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篇》收錄的重音豐富,來源眾多。基于文獻考察,梳理《類篇》丄部“上”“旁”“下”三字重音,分析其來源和音義關系,得出“上”字“是掌切”“時亮切”二音是異音異義,大致在初唐至中唐中期相混;“旁”的四音中平聲“蒲光切”“鋪郎切”為異音異義,“蒲庚切”“晡橫切”為假借音;“下”的四音中“亥雅切”“亥駕切”為異音異義,“后五切”為協韻音,“居迓切”為假借音。
“重音”是指同一個字形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讀音,重音又稱異讀、又音等。《類篇》是司馬光于治平四年(1067年)修成,據考察,此書是中古時期收錄重音最多的一部字書。《類篇》收錄的重音豐富,來源眾多,有抄自韻書、字書、音義書等。本文以《類篇》丄部“上”“旁”“下”為對象,分析三個字的音義問題。
一、“上”
上字《類篇》有兩切:1.是掌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2.時亮切。[1]3
《釋文》“上”字收兩讀。王肅音時掌反,見于《周易·乾卦·文言》音義:“并如字。王肅上音時掌反。”[2]19此音為1音所據。陸德明時羕反,見于《爾雅·釋天第八》音義:“上,時羕反。”[2]419此音為2音所據。
“上”的兩個讀音,《類篇》處理為同義異音,不妥,應是異義異音。按“上”的文獻用例來說,“上”的上聲應是動詞,如《資治通鑒》卷第一“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音注:“上,時掌翻。”“上”上聲,“登上”。再如《漢書·平帝紀第十二》“自今以來,有司無得陳赦前事置奏上”,師古曰:“置,立也。置奏上,謂立文奏而上陳也。上音時掌反。”連詞“而”連接兩個動作“奏”和“上”。“上”即“向上級發出某種動作”。
“上”的去聲應是名詞,義為上面,高處或天子。這一點從去聲在《釋文》中讀“如字”可證。《莊子·山木第二十》“一上一下,以和為量”,音義:“一上,如字,又時掌反。”[2]386此處“上”去聲,義為“力量更具優勢的一方”,名詞。《資治通鑒》卷第三十一“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說,然后可知;愿賜清燕之閑,指圖陳狀。上輒入之”,師古曰:“上輒之上,如字。”此處“上”為“天子”即成帝,名詞。
由此看,“上”的上去二音有區別詞性的作用。
“上”“高也”義來源于《說文·丄部》上:“高也。”[3]1大徐本《說文》音引《唐韻》“時掌切”,但義“高也”卻不匹配,《類篇》亦如此。關于“上”的上去兩讀,早有相關論述。《玉篇》上:“市讓切。《說文》云:高也。又居也。《易》曰:本乎天者親上。《虞書》曰:正月上日。孔安國曰:上日,朔日也。《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王弼曰:太上,大人也。《漢書》云:望于太上。如淳曰:太上猶天子也。又市掌切。登也、升也。”[4]3《廣韻·養韻》上:“登也,升也。時掌切。又音尚。二。”[5]90《廣韻·漾韻》上:“君也,猶天子也。時亮切,又時兩切。”[5]124《集韻·養韻》上:“是掌切。《說文》高也。”[6]416《集韻·漾韻》上:“時亮切。君也。”[6]589
《經典釋文》《玉篇》《廣韻》《集韻》“上”的濁上、濁去二音分明,大徐本《說文》《類篇》二音卻相混。“上”二音什么時候相混的?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列舉其他經典韻書、字書“上”的用例(按時間先后)弄清問題。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宜齊戒辟寢,以深自責,請皇后就宮,鬲閉門戶,毋得擅上。”,師古曰:“鬲與隔同。擅上,謂輒至御所也。上音時掌反。一曰,擅,專也。上謂天子也,讀如本字。勿令皇后專固天子。”此“上”上去二音,詞性分明。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妾伏自念,入椒房以來,遺賜外家未嘗踰故事,每輒決上,可復問也。”,師古曰:“每事皆奏決于天子,乃敢行也。上音時掌反。”此處“上”按語境是去聲,義為名詞“天子”,音卻為上聲。說明該時期“上”的二音分別較模糊。
《篆隸萬象名義》:“上,時讓反。前也、遠也、君也、登也。”[7]100只有去聲,但“登也”為動詞義,應是上聲。說明該時期“上”的二音分別較模糊。
《群經音辨》:“居高定體曰上。時亮切。”“自下而升曰上。時掌切。”該時期上去二音,詞性分明。
《資治通鑒》卷十六“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胡注:“突,陀忽翻。灶窗謂之突。”陸德明曰:“上,時掌翻,又如字。”此處的“上”為上聲動詞義,與后文的“焚”“變”詞性一致。作者還提到如字,即去聲,區分詞性和詞義。又卷五“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上書言軍事,見上”,胡注:“上書之上,時掌翻。”作者只注了上書的“上”為上聲,動詞義。見上的“上”未注,即默認它為如字“去聲”名詞義。說明此時期“上”的上去二音分明。
由上知,“上”濁上去二音相混的年代大致在初唐至中唐中期。為進一步確認,可考察這時期的詩歌押韻情況。
初唐王績《古意六首》(其六)中:“訪(敷亮切,去聲)”“飏(馀亮切,去聲)”“漲(知亮切,去聲)”“望”“尚”“放”“暢”“上”押韻。參照文意“上”應和其他韻腳詞性一致,為動詞,應押上聲,此處卻是押去聲,不合。
又如,初唐盧照鄰《浴浪鳥》中:“浪”“上”押韻。“上”押去聲,但在詩中是動詞(奮迅碧沙前,長懷白云上。),義為登上,不合。
再如,中唐李益《漢宮少年行》:“相”“上”押韻。“上”押去聲,但在詩中是動詞(南山如天不可上),義為登上,不合。
從詩文押韻情況來看,初唐至中唐中期時期,“上”的濁上、濁去二音已經相混。
受后代“濁上變去”的影響,“上”的上去二音《類篇》都歸為同義異音,沒有仔細分析“上”字的重音,錯把上去二音都歸為《說文》“高也”這一個義,應正。
二、“旁”
“?旁?”《類篇》有四切:1.蒲光切。《說文》溥也。隸作旁。《爾雅》二達謂之歧旁。2.鋪郎切。旁礴混同也。3.蒲庚切。旁勃,白蒿也。兔食之壽八百歲。4.晡橫切。騯或作旁。[1]3
《釋文》“旁”字平聲有三讀:陸德明“步光反”,見于《尚書·周書·武成》音義:“旁,步光反。”[2]45為1所據;李軌 “鋪剛反”,見于《莊子·內篇·逍遙游》音義:“旁,薄剛反,李鋪剛反,字又作‘磅’,同。”[2]361此音為2所據;陸德明“補彭反”,見于《毛詩·鄭風·清人》音義:“旁旁,補彭反,王云:彊也。”[2]64此音為4所據。《玉篇·馬部》騯:“百庚、步庚二切。騯騯,馬行兒。今作彭。”[4]108《集韻·庚韻》彭:“晡橫切。眾車聲。”[6]229《說文》“彭”字段注:“出車彭彭。又四牡彭彭。又駟騵彭彭。又以車彭彭。凡言彭彭皆謂馬。即《鄭風》:‘駟介旁旁’之異文。‘彭’‘旁’皆假借。其正字則馬部之‘騯’也。言馬而假鼓聲之字者。其壯盛相似也。”[8]205《玉篇》“騯”“彭”為古今字;段注“彭”為“騯”的假借字。由此知,4音“晡橫切”是“彭”音,是“騯”的假借音。
3音“蒲庚切”是“彭”音。《齊民要術校釋》(第2版):“《神仙服食經》曰:‘七禽方’,十一月采旁(音彭)勃。旁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壽八百年。”[9]790查《集韻·庚韻》旁:“蒲庚切。旁勃,白蒿也。兔食之壽八百歲。”《太平御覽·卉部四·青蒿》“旁勃”作“彭勃”。由此知,“旁”的原字是“彭”。
《釋文》“旁”四讀中有平去二調的區別。平聲義同“傍”。《說文·人部》:“近也。從人?聲。”[3]162“步光反”為名詞,義為旁邊、側邊。《尚書·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注:“旁,近也。月二日,近死魄。”[10]288《玉篇·丄部》旁:“步郎切。旁猶側也、邊也、非一方也。”[6]3《篆隸萬象名義》旁:“薄唐反,側方也。”[7]16《廣韻·唐韻》傍:“步光切,亦作旁,側也。《說文》曰:近也。”[5]52平聲“補彭反”為形容詞,義為“強壯”。《毛詩·鄭風·清人》音義:“清人在彭,駟介旁旁。旁,補彭反,王云:彊也。”[2]64《說文·弓部》彊:“弓有力也。從弓畺聲。”[3]270此處是形容馬奔跑有力的樣子。平聲“鋪剛反”為謂詞性詞語,義為混同,混合。《莊子·逍遙遊》:“將旁礴萬物以為一。”成玄英疏:“旁礴,猶混同也。”“旁礴萬物”為偏正結構。《淮南子·俶真訓》:“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爲一,而萬物大優。”“旁薄爲一”為動賓結構。
去聲《釋文》劉昌宗“薄浪反”,為動詞,義為效仿、仿照。《儀禮·喪服經傳》音義:“旁尊,劉薄浪反,下注同,又如字。”[2]153讀去聲時,“旁尊”為動賓結構,義為效仿尊者。去聲“薄葬反”,為動詞,義為依附、依據。見《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音義:“旁日月,薄葬反,徐扶葬反。司馬云:‘依也’,崔本作‘謗’”疏:“旁,依附也。”[2]364《莊子·漁父》“子路旁車而問曰”,音義:“旁車,步浪反。”[2]401《漢書》卷六“羌人旁緣前言,抵冒渡湟水”,師古曰:“旁,依也。抵冒,犯突而前。旁音步浪反。”
“旁”形成重音的原因有二:一是異音異義。鋪郎切、蒲光切,音義和詞性都不同;二是假借音。“晡橫切”原是“騯”音;“蒲庚切”原是“彭”音。
三、“下”
“下”字《類篇》有四切。1.亥雅切。底也。2.后五切。下也。3.亥駕切。降也。4.居迓切。以物貸人也。[1]3
《釋文》“下”字收兩讀。“如字”,即上聲胡雅切,為1音所據;去聲“戶嫁反”或“遐嫁反”,為3音所據。“下”的上去二讀是異音異義,《玉篇》《馬氏文通》分得很清楚。
《玉篇·丄部》下:“何雅切。《易》曰:化成天下,下者,對上之稱也。《說文》曰:底也。《詩》云:下武維周。《箋》云:下,猶后也。《禮記》曰:揖讓而升下而飲。鄭玄曰:下,降也。杜預注《左傳》云:下,猶賤也。《爾雅》曰:下,落也。又何稼切。行下也。《易》曰:以貴下賤是也。”[4]3《玉篇》“下”的上聲義大致可以分為4類:(1)身處下位的、卑賤的;(2)底下;(3)后面;(4)下降、下落。去聲義即行下。《周易·益卦》“自上下下,其道大光。”,音義:“下下,上遐嫁反,下如字。下句同。”[2]22第一個“下”讀去聲,義為自降身份去結交,謙遜地對待,動詞;第二個“下”讀上聲,指身處下位的人。名詞。《馬氏文通·實字》卷之五:“‘下’字,上讀靜字。去讀內動字,降也。”[11]204
“下”的二音,反映了濁上變去規律。
“下”字在《類篇》中的重音有兩點需要注意:
“下,后五切。下也。”音來源:《釋文·毛詩音義》:“于以奠之,宗室牖下。”陸注:“如字,協韻則音戶,后皆放此。”[2]56查《說文·戶部》戶“護也。半門曰戶。象形。”[3]248,段注:“護也。以疊韻為訓。半門曰戶。象形。矦古切。五部。”[8]586協韻是為了尋求韻文和諧而隨意將某字讀音臨時改讀為另一音的做法。此條“下”的音義不相配,“后五切”是“下”協韻作“戶”的音,“下也”義所對的音應是“如字”“胡雅切”,而不是“后五切”。
“居迓切。以物貸人也。”音來源: 《廣韻·祃韻》假:“古訝切。借也,至也,易也,休假也。又古雅切。”[5]122義來源:《集韻·祃韻》假叚下:“居迓切。以物貸人也。或省亦作下。假一曰休告也。”[8]1228“貸”此處是“借”。“借”又分借入和借出,此處的“以物貸人”即借出,把東西借給別人使用。查古籍發現,《集韻》以前的字典辭書“下”并無“居迓切,以物貸人”的音義。 由此知“居迓切”是“下”的假借音。
“下”與“假叚”產生復雜關系,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下”“叚”“假”三字都有同一個音“古雅切”,古音都在五部。有時受有相同音的影響,“下”部分自身沒有的音被《集韻》收錄進去。二是從音韻地位來看,“下”“叚”“假”三字部分讀音的聲紐都是牙音,且有韻等呼調為“祃開二去”的音,所以《集韻》收錄時將這三個字頭列為一組,將“假”“叚”的義也轉移給了“下”。
四、結語
“上”的上去二音受后代“濁上變去”的影響,《類篇》處理為同義異音,不妥,應是異義異音,二音相混的年代約在初唐至中唐中期。“旁”字重音有平去二讀的區別,平聲有異音異義和假借音。去聲通過考察文獻得知,為動詞,義為“效仿、依據”。“下”字的上去二讀詞義有異,其中“后五切”是由于協韻產生,“居迓切”是由于假借產生。《類篇》重音來源復雜,音義關系須仔細斟酌。
作者簡介:陳飛燕(1999—),土家族,貴州銅仁人,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音韻學、文字學。
注釋:
〔1〕司馬光,等.類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陳彭年,丘雍. 宋本廣韻 永祿本韻鏡[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丁度,陳彭年,等.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7〕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高山寺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5.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9〕賈思勰.齊民要術校釋(第2版)[M].繆啟愉,校釋.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10〕楊滿成.古漢語方位詞的變讀考察[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8.
〔11〕馬建忠.馬氏文通(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