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三年前,關于書店的話題討論得還頗為熱鬧,隨后逐漸歸復平靜。不管使多少招數,地面書店依舊是不好開。隨著社會價值的趨向日益多元化,什么是好書店已無標準概念,而書店不好開的定義則很明顯——沒生意。我覺得個中原因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在電商時代,在消費時代,這二者夾擊能讓“有操守者”的生意好做那才奇怪!不覺中,我已經離開本地書店外出工作七年了,說完全離開倒也不是,但畢竟沒有直接打理書店,只是辦理采買、選品,書店的位置幾經變遷,如今它靜待偏陋小路,店員來去最終成了“夫妻店”。
這里并沒有多少行人,所以進店的人就更少了。以前,在文教路開店時客流還比較多,雖然也有門可羅雀的時候,尤其下雨天,但來訪的讀者仍會有,而我們堅持按時上下班,那是職業操守使然。而在這里,地處居民區,普通住家的人幾乎不看書。在中國,自古以來看書就是一件寶貴稀有的事,不論是“學而優則仕”的那種讀書,還是自我尋求真知灼見的閱讀,都非常少。現今的國人則太累了,讀書難啊。
我不由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為了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當然不是。我們賣的是庫存特價書,價格算是便宜,這直接拉近了普通人與書籍的距離,如果我們奉獻的是好書,那就更有價值了。啟人智慧,提升思考,這是令人振奮的一面,哪怕是消除煩憂,消遣取樂,書本也是游戲人間的重要存在。
2023年9月至10月,夏秋之交,我用了十天的時間擺弄書店。“擺弄”這個詞太恰當了,六千種書在騰挪中過眼經手,它們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老書——老面孔——老友,也是憎友,它們賴在這早已插滿的書架中,使得新品不得進入,但它們又有存在的理由,恰如一本書的名字叫《文字即垃圾》。這么多書真的有出版的價值嗎?人類思想的面向浩瀚無垠,萬千歸一,萬千其一。我不得不思考:下一種書該不該進?進多少?
盡管“拾得”是一個體量極小的書店,但是因我習慣多樣化的品種陳列,導致書架過于博雜,在一排書中,既可以看到王元化,還可以看到徐鑄成,抑或殷海光。比如在區區可數的語言學一欄里除了《羅常培全集》,剩下的還有語音學、方言、語法等等零落散本,這都是我當年在綜合書店做事養成的“惡習”,覺得什么好書都有術業專攻人士會需要,其實要找到這類書的買主大概需要數年的機緣,活生生的“自作自受”。我們的書架不設分類牌,完全靠瀏覽來淘換,真可謂是“淘書”啊。
因此,我和掌柜葉子也多有爭執。書主要是靠她來賣,在書友群每日推書,一個品種三兩本實在難為她了,如此多的品種需要耗費諸多心力,而一旦受歡迎的書庫存不夠,補貨時效長,這些網絡版地面書店的短板之苦就一一凸顯出來。精益求精的目標在長尾品種無數的書業中難以輕易做到,加法并不是書店存在的法則,減法往往更加重要!
每天的密集勞作,手腳酸痛,但因為和書的貼近,舊日情緒似乎回來了,那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感覺;人的思維真奇妙,如果記憶是人類生命持續下去的寶貴依存,那早先打理書店的日子一直刻在我的記憶中。書架總是空間不夠,想辦法找放書的地方,手機使用頻率都少了很多,無暇顧及休閑。當一件事成為一個任務時,當你的責任感驅使你必須完成這個任務時,睡覺成為唯一的休息。但這樣的日子并不是正常的,當然,這樣做是為了盡快過上正常的日子。
20天后,整潔的書店在一次到貨后又打回擁擠、逼仄、凌亂的局面。
又到了98件貨,卸載、拉進小倉花費兩小時,一鼓作氣搬完后,腰板背部又得好好休息二三日才能回到原來。做庫存尾貨不是每日都進貨,經常是積攢一批幾十件再從遠處發來,來貨——清點——銷售,未銷完的成為庫存,上到書架歸位,等待淘書的有緣人。書店的日常行為既有腦力活動更有體力運動,所以在書店十年的時間我一直保持瘦削的身形。如果能保持和讀者的交流,那還可延續往昔年輕人的神采,從一個少年到青年,現在終于到了中年,我不由得打量自己剩下的時間。其實人的狀態,還是性格使然,我不習慣慵懶,甚至不懂休閑,有時候看到“人生本無意義”,會感嘆這句話的精妙;而鉆進書本里,又知人生百態還在于只爭朝夕才有充實的當下。
秋日的驕陽照耀在店門的玻璃上,剛才店門口隆起的書堆一一被推進店內,合上門,書之來去似不曾發生。歲月輪替,大家的孩子漸漸大了,家里有的書閑置出來,有一些書又回到了書店。昨天有一位讀者帶了好些書過來,葉子幫助做二手處理,我把它當成是人間溫情的存在。循環的是商品,串接的是情感。在網絡社會,書店扮演的角色也早已變得符號化,人們消費逐漸轉移到線上,寧愿隔空減少直面的交流,情感趨向扁平,抑或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甚或出現二元對立的情感,臆想、猜疑、彷徨……加之社會消費的加劇,物品得之與早前比容易得多,品質與價格也更為低廉。書籍也有這樣的共性,一方面是低劣的9塊9遍地都是,一方面是精美的定制本大行其道,1990年至2010年所特有的生產方式已漸行漸遠。試問我們今天還可以輕易見到幾十頁的小書(青少年讀物除外)嗎?無需精美,無需考究,只需平常。
書店的變化不大,十年如一日,大多數的人和事只是滄海一粟。然而真是這樣嗎?店里的書換了多少?店里店外的人老了多少?在快的時代,我們更要活得慢一點。這十幾年,一路風塵仆仆的你和我,是不是可以坐下來,歇歇腳,看看自己?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