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交往”型教學是一種融合情感教育,課程育人、情感德育和教師情感素質提升為一體的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富有活力的互動,不僅有認知過程,更有情感交流和人際交往。在本課題研究中,“情感交往”型教學采用以趣激情、以美悟情、以愛傳情、以評促情、以德升情等多種手段創設有效的情感因素,進行課堂教學的完善、反饋和評估,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情感交往”型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情感,也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強調獲得學業的方式和過程,每個人在課堂中能體會到集體智慧的魅力,從而讓個體認知和情感都得到關注、尊重和激勵。
一、情感交往”型教學方法在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創建“核心素養體系”的任務。創建核心素養體系,是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訴求,同時也順應了國家教育改革的趨勢。它對于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數學的核心素養,必須體現數學學科的本質,必須承載獨特的學科育人價值。數學的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又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情感交往”型教學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是教育的本質需要。《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23條“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中指出:教育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并關注情感、態度的培養;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三)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情感交往”型教學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而編制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留給了教師更為廣闊的空間,但部分教師對教學要求的定位、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以及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好三維教學目標還存在著諸多困惑,知識與技能目標還可以通過作業來反饋、通過檢測來評價,而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在課堂中實現卻比較茫然,這些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情感交往”型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挖掘數學教材及教學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情感化,使學生樂學、易學、善學。
(二)增設數學情感課,剖析學生內心世界,疏導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非正常因素,使學生心理健康,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樂趣。
(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別于常規的數學游戲的開展、數學文化的滲透等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如講解黃金分割比率、祖沖之研究圓周率、陳景潤探哥德巴赫猜想、華羅庚自學成才等,促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四)通過座談、書信、寫日記、家訪等方式和學生成為朋友,建立“情感交往”型師生關系。
三、“情感交往”型教學方法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情感交往”型教學是在教學情鏡中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領域的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其情感因素擔負著信息加工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鑒別、篩選、接納、內化。因此,實施“情感交往”型教學是我們數學教育教學實踐發展的需求。
(二)實踐意義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認知因素,而忽視情感因素的存在,實踐證明,這種現象違背了數學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不利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作為非認知因素的情感在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動力作用,承擔著學習的定向、維持和調節等任務。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來看,需要教育從“為了獲取科學知識”轉向為“為了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態度”,也就是要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學習中的障礙。可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