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茶的世界里,每一滴水的沸騰都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藝術。茶滋與水,水藉于器,老茶人常說:“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此言非虛,八分茶遇十分水可達滿分,而八分水試十分茶則只得八分。如今,借由一場“煮水之趣”茶會,以2005年武夷水仙陳茶為媒,探討砂銚、銀壺、電水壺煮水泡茶的差異,以及炭火、煮水器對茶湯風味的影響。
01/松風蟹眼,候湯之趣
2005年水仙陳茶,條索緊結卷曲,顏色烏褐,透著歲月賦予的沉穩色澤。聞干茶,一股陳韻與淡淡的蘭花香交織,這是陳年水仙獨有的香氣,既有時間的痕跡,又不失水仙本身的清新雅致。接下來,一桌茶友分別對比砂銚、銀壺、電水壺三種煮水器具在泡茶過程中的獨特之處。
古人煮水時,總愛靜靜地聆聽那水沸之聲,稱之為“松風”。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詳細描述了水沸的三個階段:“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過了三沸,水就煮得過老,不宜用來沖茶。明代的茶人、學者許次紓在《茶疏》中也提到:“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
這些古人的經驗總結,至今仍對我們泡茶煮水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煮水時要急火猛燒,待水煮到純熟即可,切勿文火慢煮,久沸再用。當氣泡在水中翻滾,猶如蟹眼般泛起時,便是火候恰到好處的象征。煮水看似簡單,實則極講究。要煮好泡茶用水,須在煮水過程中不致染上異味,并掌握火候,分辨水沸程度。
02/砂銚激“活”,透而醇厚
砂銚,作為沖泡傳統工夫茶的重要器具,以其獨特的透氣性和保溫性能著稱。潮汕砂銚一部分是手工拉坯制作,純天然,不上釉水;其次,“水掛砂則甜”泥料含砂越多,透氣性越好,煮出來的水甘甜,具有活性,能有效激發茶香,泡茶口感更佳;最后,砂銚壺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會跳蓋,跳蓋的聲音,很治愈,有詩意。因為制作砂銚整體用的是薄胎工藝,拿在手上,也比較輕,不厚重,燒水也快。
砂銚底部為內陷弧形面設計,有利于熱能穿透,提高水煮滾效率,同時保持水溫穩定。在煮水過程中,炭火的香氣能透過砂銚融入水中,使水質更加甘甜、鮮活,泡出的茶口感也更加醇厚。
砂銚的保溫性能優異,使得水溫能夠長時間保持在適宜泡茶的范圍內,讓茶葉得以充分展開,釋放出更多的香氣和滋味。因此,用砂銚煮水泡出的水仙陳茶,其香氣和口感都顯得尤為豐富和層次分明。筆者發現活火煮的水泡茶,確實會更容易發香,水更活更細膩,也更有穿透力。
正如蘇東坡云“活水仍須活火煎”,那么,其緣由一個“活”字,炭火的穿透力強,致使水的活性好,其潤度、滑度、甘度好,終顯水之真味、全茶之真味,成水之功也。
03/銀壺軟水,滑如絲絹
相比“砂之土,瓷之脆,鐵之銹”,古人認為銀是唯一潔凈無味、凈水無菌、養生的凈器。用銀壺煮水時,能夠釋放出微量的銀離子,這些銀離子具有一定殺菌作用,能夠凈化水質,使水質變得更加純凈、柔軟。古人稱之為“若絹水”,形容其柔薄爽滑如絲絹。
銀壺煮出的水,口感清甜可口,喉韻細膩順滑。用其泡巖茶、紅茶、烏龍茶等,茶味尤為香甜。銀壺不吸茶香,不沾染異味,沖出的水在泡水仙陳茶時,讓茶葉的本色和香氣得到了更好的展現,茶湯清澈透亮,溫順綿長。
相比砂銚和銀壺,電水壺的優勢似乎僅存于便捷之選。在水質表現力和泡茶出湯口感上,電水壺相對較弱。對于追求極致品茶體驗的茶友來說,電水壺或許不是最佳選擇。
04/炭生陽水,調理體質
茶,不論其性溫、中、寒,皆為陰滋之物,須以陽火沖和之,否則“久積為其累也”。特別是生普洱、輕焙火的烏龍茶和綠茶,這種影響更明顯。
說到火,它還有陰陽之分。現在人們說的陰火,就是用電爐燒的水。在中醫理論中,陽火是寶貴的能量來源,而炭火正是陽火的代表。炭火的陽氣旺盛,有助于補充身體所需的陽氣,改善脾胃運化,還能排濕排寒,緩解下焦寒氣。特別是對于那些身體亞健康、有濕寒問題或者需要扶陽的人群來說,用炭火煮水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與電壺燒水不同,炭火煮出的水細膩,能徹底將水中的大分子震蕩分解為小分子,具有更強的活性和滲透性,能夠很好地被人體吸收。這種陽氣的補充,不僅有助于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還能抵御外邪的侵襲。特別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圍爐煮水、煮茶,既是一種溫暖的享受,也是一種健康的養生方式。每次生炭火時,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溫暖的力量直達心底。
陽火的溫暖,以一種愜意的方式喚醒身心,緩緩展開,深入骨髓。閑暇之際,點燃炭火,煮沸清泉,邀三兩知己,共赴這場味蕾的盛宴,何其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