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個隱秘而漫長的進程。
身體機能的衰退,更如藤蔓一般無聲攀爬,不易察覺,直到某天某件事情發生了,才終于明白情況已經不同了。
網紅王德順大爺,50歲走進健身房,65歲學習騎馬、演戲,78歲學會了騎摩托車,79歲勇敢走上模特的舞臺,80歲玩打碟,85歲學習開飛機。
英國傳奇女編輯戴安娜·阿西爾在89歲時寫了《暮色將近》,這本生活隨筆將老年人講述得真誠、細膩又充滿生機,也獲得了2008年的科斯塔傳記獎和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等眾多獎項。
在被拉長的老年時光里,我們會遇到什么,又該如何盡力過好這一段時光,賦予它意義,是件值得深思的事。
早上六點起床,老伴兒去菜市場搶購第一波新鮮蔬菜,李大爺無聊地打開電視,一邊坐在沙發上看晨間新聞,一邊嘀咕:“又是一天,該干點什么呢?”退休后的日子,仿佛一成不變。沒有退休前,他設想退休生活無憂無慮,可以享受悠長的旅行,做之前一直想做而沒有時間去做的事,然而事實上退休后的無憂無慮只能維持一小段時間,很快就陷入了巨大的空虛與迷茫之中。
社交圈子越來越小,子女忙于工作,極少回家,偌大的院子,只剩下老伴和他,平日里安靜得能聽見時鐘滴答聲。無聊時刷刷視頻,圖個新鮮快樂,時間長了覺得重復乏味,找不到價值感,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不如以前,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兒,到醫院又檢查不出什么大毛病。和同齡人相比,明顯蒼老很多。
本來打算跟老伴報個短途游,出去散散心,但李大爺又被“智能所困”。
出門就是“睜眼黑”,刷手機乘坐公交和地鐵,打車或購物掃碼付,點餐用小程序來完成,這些操作他都不熟悉。之前社區開展老年人使用手機講座時,李大爺曾固執地認為:“都70歲了,精力不如以前,又不用再重新工作,還有費心費神學習的必要嗎?”現在想想真是后悔,五歲的孫子都很熟練使用智能手機了,自個兒用心學學,其實并不難。而且學會之后,生活更簡單,也更好玩了。
張阿姨是讓生活閃光的老年“顯眼包”。從穿搭到精神狀態,她總能輕易抓取到他人目光,仿佛皺紋和白發都充滿著閃耀的光芒,煥發著新活力。
其實在退休的前幾年里,她經歷了丈夫過世、孩子離家、身體患病等一系列變故,也有過悲傷消沉、失落空虛的時光,不過后來又漸漸篤定新的人生方向。用她自己的話說“活得更充實更滋潤了”。
她的變化源于開始學習,從線上打車、網絡購物,到生活繳費,剪輯視頻,學起新鮮事物,這位76歲的老人一點兒不比年輕人慢。她還在老年大學報了中醫保健和民族舞蹈的課程,“年輕時沒上過大學,想彌補遺憾,而且自己很喜歡跳舞,所以就選擇了舞蹈課。”
最近,她還打算學一門外語。她說:“不管有用還是沒用,學習都成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越學習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無知,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時間根本不夠用,也不會因缺少孩子的陪伴而有孤獨感,更讓各種頻頻盯上老年人的養生騙局、傳銷騙局、收藏騙局之類的與我無緣。學習中,也會遇到各種有共同興趣的朋友,每天快樂又充實。”
張阿姨認為,歲月給予的,始終比她失去的多。
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知識日新月異,“學習”不再是局限于學校環境和年輕人的事情,老年人也被賦予了無限的可能性。有些長者無法學會新東西,也不是因為老,而是心態影響了行為,把年齡當成限制追求夢想生活的枷鎖。
知乎上有個關于“變老”的高贊回答,“變老不是皮膚松弛、皺紋出現,是一個人不再愿意接受新事物。”時代不斷向前,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如果能學會去擁抱新事物,那么日子就好似翻開了新的一頁,可以在庸常里再次體味到新的生機。
蓬勃、全然的生命,不僅僅取決于身體的更新,更重要的還是思想的升級。如同《銀發世代》一書中所說:“如果不想讓自己的老年生活變成人生的‘垃圾時間’,我們就需要審視當前采取的方式以及為什么我們會采取這樣的方式。”如果我們能重新審視并對老年這一階段有不同的感悟,我們就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而這一選擇能讓我們的老年生活變得更好。
學習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提升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放下。網上有一則小故事,有人問一位老人:“您總是在學習,通過學習,最終得到了什么?”老人答:“什么都沒有得到。”再問:“那您還學習做什么呢?”老人笑答:“告訴你學習讓我失去的東西,我失去了憤怒、糾結、狹隘、挑剔、指責、悲觀和沮喪;失去了膚淺、短視和計較;失去了無知、干擾和障礙。”另外,老年人不單單可以通過學習來學習,也可以去教會別人他們所掌握的技能或愛好,以教代學同樣可以達到良好效果。
作家六六曾說:“人在老年的時候,也許體力不及年輕人,但經驗是財富和寶藏;也許記憶力不及年輕人,但智慧卻無法比及—— 前提是你從未放棄學習。學習這種能力不但是孩童必備,還應是伴隨終生的。”希望老年朋友通過保持終身學習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不被年齡所局限,塑造晚年閃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