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幼稚園需布置一個科學環境,盡可能地引導兒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庭園,從事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并飼養動物……”自然角正是這樣一個科學環境,這里既幫助幼兒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時也使幼兒對動植物的愛憐之心得到了很好的激發,生命課程也自然地融入其中,促進了幼兒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等美好情感的發展。
盡管每個幼兒園、每個班級確實都設有自然角,但很多只作為裝飾,孩子們在自然角創設和管理的環節中往往表現得并不積極,很少有自主去觀察、探索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由老師全權負責。這樣,不僅不能體現自然角的教育價值,也忽視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幼兒園自然角創設管理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分析自然角創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幼兒實際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希望能更大限度地發揮自然角的利用價值,讓幼兒在主動參與自然角創設與管理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收獲經驗,體驗成功。
自然角創設利用過程中的現狀
一、純擺設,脫離教育意義
在很多幼兒園,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現象:開學的時候家長們捧著一盆盆美麗的盆栽、可愛的小動物來到幼兒園。孩子們對這些新鮮可愛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想要去用手摸一摸,去給它澆點水。這時候,老師就會站出來:“不要動,你們遠遠地看看就可以了,不能碰它,更不能給它澆水哦,你們不會澆,老師會照顧他們的。”因為教師對自然角的教育意義理解不夠深入,在組織活動過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參與與實踐,導致孩子失去了觀察和探索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對此越來越失去了熱情。
很多老師為了應付學校的評比與檢查,比賽前風風火火,讓幼兒強行在短時間內記憶各種花的名稱和習性、作用等,比賽一結束,自然角就成了無人問津的角落,短短幾天,花兒謝了、魚兒死了,原本綠意盎然的自然角只剩下枯萎的花和盛滿污水的魚缸,這樣純擺設的自然角顯然違背了創設的初衷,脫離了教育意義。
二、非自主,教師包辦代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在創設自然角落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安全性、美觀性以及整潔度,意味著大部分創設過程都由教師主導完成,比如:家長帶哪些花入園、這些花怎么分類、小烏龜用什么器皿養、怎么給金魚喂食等,這樣一來,幼兒所能參與進去的成分能有多少?即使其中有幼兒的參與,但這種“參與”也是在老師的預設和管控之中。從前期的栽種到后期的觀察記錄幾乎都是教師代勞,而幼兒只充當了旁觀者的角色,在創設的一開始便沒有關注到幼兒的心聲。在平常的照料中,教師也往往由于擔心孩子不會照顧植物,所有的一切都包攬到自己身上,自己包辦代替。
由于老師的不放手和不信任,幼兒慢慢遠離本該屬于他們的小天地,自然角也慢慢成了老師的個人花園。
三、少支持,缺少興趣引導
教師在自然角創設的過程中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往往只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或者植物的易成活率來決定在自然角擺放什么樣的植物,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導致很多情況下幼兒對自然角的內容是不理解、不感興趣的。
另外,一部分教師僅僅把自然角的創設視作獲獎輔助的手段:通常比賽前置之不理,僅在緊要比賽來臨時忙得團團轉——帶領孩子辨認各類植物、完成觀察日記……比賽結束后則對此毫無所顧。在整個過程中,不論是幼兒還是教師,對自然角的過程性管理都很欠缺,只是任其自然。教師的“不關注”或“少關注”導致孩子無法從這份體驗中學習到自然知識和技能,久而久之,孩子對自然角及其周圍環境形成了冷漠的態度。
四、重形式,缺乏持續跟蹤
在很多幼兒園,自然角的創設與管理往往很表面化、形式化,缺少持續性的觀察與記錄。教師沒有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根據其實際情況和經驗水平進行設計。比如:在小班自然角中設計一些關于自然的科學小實驗讓幼兒去觀察探究,對中大班有一定觀察記錄能力的幼兒就只是簡單地擺放盆栽來創設自然角等。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班級自然角邊縱然掛著各種觀察記錄本,但是平常很少能在其中發現孩子的筆記,往往都是檢查前,老師“手把手”地教幼兒什么地方該畫什么,這種流于形式的觀察與記錄不僅不會激起幼兒對自然角探究的欲望和興趣,反而會讓他們對自然角越來越漠視。
自然角創設利用過程中的指導策略
一、幼兒是自然角的主動者、探索者、學習者
任何一項教育只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遵循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水平,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在的教育價值。自然角的創設與利用也應如此,自然角存在的目的是引導幼兒通過這一角落去認識、發現、探索自然,因此,不管是自然角內容的設置、植物的擺放、裝飾材料的選擇,還是過程中的管理照料,這一切都應該以幼兒為主,教師不能包辦代替。
幼兒是自然角創設過程中的主動者。既然自然角是幼兒認識和探索自然的地方,那么其創設和設計應由幼兒來決定,包括選擇哪些動植物和種植哪些蔬菜,這都應該是幼兒自行選擇、自由討論的結果。只有這樣,幼兒才會真正被吸引,積極參與到自然角的各種活動中。
比如,我班在創設自然角之初,針對種植區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引導幼兒去大膽地表達自己想種的蔬菜,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從孩子們口中說出,于是我們結合“秋季適合種什么蔬菜”發放了調查表,然后我們結合季節特點和自己的興趣喜好決定了要種植的蔬菜。還有針對觀賞區各種植物如何擺放的問題,我們也征詢了幼兒的建議,讓他們自己去商量如何擺并付諸行動,等幼兒擺放完成后問孩子們為什么要這樣擺,他們也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開花的植物放在一起,不開花的植物放在一起;顏色一樣的植物放一起;需要多澆水的放一起等。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認識了各種植物的不同習性,學會了分類的概念,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同伴交往合作能力等等。
幼兒是自然角管理過程中的探索者。孩子們對自帶的植物會特別照料,日復一日地觀察、呵護它們,期望自己照管的植物可以在自己的關愛下大力生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親身感悟、操作實踐、身臨其境的體驗去深挖、揭示大自然的秘密。比如,我們在開學初會讓家長利用油桶等廢舊材料和幼兒共同制作、裝飾一個種植盆,在盆里種上自己喜歡的蔬菜帶到幼兒園來。幼兒每天都會去觀察自己種的植物,并將自己的發現記在記錄本上。在自然角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討論聲:“你看,我的青菜今天又長高了一點哦。”“我今天給我的小花澆水了,這樣它就不會渴了。”也有孩子們跑過來向我們發問:“老師,糖糖的種子為何已經發芽,而我的還沒動靜呢?”“老師,我的蔬菜不見了。”在這一過程中,兒童逐漸從僅關注自己的植物轉向關心大眾,兒童觀察事物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對于環境的好奇心也日益增強。
幼兒是自然角觀察記錄中的學習者。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度的保護讓幼兒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對自然界的各種蔬菜和植物也毫不了解。通過自然角的創設與利用,幼兒對生活中的蔬菜及植物有了簡單的了解,慢慢學會了照顧植物,給它們澆水、施肥、除草等。
孩子們對植物進行細心保護和照顧,經過一段時間,植物開始萌發生長,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直接地體驗到植物的生命歷程,我們對這一生長過程進行了觀察和記錄,使觀察記錄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測量、探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隨時都能去發現植物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記錄隨時記錄自己的發現和生物的生長變化,不僅學習到如何直觀地利用觀察記錄去描述自己的發現,也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增強了幼兒的任務意識,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意識。
二、教師是自然角的傾聽者、支持者、引導者
在教育領域,哈士頓與威斯伯格強調:“在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角色應從傳統的權威型指導者和學生的學習控制者轉變為提供咨詢、學習分析、促進學習以及資源指導的人”當涉及創造和利用自然資源時,教師需要為兒童建立一個實際的環境,可以讓他們觸摸、觀察和操作,強化兒童與自然界的有意義的互動。通過適時的分析和指導,教師可以隨時為兒童提供必要的幫助及支援,在幫助他們進行直接體驗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能力。
做個傾聽者——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幼兒的生活經驗較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也較弱,但是他們有一顆樂于探索的心,對一切新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教師應學會去做一個傾聽者,耐心傾聽幼兒內心的想法,接納幼兒的錯誤嘗試,只要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即可。
比如,我班在探究豆子在水里、土里、沙里這三種情況下哪一種最先發芽時,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結果,而是去做一個傾聽者,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所發現的現象,再進行一定的補充和指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探究和觀察去做出合理的解釋,這種通過幼兒自己觀察、探索所獲得的經驗遠比老師直接告訴他的有意義得多。
做個支持者——為幼兒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老師是孩子們學習和活動的引領者和協助者,在孩子們碰到困擾或無法繼續活動的情況下,老師應及時提供他們所需的幫助和支持。比如,我班在種植向日葵時,小朋友不知道該挖多深的洞,每個洞里該放幾粒種子,我們在讓幼兒和家長共同查閱資料的基礎上,種植當天請來了家長志愿者,教小朋友如何種植向日葵,幼兒在志愿者奶奶的幫助下,每個人都親手種下了屬于自己的向日葵。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志愿者奶奶多次來到園區提供照顧向日葵的建議,例如,發芽太多的向日葵我們需要疏除一部分、澆水時的相關注意事項等。在老師與志愿者奶奶雙重陪伴的幫助下,孩子們每天都能見證自己的向日葵逐漸生長,最終開花結果,這種成就感難以言表。
三、家長是自然角的參與者、協助者、收集者
自然角的創設與利用更需要家長的共同參與。我們利用家長會議、家園溝通欄等途徑,積極向父母推廣自然角設立的重要性,鼓勵和吸引他們主動加入。我們的活動也得到了父母們的鼎力支持與協作,他們與孩子們一同尋找、搜集各類生物,一起探索和思考各類生物實驗等。這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主動學習的機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增強了親子關系,是家園合作教育的有力實現。
家長們也會利用平時入園離園的時間和幼兒共同觀察、照料我們的自然角,一起填寫種植記錄等。受到家長的熱情幫助和力挺,我們的自然角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能量。不只這樣,家長的親身參與還讓孩子們更加積極。在此過程中,孩子的理解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同伴的協調交流能力、愛心和責任感等優秀的學習屬性也有了明顯進步。
總之,自然角環境的創設與管理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自然角創設的初衷是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探究等方式去發現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教育事業上,利用好這個小角落的自然環境,使其變成孩子們進行研究觀察、獲取知識和接觸大自然的樂土。
作者簡介:
謝敏,女 ,1984年4月生,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作者單位:南京市高淳區東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