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成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重慶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近年來,相繼出臺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實施意見、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等政策舉措,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實現“雙倍增”的目標任務,對創新主體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立梯次引育體系
6月,北碚區舉行2024年二季度重點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活動。其中,總投資58億元的本貿重慶新型算力中心項目正式動工。該項目用地約103.5畝,將打造以重慶為中心的成渝新一代數據、算力、運營中心集群,預計5年實現營收60億元。
不僅如此,為了念好“育”字訣,北碚區梳理形成軟件產業鏈圖譜,圍繞軟件產業鏈加緊“鍛長板”。
重慶聯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扎根北碚區六年,已成長為一家集“工業物聯網+大數據+智慧云”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品應用于智慧工廠、智慧資源監管、數字城市及智慧交通領域,成功入選今年“滿天星”示范企業。
在九龍坡區,正加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雙向奔赴。
產線作業自動化率、自動糾錯防錯能力、質量數據采集分析能力均提升了10倍以上,人均產出提升約145.5%;自從用上了忽米科技研發的“數字孿生工廠”軟件系統,汽摩制造便成功搭上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快車,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軟件產業的賦能牽引帶動功能,遠遠大于其產值本身。”在九龍坡區相關負責人看來,深耕軟件產業,絕不單單是發展一個產業,更是要通過數字賦能,加快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
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著力壯大優質市場主體,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對引領支撐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23年,重慶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
目前,重慶有高新技術企業7619家,同比增長19%,較2016年1443家增長428%、較2020年4222家增長80%。
圍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做了多項探索,其中之一就是抓好“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引育體系建設。
一方面,聚焦“從無到有”選好“種子”,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打造金鳳科創園、明月湖科創基地等高質量孵化載體,孵化生成一批科技型企業,截至5月底,全市新入庫科技型企業4606家、同比增長28.23%。
另一方面,聚焦“由小到大”育好“苗子”,重點到各類創新園區、商務樓宇等企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主動上門送政策、送服務,對標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指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吸引研發人才、獲取知識產權、擴大營收規模,盡快達到認定標準。
此外,還聚焦“筑巢引鳳”護好“林子”,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舉辦明月湖硬科技創業者大賽等各級各類賽事活動吸引項目來渝落地,各區縣優化招商引資舉措,加快引進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的高新技術企業,注重引進新興領域、未來產業和新模式新業態企業。
聚焦“由大到強”抓好“尖子”,首次與長安汽車、中國星網等重點企業探索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2023年立項55項、資助總經費2250萬元,提升企業基礎研究能力,加快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
企業挑起創新大梁
一直以來,普通相機所拍攝的照片都是以2D畫面呈現。而由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推出的“面向工業AI質檢的4D光場相機應用場景”,可以拍攝出4D畫面。
“這是因為4D光場相機通過應用光場攝影技術,為相機增加了第四維度。”中科搖櫓船負責人介紹,4D光場相機能夠捕獲人眼與自然界交互的全部4D光線信息,通過一次成像可同時采集物體的深度和紋理信息,以此大幅提升數據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這項技術可應用在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導航、三維重建等多類質檢場景,大幅提高產品良品率。
中科搖櫓船這項技術創新應用場景,凸顯出企業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我市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創新的引領力度,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承擔重大(重點)科技項目,2023年組織實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與芯片等5個重大專項和新能源、新材料等8個重點專項,80%的重大(重點)科技項目需求由高新技術企業提出,設立項目137項,布局解決關鍵技術問題311項、“卡脖子”技術問題60項,取得超級智能汽車平臺SDA、全球首款18MW級全集成式中速海上風電機組、國內首個尼龍66全產業鏈制備技術等一批重大產業創新成果。
同時,支持建設創新平臺,依托高新技術企業牽頭或參與建設的市級技術創新中心38家、有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建設的技術創新中心占比超90%。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2023年市級財政投入科技項目資金6.36億元,帶動社會投入33.44億元,全市重大(重點)科技項目總投入39.8億元,70%的資金由高新技術企業投入。
深入推進“雙倍增”計劃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坦言,雖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臨一定差距和困難,比如企業創新引領能力較弱、發展放緩等。下一步,將聚焦“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雙倍增”行動計劃,在孵化、提升兩個重點環節上下功夫,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在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支持企業牽頭承擔“5+8”重大(重點)科技專項。建立企業科技特派員團服務機制,依托區縣征集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技術需求,從高校、科研院所中遴選一批科技特派員團,幫助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支持科技型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組建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深入實施“渝躍行動”,扎實開展新重慶引才計劃,組織實施創新團隊和人才計劃,支持企業引進優秀科技人才。
在促進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方面,深入落實《重慶市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若干措施》,建立高校科技成果登記匯交機制,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此外,加強科技金融支撐,聯合區縣、銀行探索開展“政銀聯動服務企業創新”改革試點,調整種子基金運行機制,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平臺,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招商引入工作。加快數智科創建設,依托數字化平臺提升企業創新服務效能。常態化舉辦科技成果進區縣、科技企業進高校等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營造關心支持企業創新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