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寫作時經常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一些同學甚至早早給自己打上了“不會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標簽。在寫作時,想表達對母親的喜愛之情,但除了“喜愛”二字再也找不到別的語言表達心中的感情;想贊美夜晚月亮的高潔明亮,但除了“又大又圓”“真好看”就想不出別的詞語。這些都是由于缺少素材儲備所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是情感表達的載體,是作文的基石。想在寫作時文思如泉涌、筆下生花,平時就要盡可能多地積累素材。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主動觀察與捕捉素材。
一、寫作要素·作文素材
很多同學在生活中,獲得作文素材是一個難題。然而,作文素材于我們而言無處不在。一直以來,老師都鼓勵大家深入發掘教材與生活中的素材,觀察生活、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頭腦靈活、思維開闊,一邊運用素材寫作文,一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同學們可從自然景觀、生活現象、文學知識等方面“拈來”素材。經過長久積累,不僅可以增長見聞,豐富文化底蘊,也能在作文時“信手拈來”。
在這方面,同學們可將課文中的詞匯、語句、事物或景物描寫方法作為素材,尤其要重點關注教材每單元設置的例文。發現這些素材,可以與同桌交流,一起思考這些素材怎樣才能融入作文中。同時,大家已經掌握了閱讀批注、閱讀摘錄等閱讀方法,可以利用這些方法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如一學生在閱讀《觀潮》后說:“‘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這句話很生動,‘橫臥’二字讓錢塘江大潮有了人的特點,也讓我仿佛親眼看到了這個畫面。我認為‘橫臥’可以作為我的素材。”這名同學與同桌就“怎樣才能讓‘橫臥’類的詞語作為寫作素材”進行討論。一同學說:“我認為可以模仿‘橫臥’這個表達方法,比如‘湛藍的大海平躺在廣闊視域中’”。這兩名同學逐漸理解了這個素材的表達方式,并將其轉化為寫作素材儲備。
二、素材積淀·“信手拈來”
要想做到素材信手拈來,不僅可以從日常學習與生活入手,也可以從各個渠道積累素材。在學習中逐漸積累素材,使用素材時才能“信手拈來”。
首先,要把握課堂這個學習知識、獲取素材的基礎環節。最常見的素材是課文,或者是每節課發的學習資料。這些素材大家都可以毫不費力地獲取。同學們要重視每次獲得的語文學習資料,認真記錄老師重點講解的詞匯、文章,將詞匯的解釋內容、文章的框架與情感線索等記錄下來,作為素材。不僅如此,同學們還可使用詞典搜索詞匯的近義詞、反義詞,拓展詞匯儲備量;也可根據詞匯查找使用方法,將詞典中詞匯例句摘錄下來,作為素材積累。
其次,要認識到仿寫不僅是一種寫作活動,也是“拈來”素材的機會。同學們要把握仿寫這個獲取素材的機會。一名同學將《秋晚的江上》作為文本開展仿寫活動,在仿寫前,他認真閱讀文章,發現:作者在描寫鳥兒疲倦飛行時沒有直接寫鳥兒的飛行狀態,而是以“馱著斜陽回去”這句話渲染氛圍,以“馱著”二字生動展現鳥兒疲憊的狀態。他認為這種表達方法十分有趣,可將這種語言表達方法作為素材,具體是:“利用動詞呈現人/動物的身心狀態;利用動詞+景色描寫的方法渲染文章氛圍,增加文章的畫面感”。大家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法積累素材,相較于背誦精彩語句,這種方法能豐富素材積累。簡單來說,就是要在仿寫時將例文的語言轉化為素材。
再次,要學會利用網絡捕捉素材。在“拈來”時,大家可以利用互聯網大量搜集素材。比如,一名同學在寫《推薦一個好地方》這篇作文時,沒有去過很多景區,但是他利用互聯網搜集了大量的網絡資源,將這些資源轉化為自己的素材,最終寫出了一篇語言優美、風景如畫的作文。這名同學在網絡上搜集關于“十大風景區”“本省內的著名景區”“三峽旅游視頻”“3-5天省內旅游攻略與視頻”等。他觀看視頻之后用自己的語言將視頻中壯觀的三峽、幽深的水洞描寫出來;也借鑒了旅游攻略中博主描寫風景的語言,將這些語言整理在小本子上。當我提出了“推薦一個好地方”的寫作要求時,他很快就確定了自己想要給大家介紹的“地方”,并且按照這個“地方”的遠景與近景構建寫作框架,將他之前積累的素材分別運用到作文的開頭、中間與結尾部分??梢钥闯觯@名同學之所以能獲取資源,是由于他會利用網絡工具。大家要向這名同學學習,既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相關的風景介紹、環境視頻、旅游攻略,也可以搜集社會熱點、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事件等,多多了解社會,爭取獲得更多不同內容的寫作素材。
最后,大家要在現實生活中捕捉素材。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可捕捉很多優質素材,如:自然界的花鳥樹木、家庭生活中的感人瞬間、班級生活中的小趣事等。同學們要細致觀察、主動感悟,只有走進生活、深入生活的人,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精彩瞬間,獲取豐富多彩的優質素材,并將這些素材運用到作文中,抒發情感。一名同學在寫“_____讓生活更美好”這篇作文前,計劃利用一周時間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在這一周,他每天認真觀察父母的生活習慣,研究家中使用的器具,主動觀察家中的綠蘿生長情況、小狗的生活習慣等。他經過細致觀察后,不僅將父母之間的情感作為素材,更將小狗在遭遇不同事情時的神情變化、家中采購電器、家庭生活的改變等轉化為素材,為本次寫作做足了準備。
三、精彩呈現·妙筆生花
1.素材在發揮想象力方面的運用
利用素材呈現自己的想象,是使用素材的基本方法?;仡欉^去的學習生活,大家似乎都有天馬行空般的想象,那么,如何將這些想象呈現在作文中、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呢?這是同學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大家積累寫作素材后,要嘗試運用素材,讓素材作為實現想象力的載體。在寫作時,要根據教材內的例文,先確定寫作意圖,比如,一名同學借鑒作文《我和精衛鳥過一天》的寫作靈感,確定寫作方向是:我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度過了一天,這一天我親眼看到了神話人物神奇的法術,我與他經過一天的相處得到了某方面的啟發。他將這篇例文中“我和精衛鳥過一天”的故事框架,積累為素材,利用這個素材充分發揮想象力,構建寫作框架。這名同學的作文題目是“我與豬八戒過一天”,寫作框架是:我穿越了,與豬八戒在高老莊外相遇→我親自看到了豬八戒拯救高老莊的婦孺,并不是故事中寫的豬八戒強行霸占高老莊少女→豬八戒發現了我的關注,與我交談→我們分享喜歡的食物→我參加了高老莊給豬八戒辦的宴會→天色晚了,我與豬八戒道別。
同學們要利用不同類型的素材展開想象,利用語言描寫想象的奇妙事件。一名同學寫作“漫畫的啟示”,以教材內的插圖為素材,展開想象。他的想象邏輯是:漫畫插圖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會影響漫畫的情節發展,影響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該同學從上述這些問題切入思考,最終確定了想象是基于這個漫畫本身的,想象的由來是“漫畫與現實生活相交互”。這名同學利用素材展開想象,寫了這樣一段:“我是白雪公主,我一直以為我生活在王國中,突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竟然是‘紙片人’,但是現在畫面上沒有我了。我想,我現在的生活也是一部漫畫,或者是一部童話吧,無論怎樣,我都要認真生活……”總之,想象就是發散思維,將素材作為一個“錨點”,向著不同的方向發散,妙筆生花,創造出更有趣、內容更豐富的故事。
2.修辭的運用
很多同學喜歡使用修辭,讓作文內容看起來更豐富。但是,很少有同學能將修辭恰到好處地運用到作文中,比如,利用擬人手法表達情感,或者利用比喻將自己與小動物作對比。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利用修辭寫作,可以借鑒素材中的修辭方法,確保修辭使用的正確性;也可有效地利用修辭,讓作文表達更豐富,讓作文更有感染力。
一名同學在寫“我的植物朋友”時運用了比喻修辭,他寫道:“蘆薈的葉片是肉乎乎的,仿佛嬰兒的小手?!笨吹竭@里,我們很難理解這名同學將蘆薈比喻為嬰兒的小手是為了表達什么思想。這里建議大家在使用修辭時盡量參考素材,比如這名同學將這句話作為素材——“菊花的花瓣一絲一絲的,中間的花蕊就像一個圓圓的黃色小太陽”,素材文本中先描寫了菊花瓣的形態,之后運用比喻修辭,將花蕊比喻成小太陽,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之情。相較于直接比喻,這種比喻修辭能更清晰地表現出想表達的意思,也能讓讀者在腦海中更輕松地構建出作文中植物的形態,從而增強作文的感染力。
3.素材在情感表達方面的運用
在寫作中,大家表達情感的方式過于直白,如:我喜歡這個姐姐、我喜歡中秋的月亮等。但很多同學在表達情感后,并沒有深化,導致作文情感浮于表面,影響作文的質量。如何讓情感表達更加精彩、富有感染力呢?
一名同學寫出“我喜歡今年的中秋”,之后利用之前儲備的素材繼續敘述:“今年中秋,姨媽來了我家,我們一起賞了月。庭院中月涼如水,我與姨媽一起品嘗被切成八塊的月餅……”,將生活中的具體故事作為素材,引出“我為什么喜歡今年的中秋”“今年的中秋有什么不同”等問題。
一名同學根據主題要求選擇了生活中觀察到的素材,他是這樣設計情感表達思路的:父母養的植物(植物的類型與樣子)→我與家中植物共同成長的經歷→我與植物之間的二三事→植物給我的陪伴與安慰。這名同學運用素材寫作,不僅清晰地給大家介紹植物朋友的外形特征與氣味特征,講述植物朋友的由來,也依托多種生活化素材呈現一幕幕趣味小事,讓大家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植物朋友的喜愛之情。
總而言之,素材于大家而言并非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是可以信手拈來的。大家積累的素材,可以是描寫美景的詞匯、塑造角色的方法,也可以是經典文章的結構,更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素材,應當從小事入手,從細節開始,不放過課余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大家在課堂學習中可以隨時積累素材,在寒暑假等假期可以隨時觀察與積累素材,在網絡生活中也可以積累素材。只有不斷積累素材,才能更自如地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才有豐富的詞匯與語言寫出心中所想。在今后的學習中,建議大家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積累素材,按照老師提出的方法靈活使用素材,實現語言素養與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