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靜是一名高三女生,學習成績排在班級前十,近一個月來有些學不進去,很是煩惱,主動尋求心理輔導。
小靜喜歡歷史,在高二升高三重新分班后,之前同樣愛好歷史的同學被分到了別的班級,與現在的同學沒有共同語言。對于未來上大學選什么專業,小靜也很迷茫。她尤其對德國近現代史感興趣,而她又擔心學歷史沒前景,感覺前路黯淡,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所以現在的狀況是整天胡思亂想,什么也學不進去了。
在咨詢中,我和小靜一起梳理學不進去的主要原因是她沉浸在歷史小說的構思中不可自拔。
“創作歷史小說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喜歡,有價值,滿足感,
有志同道合的同學,可以獲得認可。”
“那現在的問題是什么?”
“沒有可以交流的同學,沒有創作和交流的時間。”
“于是,你現在的生活中缺少了……”
“缺少認可,沒有價值感。和同樣愛好的同學交流有思想的碰撞,讓我感覺很有意思,現在沒人一塊交流了,我就想寫成歷史小說,在網絡上發表一下我的見解,在網上與人互動也挺有意義的。可是,畢竟都高三了,學習任務那么重,哪里有時間做這些呢?
“可是,我還是忍不住去構思我的歷史小說,課間啊、睡覺前啊,只要有時間我都不由自主地在構思。可是這種狀態真的挺影響學習成績的。
就這樣左右都不對,內心挺糾結,心情也很煩躁。”
“老師,如果高考我選歷史專業,以后會有工作嗎?您說能把這個興趣作為以后的職業嗎?”
“興趣和職業的關系這是個生涯規劃的問題,可能這一次咨詢我們不能充分地展開。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做些初步的探索。說一說你所了解的與歷史相關的工作吧?
……
“你知道有哪些有成就的名人,不是在他們的職業方面有所成就嗎?”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好像是個大官兒吧。劉慈欣好像是高級工程師。
哦,其實,也不是一定把興趣當職業。可以用工作養活自己,讓興趣取悅自己。”
“無論怎么規劃未來,都需要我們做好當下。人們說當我們不能清晰地規劃未來,那么盡力做好當下就是最好的規劃,你怎么看呢?”
“是啊,老師,我知道。現在我想嘗試用思維導圖來構思小說,這樣腦子里就不光想這事了;關于未來的大學選專業我不再去猜測,有時間多去查資料;還有就是當下的學習,最近我的成績的確挺讓我擔憂的,我應該首先規劃好當前各個學科的學習。”
“我們來做個比喻,如果把學好某個學科比作攻城,你覺得要攻下一座城池,一名士兵與一位將軍會有怎樣不同的考慮呢?”
“嗯,士兵可能會想怎么去殺敵,怎么爬上城墻,怎么提升武藝……如果是將軍的話,他可能更需要考慮全局,做決策、定計謀等等。”
“那你覺得誰對于攻城來說作用更關鍵呢?”
“那當然是將軍啦!他才是運籌帷幄的人。”
“那在平時的學習中,你是像個將軍,還是更像士兵呢?”
“士兵。”小靜不覺地笑了。
“那如果在你的學習中,加入將軍的視角,你會做些什么呢?可能哪些是你平時不常去做的。”
“找出學科中自己的弱項?了解學科的結構?做出學習的優先順序?”
“能不能具體化呢?能不能以一個具體科目的內容做例子呢?”
“可以用思維導圖畫一下地理的知識框架。這樣就一目了然了,就像有了作戰圖。”
“你覺得可以在什么時間做這項工作呢?”
“嗯,周一晚自習可以拿40分鐘來完成。大概有三五天就能完成。”
“那我們可不可以把這作為一項作業?用將軍視角來攻克學科的堡壘,想想還可以做些什么?越具體越好,具體到什么時間做什么內容,幾天完成。”
“這是挺好的!但有時學的時候會懂,不一定能考高分啊?”
“那該怎么攻堅克難呢,大將軍?”
“哦,我明白了,學習得用心,我終于明白老師常說的‘用心’的意思了。”
“對,就是既要有俯瞰的全局視角,也要有在一個難點上專項攻克的鉆研精神。”
最后,我提醒小靜用行為實驗的精神來看待自己的實踐。我們制定策略,實踐,遇到問題,然后調整,調整后再實踐……如果不見效,原因有兩種可能:一是細節不到位,二是不適用。
小靜的行為實驗還在進行著,接下來在咨詢中一起回顧作業,調整策略,漸漸地小靜的信心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