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抑郁、睡眠障礙……隨著一些常見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逐漸增多,個體心理行為問題日益凸顯,已然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
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升公民心理健康水平,我市亟需制定一部符合實際的精神衛生地方性法規。
作為今年的立法審議項目,《重慶市精神衛生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近期首次提請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值得注意的是,關注度較高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在條例草案中單獨成章作了回應。
將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
2013年5月施行、2018年4月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對維護和增進公民心理健康,預防、診斷和治療精神障礙,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康復和加強服務保障等作了規定,為發展精神衛生事業、促進公民心理健康、全流程服務管理精神障礙人員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
為更好落實上位法相關規定,重慶市亟需制定地方性法規。
“條例草案的起草應當貼近地方實踐,不回避尖銳矛盾,真正解決問題,為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依據。”在征求意見時,有專家表示。
制定《重慶市精神衛生條例》有什么現實意義?
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在建設和完善精神障礙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服務體系過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建立精神衛生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聯動、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推動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履行職責,健全社區康復服務網絡服務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精神衛生工作有效開展。
而制定精神衛生領域地方性法規,就是將這些實踐中的好做法、好經驗予以固化,有利于進一步引導和促進重慶市精神衛生事業有序健康發展。
在立法調研中也發現,當前市仍存在政府及相關部門職責不清、心理咨詢服務亟待規范、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有待加強、財政投入相對不足、專業人才隊伍供不應求等問題,亟需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職責,明晰各方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特別是監護人的職責,規范精神衛生工作,依法促進問題解決,補齊精神衛生領域法制短板。
為此,條例草案在起草過程中,廣泛征求了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
在法規草案調研起草和論證階段,市人大教科文衛委提前介入,就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開展市內外調研,聽取了部分具有醫學背景的市人大代表、法學專家,部分區縣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意見,圍繞立法重點、重要制度設計等立法關鍵問題進行研究,針對草案文本體例結構和精神障礙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看護等內容提出意見建議。
加強心理門診建設
日常診療中,青少年的心理治療需求不小。一方面,家長越來越關注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不斷攀升。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連續三年將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重點民生實事。目前,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含中醫類)開設心理門診率達73%,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已開設心理援助熱線36條,累計培訓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300人。
市衛生健康委印發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要求,到2025年底,重慶所有三級精神衛生中心都將開設兒童心理(科)門診,所有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均開設心理門診。
條例草案在征求意見時,就有專家表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網絡與新媒體應用加快推進、家庭結構與功能變化,未成年人的間接與直接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除了客觀壓力增大之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意識也在變強,不少就診的孩子就是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太對勁,主動要求到心理門診就診的。
在青少年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內心面臨著發展和依賴的沖突,在學業壓力、家長期待等外在因素作用之下,其發展的空間和自主性都容易受到影響,加劇了這種沖突。
這是青少年普遍會遇到的問題。
“未成年人心理門診開設以后,相關服務一定要跟上。”在征求意見時,市人大代表郭進軍建議加大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建設力度。
還有專家建議,鼓勵基層醫療機構開設心理門診,加強服務能力,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二級以上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應當開設未成年人心理門診,三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應當提供未成年人心理門診與住院服務,以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此外,還要加強精神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定向培養等方式加大對精神醫學專業學生培養力度。
還有人大代表和專家建議,應定期對受到暴力傷害的未成年人提供免費心理輔導。而對于回到工作崗位、回到學校后的精神障礙者,要做好權益保護,不能影響其就業、就學的公平性。
設專章關注未成年人
在征求意見時,還有區縣人大常委會和部分人大代表提到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問題。
有市人大代表認為,中小學心理困境學生的父母缺乏科學教育理念,尤其是對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規律的心理知識掌握不足,建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的引導和監督。還有代表建議,應關注智能手機的不當使用對未成年人身體發育帶來的不良影響。
針對未成年人抑郁、焦慮等高發且呈上升趨勢,以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危害社會時有發生等問題,條例草案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維護與增進”進行專章規定,明確未成年人家庭撫育、學校教育和特色治療等有關要求,規定建立健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早期發現、發病報告、分級管理等工作機制。
“之所以單獨成章,也是為回應社會關切,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此外,條例草案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亮點。
家庭關愛對精神障礙預防發揮著關鍵作用,而當前心理咨詢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從業活動也亟待規范。
對此,條例草案明確了用人單位、公民和家庭等精神障礙預防工作要求,規范社會心理咨詢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服務管理。
條例草案還細化了患者送診、診斷、治療等相關規定,規范患者住院、出院手續辦理,明確住院期間對患者采取保護性醫療措施的相關要求。此外,還就優化康復與看護舉措,加大保障等方面予以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