體育用品制造業和體育中介業。
(2)賽事管理。
國內大部分城市在體育賽事承辦上還存在著賽事主辦方責任不明情況。由于政府資源限制,原來單純靠政府獨自運行的體育管理體制無法適應城市體育發展新需求。政府掌控著體育賽事資源,導致社會力量無法參與到體育管理,導致體育產業發展缺乏活力。部分體育行業協會、商會沒有完全與政府脫鉤,導致運動項目管理政出“多頭”,行業協會無法真正組織職業聯賽正常運行。
(3)賽事資源。
目前國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賽事IP比較匱乏,沒有類似“溫網”、環法自行車賽、墨爾本賽馬節等歷史悠久的體育賽事。國內城市也缺乏國際體育賽事資源,只有北京中國網球公開賽和上海F1分站賽具有國際影響力。其他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且商業化體育賽事不足,奧運會、世運會、亞運會、大運會等國際大型賽事,國內舉辦屆數相對較少。國內城市職業聯賽水平偏低,商業化程度相較世界體育賽事名城標準還不成熟。
2.3、國內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外部機遇環境因素分析
(1)政策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更多國際級賽事和國際體育組織關注到中國市場,國內城市也有更多機會申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或吸引國際組織入駐。近幾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城市通過體育提高綜合實力和促進群眾身體健康。例如,“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就鼓勵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成都市接連拿下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22年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2024年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五大世界賽事舉辦權。隨著賽事逐漸落地,提升了成都市的世界影響力,更強化了體育賽事資源優勢。《成都市體育賽事體系規劃(2021-2035年)》還提到在未來15年成都擬申辦的國際頂級體育賽事,包括英雄聯盟總決賽、世界短道速滑錦標賽、射擊世界杯、國際籃聯籃球亞洲杯等數十項大賽。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多樣化國際體育賽事給成都市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2)經濟機遇。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讓中國經濟依舊保持穩定增長,國內城市GDP也保持了穩定增速,尤其是城市第三產業增速持續提高。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給城市建設體育賽事名城提供了經濟支持,更多資源流入體育產業、體育設施得到完善。新興“體育+”模式被應用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體育+旅游”模式就是借助體育賽事名城影響力,吸引大批游客,促進旅游業發展,給城市知名旅游景點帶來更多資源。其他“體育+”模式同樣滲透在各行各業,通過體育賽事名城影響力不斷延展產業輻射面,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體育也因此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城市獲得更多體育賽事資源。體育與科技融合,也給世界體育名城帶來更多機遇。城市擁有的大型智能場館與新興轉播技術,助力了世界賽事名城的名片打造。
2.4、國內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外部挑戰環境因素分析
(1)同質發展。
國外部分發達城市建成世界體育賽事名城后的發展優勢,讓國內城市看到了機遇。國家自出臺鼓勵政策支持城市建設體育賽事名城以來,國內絕大多數城市都想利用體育打造獨特名牌,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兩座城市選擇類似甚至相同的方式來實現該目標。例如,重慶市和長沙市,都是從群眾體育入手,打造“健康之城”;西安市和成都市則都是通過依托大型賽事打造世界體育賽事名城。大型體育賽事作為稀缺資源,每座城市可以申辦的場次有限,多座城市一起競爭,會造成資源更加稀缺,也更考驗城市自身綜合實力。缺乏資源的城市,可能會沒有任何大型賽事,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的基礎斷層,空有理論設計、政策引導而無有效實踐,城市的發展效能和宣傳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基礎設施。
國內城市在大型體育場館設施上較世界體育賽事名城還有一定差距,在功能區劃、科技水平、轉播能力等方面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大型賽事具有一定周期,或是間隔較長時間才有機會申辦,現有體育場館利用頻率并不高,很多城市會在場館維護保養上耗費大量資源。已有大型體育場館,也可能因城市沒有高水平職業體育聯賽和俱樂部而閑置或廢棄,造成城市空間資源浪費。同時,體育場館在修建時也可能會對城市環境帶來一定污染,維護保養體育場館的財政支出也會帶來一定負擔。這可能會讓政府放棄體育方面的投資,把資金投放在城市發展中更需要的地方。
(3)體育聯賽。
在世界體育賽事名城競爭中,國內城市的職業體育聯賽相較歐美還不夠成熟,甚至國內部分城市在一級聯賽中都沒有屬于自己的職業俱樂部,這部分體育產業要素處于空白狀態。國內有能力申辦國際級單項賽事的城市只有少數,舉辦過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數。競爭比賽承辦權也面臨著到期問題,續約賽事品牌以及城市收益與否多寡,都是城市隨時面臨的專業問題。國內城市在聯賽商業化運作上還有瑕疵,目前國內重要的體育單項協會尚未完成脫鉤,一些協會經驗不足,在賽事組織上還需要政府及事業單位協助,體育賽事職業化、社會化進程變慢,造成城市體育賽事發展趨緩。體育比賽也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入侵威脅,因城市缺乏世界級本土文化品牌賽事,導致會首選國外發展成熟的體育賽事IP,國外體育賽事文化會潛移默化影響國內觀眾和市場,國外體育品牌建立起來后可能會出現觀眾分流,對中國本土職業聯賽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3、國內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實施策略
3.1、經濟角度
通過建設世界體育賽事名城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前提是城市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發達的產業體系。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世界經濟可能會處于長期低迷,糧食生產和能源供應面臨通脹壓力。這就要求城市在國際經濟環境中找到適合的經濟發展戰略,利用好國內大市場拓寬國內消費者群體。同時,需要優化城市產業結構,讓產業優勢互補相互融合,尤其是發達的高端服務業為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旅游業、健身娛樂業等注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政府應利用好“有形的和無形的手”來治理城市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出臺鼓勵政策扶持一批體育產業的“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
3.2、社會角度
積極宣傳體育運動、體育康養等,鼓勵大眾參與到體育賽事中去,增強體育參與的人群數量,為體育賽事提供良好群眾基礎。宣傳本土賽事文化、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培育國內體育觀眾拓寬國內市場。加強建設社會體育服務體系打造“15min健身圈”,在基層體育組織配齊配足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群眾健身運動。鼓勵社會體育組織嘗試自行辦賽,豐富業余聯賽體系。學校體育加強“體教融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育高水平體育人才。鼓勵發展現代科技與體育結合,建立高水平體育運動科學研究所,為體育發展提供科學支撐。探索更安全、更合理、大眾參與率高的體育賽事。
3.3、體育角度
積極申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體育賽事,并做好賽事籌備工作,把城市文化與賽事文化相結合,利用賽事影響力做好城市宣傳工作。做好賽事完善工作,妥善利用賽后遺產,做好賽后場館維護和再利用。積累賽事管理經驗,不斷吸引高水平國際賽事落戶。探索打造城市本土賽事IP,不斷提升本土賽事品質,形成城市自有體育文化。完善職業聯賽運行體系,使聯賽更具吸引力更加商業化,鼓勵以城市為單元打造職業俱樂部,“一城一隊”增加球迷觀眾歸屬感,不斷開發職業體育俱樂部無形資產,培養城市本土明星運動員。
參考文獻:
[1]陳林華,羅玉婷,徐晉妍.倫敦打造全球體育城市經驗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20(02).
[2]張紅,李軍凱,孫艷艷.倫敦與東京借助奧運會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啟示[J].科技智囊,2021(07).
[3]體育產業生態圈微信公眾號.哥倫比亞大學:在常春藤讀體育管理是什么體驗?[EB/OL].https://mp.[2016-05-15].weixin.qq.com/s/NG9CHKt8TJu706m_KaoMoA.
[4]齊魯壹點.2020年體育城市排名出爐:紐約登頂,北京成中國唯一入選城市[EB/OL].[2021-03-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268902334487371amp;wfr=spideramp;for=pc.
[5]紅星新聞.到2025年每年辦大賽70項以上!成都新版體育賽事體系規劃正式發布[EB/OL].[2022-01-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023993403249804amp;wfr=spideramp;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