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中醫學與現代心身醫學均認同身心相互影響的觀點,強調健康是身心狀態的全面體現。中醫以陰陽五行、經絡臟腑等理論為核心,深刻闡釋人體健康與疾病的內在機制;而心身醫學則是研究心理因素同人體健康和疾病之間關系的科學,并探索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干預、生活方式干預等多種手段共同促進身體康復的可能性。盡管兩種醫學體系跨越千年時空,但它們卻在各自領域內追求著相似的健康理念與治療效果,展現出古今融合、異曲同工的奇妙之處。
首先,中醫學和心身醫學都認為人是一個整體,健康是身心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先生,他通過觀察、詢問和觸摸,來感知你的身體狀況,然后根據你的體質和季節變化來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而心身醫學則像是一個心理醫生,他會和你坐下來,聊聊你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然后根據你的心理狀態來制定一個適合你的治療計劃。
其次,中醫學強調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飲食和情緒來預防疾病,心身醫學也提倡通過減壓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來預防疾病。中醫就像是一個生活導師,他會告訴你如何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情緒管理來保持健康。而心身醫學則像是一個心理教練,他會教你如何通過冥想、深呼吸和放松訓練來減輕壓力,讓你的生活更加輕松愉快。
再次,中醫的情志療法和心身醫學的心理治療都重視調節情緒和心理狀態。中醫通過調節情緒來改善身體狀況,心身醫學則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來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中醫就像是一個情感導師,他會通過對話和建議來幫助你調節情緒,讓你的身體更健康。而心身醫學則像是一個心理治療師,他會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技術來幫助你解決心理問題,讓你的心理狀態更健康。
總的來說,中醫與心身醫學的深度融合,能夠促使我們對健康和疾病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且高效的治療策略。這種跨學科的結合,不僅讓我們領略到中醫的博大精深與智慧,還融入了心身醫學的科學嚴謹,進一步拓寬了人民群眾走向健康的道路,使其更加寬廣和平坦。
源于《1990-2021年中國糖尿病國家負擔及危險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結果》一文的相關報道,截止2021年,我國有超過1.17億人確診患有糖尿病,中國的老齡化人口是糖尿病發病率和患病率增加的重要驅動因素。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發布的《糖尿病全球地圖》中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是成年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過去十多年里,糖尿病患者數量增加了56%。但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指出,我國的糖尿病的知曉率只有36.5%,治療率為32.2%,治療者控制率為49.2%,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長期的血糖高會對身體的很多系統造成持續的傷害,特別是血管和神經。糖尿病患者可能會遇到很多并發癥,比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視力下降、糖尿病足病等等。以前人們認為糖尿病主要是因為遺傳、免疫問題或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但是現在,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和社會環境因素在糖尿病發展和治療中的作用。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不僅會讓身體出問題,還會因為患者的心理素質和對疾病的認識不同,引起一系列心理問題。國內的研究顯示,超過30%的糖尿病患者會有焦慮、抑郁、情緒不穩定和神經衰弱等癥狀。
那么,為什么糖尿病患者會感到心理上的痛苦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得了糖尿病后,不能像以前那樣隨便吃喝了,患者在社交活動中,比如聚會時,可能會因為要吃藥或者打胰島素而感到尷尬,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時間長了就會感到情緒低落、孤獨和痛苦。
2.有些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后,會感到非常焦慮和沮喪,甚至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了。3.有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歷過低血糖,對低血糖感到非常害怕,這也會讓他們不敢把血糖控制在目標范圍內。4.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急于求成,不聽醫生的建議,甚至去非醫療機構找偏方治療,或者不規律用藥,導致血糖控制不好,出現各種不適癥狀,比如雙下肢麻木、疼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等,嚴重的話還會合并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更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導致心理問題甚至抑郁、焦慮。
為了能更好治療糖尿病,糖友們在病情變化(如出現糖尿病并發癥)或存在其他心理社會因素時,應特別注意情緒的評估。糖友們要學會正確認識糖尿病,學會接納、理解糖尿病。只要科學合理地對待糖尿病,平時的日常生活并不會受到影響,糖尿病患者的壽命近年顯著提高,已接近一般人群。此外,糖友們要合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當遇到負面情緒時,要學會及時化解。在遇到難以化解的不良情緒時,可以尋求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主動與家人、朋友交流溝通,將不良情緒扼殺在萌芽之中。在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心理困境時,要積極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師或有經驗的醫師的幫助。
糖尿病作為典型的心身疾病,可謂是傷身更傷“心”,糖友們在駕馭好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藥物治療、血糖監測這四駕馬車的同時,還需要有意識地多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積極面對不良的心理狀態,
從身和心兩方面共同努力,戰勝高血糖!
在中醫領域,糖尿病被冠以“消渴”或“消渴病”之名。此病癥的誘因眾多,包括個體先天體質虛弱、飲食無度、情緒波動劇烈以及過度勞累等。中醫尤為重視情緒因素在糖尿病發病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長期憤怒、焦慮與憂愁等負面情緒,它們被視為損害肝臟、阻礙肝氣疏泄的元兇,進而干擾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脾胃本為后天之本,負責運化水谷精微,一旦其功能受損,則無法有效轉化食物中的養分,導致內熱積聚,最終形成“消渴”之癥。此外,情緒的不穩定還可能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促使痰濁與瘀血的形成,進而加劇糖尿病的病情,這一現象與現代醫學所描述的糖尿病進展及其并發癥的發生機制不謀而合。
在治療糖尿病方面,中醫不僅運用草藥、針灸、推拿等傳統療法,還融入了氣功、導引、情志相勝法、中醫音樂療法以及食療藥膳等多種手段。這些療法雖各具特色,卻均遵循中醫“形神統一”的核心思想,即在治療過程中兼顧患者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旨在全面促進糖尿病患者的康復進程。
比如,中藥能有效調節體內的氣血平衡,促進新陳代謝的順暢運行。而針灸與推拿則如同為身體提供的一場精致按摩,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不僅促進了血液的流暢循環,還能微妙地調整身體內部的激素平衡,從而有效緩解糖尿病所帶來的諸如手腳麻木、視力模糊等困擾。
在心理和情緒管理領域,中醫同樣展現出了其獨到的智慧與療法。具體而言,氣功與導引等古老而有效的方法,能夠助你實現身心的深度放松,有效緩解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而情志相勝法,則如同一位情緒調節的大師,專長于處理因疾病而生的負面情緒,如焦慮與抑郁,引導你走出陰霾,重獲心靈的寧靜。
中醫五音療法這一獨特的治療方式,更是為心情添上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通過聆聽蘊含中國傳統韻味的音樂,或親身參與音樂演奏,不僅能夠讓你的心情瞬間變得輕松愉快,更能借助音樂的特定音階,巧妙地影響臟腑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調節臟腑功能、輔助治療疾病的雙重效果。
此外,食療藥膳作為中醫的另一大瑰寶,將“藥食同源”的理念充分發揮。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況,中醫會量身定制一套既美味可口又不會引起血糖波動的飲食方案,讓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身體逐漸康復的喜悅。
這些方法相輔相成,構成了專為糖尿病患者精心設計的全方位治療策略,既關注身體的康復,也呵護心靈的安寧,助力糖友們更有效地應對糖尿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