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羅賓·沃爾·基默爾所著的《編結茅香》(商務印書館)是一部別具一格的印第安文化史。作為一名印第安裔學者,羅賓多年來一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環境生物學。“逐水草而居”的幼年經歷,讓她對北美當地的動植物尤為熟悉。書中細致描摹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世界,包括他們如何根據時令與物候搜集食物、“天女故事”的原始信仰以及社會交往、代際關系等內容。
比如,碧根果是印第安人的食物之一。當碧根果豐收的時候,以碧根果為食的松鼠也會因為食物的豐富而迎來種群增長。但隨著松鼠數量上升,碧根果開始供不應求。同時,松鼠種群數量的增加也會引來更多天敵的捕食。隨著松鼠數量下降,碧根果的產量會再次迎來高峰,并在之后進入下一個輪回。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勤勞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這一規律,并稱其為“大年結實”現象。印第安人也會根據這一規律,在恰當的時機采摘碧根果,以獲得豐收。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羅賓逐漸意識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要讓人們學會如何與地球上的生命和諧相處。作為北美大陸的古老居民,千百年來的相依相伴,讓印第安人同當地的動植物有著深摯的情感。羅賓在追述兒時生活時,用細膩而飽含情感的筆觸呈現了印第安人的自然觀與生存智慧。書中寫道:“(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物品和服務并不是購買來的,而是作為禮物從大地那里接受的。”每年,印第安人在采集草莓后,都會“努力地回報草莓”。他們會為草莓的匍匐莖清理出小塊土地,方便草莓扎根。印第安人知道,如果只是一味索取,那么明年就很有可能吃不到草莓了。在作者看來,當代人可以學習印第安人生態觀中的古老智慧。

羅賓在書中說:“身為一名植物學家,我希望自己能夠盡可能直白明確地闡述;但我同時也是個詩人,整個世界是用隱喻來對我說話的。”《編結茅香》不僅是一部印第安文化史,也不止探討人與自然之間該如何和諧共處,更試圖為我們呈現一面反思當代人生活的鏡子。羅賓描繪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詩意與情感的世界。她眼中的一草一木,是有生命、帶情感的。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飽滿。
在羅賓看來,“正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讓一切都變了”。在書中關于“商品和禮物有什么不同”的討論中。羅賓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例,談到小時候穿的羊毛襪都是祖母親手紡織而成,作為一份珍貴的禮物與饋贈,讓作者在穿戴的同時,也充滿了對祖母的感激。如今,她的衣帽都是從商場購買而來,與素未謀面的工人之間毫無情感聯系。作者講述這個例子,意在提醒當代人別讓自己的情感觸覺變得愚鈍,要時常對生命中的饋贈心懷感激。
正如《編結茅香》的副標題所說,這本書希望帶給讀者的不僅是關于印第安文化的知識,更希望讓大家得到“來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與植物的啟迪”。在閱讀中獲得“啟迪”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或許是《編結茅香》能帶給讀者的最大收獲。
(源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標題有改動)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