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巴南區十九屆人大代表,現任重慶春姿花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巴南花木產業商會會長、成渝花木產業聯合體理事長。曾榮獲“重慶十大殘疾人新聞人物”“重慶十大創業人物”等稱號。
位于重慶市巴南區界石鎮的玫瑰漫花谷,一位精神奕奕的中年人向我們熱情走來。
但在握手時,我們很快發現了他的不同。
樊登勇是一名右手三級殘疾的殘障人士,也是巴南區人大代表。
身殘志堅、業有所成,鼓勵帶動殘疾人創業就業;為民發聲、盡心履職,讓殘疾人生活更有品質……在巴南區的殘疾人群體中,鮮少有人不知道他。
鼓勵盲人走出家門
樊登勇說,他在12歲以前,一走出家門就會把身體的殘缺藏進褲兜。
然而此刻,在盛夏陽光的花叢中,他介紹著周遭的情況,看起來自信又昂揚。
初識樊登勇,是在去年巴南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驗收代表建議辦理結果的活動現場。
涉及的建議,正是由他提出的《關于提升人行道無障礙通道品質的建議》。
“這段路走起來更踏實了,感謝人大代表關注盲道問題。”“多謝人大代表發聲,讓城市道路建設融入了我們的心聲。”那一天,受邀參加驗收的4位視障人士一個勁兒地向樊登勇道謝。
樊登勇笑著一一回應:“后面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再和我說。”
然而,他對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關注并未就此停止。
今年,樊登勇又呼吁增設無障礙語音播報器,讓紅綠燈“會說話”,進而提高視障人士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全區人大代表中,我是唯一的殘疾人代表,幫殘疾人說出心里話是我應盡的職責。”樊登勇介紹,巴南區殘聯有5個專門協會,分別是區肢殘人協會、盲人協會、聾人協會、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和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協會將各自收集到的‘兄弟姐妹’的心聲匯總到區殘聯后,我們就一起研究討論,選出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我會深入實地走訪調研,詳細了解殘疾人群體的所需所盼。最后形成建議提出,助推及時解決。”
樊登勇接連提出關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建議,正是源自這一特殊群體的強烈心聲。
近年來,隨著社會文明進步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提高,盲人獨立出行條件大為改善。但即便如此,盲人走出家門仍然面臨一些困難。
“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是視障者內心的極大渴盼。他們非常渴望能走出家門、融入社會。但目前盲人出行意識的提升,仍是較少被社會關注的問題。”樊登勇說。
在他看來,對于殘障群體的關愛,不只是解決衣食之憂,更是助力他們無障礙融入社會。作為人大代表,他希望更多人聽到這樣的心聲。
助力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43歲的樊登勇,還是重慶春姿花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盡管身有殘疾,他卻用堅韌抵抗命運的不公,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我不到三個月大時,因一次意外火災導致受傷,經歷五次手術后終于康復出院,卻留下三級肢殘殘疾。”樊登勇說。
雖然家里負債累累,父母還是堅持送他上學。自卑敏感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學著用左手寫字、做事,直到考入四川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管理專業。
2005年,樊登勇為了家人放棄3000多元月薪的工作,回到重慶一家印刷廠上班,每月工資只有400元。但是殘疾人的身份讓勤勤懇懇工作的他始終得不到應有的晉升。于是他選擇離開,開始自己創業。
2008年,樊登勇從擺地攤起步,到2010年,在土橋農貿市場旁租下一間小門面,這便是春姿花坊公司的雛形。
由于盈利頗為可觀,2013年初,樊登勇擴大了店面和經營規模。但因為對市場的把控能力不足,當年年底就賠得血本無歸,剛剛轉好的生活再度蒙上陰霾。
他并未因此氣餒,而是說道:“既然缺知識,那就補知識,我相信老天不會辜負有心之人!”
最終,他憑借著對花木種植的濃厚興趣和不懈鉆研,掌握了豐富的花木種植知識和技術,逐漸成為該領域的行家,并成功創辦重慶春姿花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了界石鎮的花木經濟發展。
2023年,樊登勇在界石鎮新玉村大膽盤活200畝“紅斑土地”,打造玉澗玫瑰谷項目,以玫瑰文化為主題,重點培育種植黑玫瑰等稀有品種,致力于打造集四季賞花、草坪婚禮、假日露營、烹茶燒烤、研學基地為一體的都市短程打卡地;通過“企業+村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為周邊農戶傳授花木種植技術,帶動他們就業,每年可為村民增收26萬元。
如今,公司管理團隊有四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相似的遭遇和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大家特別團結,公司才得以不斷發展壯大。”樊登勇說。
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樊登勇一直秉持“殘疾人優先”的招工理念。針對不同人,采取教授技術、免費提供花苗、兜底回購花卉等不同方法助其就業,已先后為800多名殘疾人提供工作崗位或提供幫助。
樊登勇還記得他作為重慶市青年創業導師,到綦江區東溪鎮分享創業心得時認識的張元英。這個與他差不多年紀的男人有兩個孩子,其中一人身患殘疾,高昂的醫療費拖垮了整個家庭。
看到滿面愁容卻努力上進的張元英,樊登勇仿佛看到了當初的自己。
他出謀劃策、多方協調,讓熱衷鄉村直播的張元英獲得政府支持,培育直播團隊推介家鄉風物。他還積極幫助解決其孩子就醫就學問題,讓張元英得以“輕裝上陣”,專注事業。
如今,小樓房替代了茅草屋,張元英一家日子越過越好。
最近,張元英給樊登勇打來電話,邀請他去家里做客,同時為他打造民宿的事出出主意。
樊登勇始終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關鍵是要幫助更多殘疾人走上自立自強之路。
讓群眾感受民生溫度
不管是在花木事業發展領域,還是在巴南區殘疾人群中,樊登勇都有了一定影響力。2021年底,他當選巴南區第十九屆人大代表。
對此,他既感到無比驕傲,又深知責任重大。兩年多時間里,樊登勇一直用實際行動默默踐行為民履職的誓言。
他時常走街串巷,與群眾親切交流,傾聽大家的心聲和訴求;深入殘疾人家庭,了解殘疾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的難點和堵點。
無論是就業困難、社會保障不足,還是出行不便、社區環境改善等問題,他都認真一一記錄下來,仔細研究解決方案,提出多件高質量代表建議。
比如,他關注自己所在行業領域,提出了關于巴南區花木產業發展的建議等。
他更關注殘疾人事業,提出了關于部分殘疾人享受低保政策、提升人行道無障礙通道品質、為父母是重度殘疾的家庭子女入學提供政策保障等建議。
其中,關于提升人行道無障礙通道品質的建議,引起巴南區城管局的高度重視,對龍洲灣街道龍澤路、嘉龍路等多條路段的盲道進行清理整改,解決了視力殘疾人出行困擾,推動城市建設管理更貼近群眾需要,更有溫度。
關于為父母是重度殘疾的家庭子女入學提供政策保障的建議,最近也有了新的進展。
呂玲(化名)的盲人按摩店開在魚洞街道,平常幾乎人不離店。她十分渴望孩子能就近入讀魚胡路小學,送孩子步行上學只需5分鐘。但按照“三對口”政策,孩子卻要入讀一所需要步行半小時才能到達的學校。
對正常人而言,這不過是一段稍遠的距離,但對她這樣雙眼全盲的人來說,則意味著未知、危險,甚至驚心動魄。對此,呂玲十分發愁。
“不僅是呂玲,一些殘疾人家庭也有同樣的困擾。”區盲協主席唐棠將這一問題反映給樊登勇。
經過樊登勇的呼吁和部門的協調解決,等到9月新學期開學,孩子將就近入學,解除了呂玲的后顧之憂。
樊登勇感慨道:“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我感受到了民主的力量。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殘疾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去年,樊登勇被區人大常委會評為“區優秀人大代表”。他還成立了“樊登勇人大代表工作室”。
“我在哪兒,代表工作室就哪兒,履職為民不‘打烊’。”樊登勇說。
(本文由受訪者供圖)
對話
公民導刊:作為成渝花木產業聯合體理事長,您在積極投身“雙圈”建設中有哪些實踐?
樊登勇:我致力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農業產業發展,積極爭做“領頭雁”,助力鄉村振興。目前,成渝花木產業聯合體已經吸引了62家企業入駐,年產值高達6億元。
公民導刊: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您對此有何探索?
樊登勇:我積極響應“數字重慶”的建設要求,將“數控技術”加入項目中,與西南大學等高校合作,成立花木科研中心,為在校大學生、科研人員提供試驗實踐基地,努力打造具有巴南辨識度的花卉品牌。
公民導刊:作為人大代表,您認為應如何鼓勵支持殘疾人走出家門,觸摸時代的脈搏,感受全過程人民民主?
樊登勇:要讓殘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任重道遠。一方面,殘疾人要自立自強、積極進取;另一方面,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