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在宋代頗負盛名,是享譽世界的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具有獨特的美學精神、精湛的工藝技術,[1]其燒制技藝也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話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地方博物館積極響應號召,不斷探索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路徑。[2]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汝州市現有的汝瓷相關博物館在保護傳承汝瓷燒制技藝方面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探討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汝州市汝瓷相關博物館概況
地方博物館是以當地特色文化為基礎,保存、陳列、展出體現該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的文物或藏品的公共文化機構,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博物館展出的藏品對研究該地的文化發展、歷史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汝州市以汝瓷而聞名,而汝瓷博物館正是作為保存和展示汝瓷文物、宣傳汝瓷文化、促進汝瓷燒制技藝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媒介。
目前,汝州市共有兩家與汝瓷文化相關的博物館,分別為汝瓷博物館與青瓷博物館。汝瓷博物館以汝州學宮(即文廟)為依托,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唯一一家以陳列古今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場館,其主要負責全市的文物征集、收藏、陳列、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3]館內有大量的瓷器標本、瓷片資料以及名貴的宮廷汝瓷和藝術汝瓷。而青瓷博物館是河南省第一家以青瓷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其窯口涵蓋廣泛,有汝窯、張公巷窯、鈞窯、定窯、邢窯、越窯、龍泉窯、建窯、景德鎮窯、吉州窯、耀州窯等,為瓷器藝術特點、造型演變以及瓷器對比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地方博物館在非遺保護傳承中的優勢
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地方博物館在社會歷史文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明顯的優勢。[4]
(一)獨特的非遺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是與傳統文化共生的,并集中表達(保護與傳承)文化活動的場所,具有空間性、時間性和文化性。[5]2005年,我國把“文化空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基本類別。[6]汝州市汝瓷博物館就是一個典型的非遺文化空間,其作為提供各種關于汝瓷展覽、講座、研討會以及教育活動的場所,從不同角度向公眾展示汝瓷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保護傳承汝瓷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具體而言,汝瓷博物館現有的展廳分別陳列展示了十八種傳世汝窯官瓷仿復制品、汝州市各汝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1949年以來各時期仿燒的瓷器、各汝瓷廠家燒制的精品汝瓷、國內各大窯口的瓷器精品等。且在新增的非遺保護項目“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作品展廳”中,還詳細介紹了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平及燒制的優秀作品。通過參觀歷史文物和現當代汝瓷藝術品,人們可以了解文化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增進對非遺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汝瓷博物館還定期舉辦汝瓷文化宣傳活動,如“汝瓷名家系列展”等,邀請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并且展出其優秀學徒燒制的優秀作品,為公眾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對促進汝瓷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有積極作用。
(二)可靠的非遺文化寶庫
地方博物館可以為本土的文化遺產提供專業的修復條件與保護環境,通過對一些珍貴的精品、孤品文物進行收藏,可以有效防止其在外界流散過程中遭到破壞。同時,還能通過科學而妥善的保存和展示,為這些文物提供展示舞臺,使公眾能夠觀賞并親近這些藏品,感受非遺文化的內涵和魅力。[7]汝州市青瓷博物館作為“后起之秀”,館內所設展柜、展廳、安全系統等設施均為高等級別,可以有效降低自然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等)以及人為因素的損害,為汝瓷藏品提供穩定可靠的保存環境,使館內文物藏品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同時,青瓷博物館還擁有一支專業的文物修復團隊,具備豐富的文物保護知識和文物修復實踐經驗。他們能夠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對文物進行細致入微的保養和修復,包含對文物進行清潔、加固、防蟲、防霉等處理,還能對文物的保存環境進行24小時監測和調控。這些專業技術的運用可以最大程度上延長汝瓷藏品的壽命,確保其能夠長期保存,進而為相關研究人員研究非遺汝瓷文化、汝瓷燒制技術提供有力的支撐。
(三)廣泛的受眾群體
地方博物館屬于非營利性文化機構,這一特性決定了博物館的受眾群體會更加廣泛,不局限于汝瓷文化的研究員和傳承者,而是面向全市乃至全國。因此,可以利用這個優勢,使地方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進而促進公眾形成非遺保護傳承意識。例如,汝州市各中小學在國際博物館日、全國科普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等重要節點組織學生根據喜好和需求參加汝州各博物館開展的非遺科普活動,親身體驗、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不僅能增進青少年對非遺的深入了解,激發青少年對學習非遺制作技藝的興趣,同時也能為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儲備新生力量,使青少年從小就形成自覺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意識。
三、地方博物館在保護傳承非遺中的問題
地方博物館雖然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有優勢,但是在現階段當地實際情況決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限性。
(一)資金投入不足
博物館在非遺保護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文物的收藏、展示、研究、保護等活動。汝州市各博物館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地方財政撥款、自身籌措與社會捐贈,資金規模有限,不利于博物館運營管理之余開展一系列非遺宣傳活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在非遺保護方面的作用。
(二)宣傳力度不足
當前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普及程度高,為地方博物館宣傳非遺文化提供了便利,但是很多博物館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對非遺進行宣傳。例如,汝州市汝瓷博物館官方公眾號發布的推文數量少且質量不高,綜合最近三年的數據,平均每年發布10篇推文,其中與汝瓷文化有關的推文僅有4篇,每篇推文的閱讀量不足200。這些數據表明汝瓷博物館在公眾號等新媒體運營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汝瓷燒制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三)傳承效果不佳
地方博物館雖然能收藏和展示非遺作品,但對于非遺技藝的傳承,其作用較為有限。非遺傳承通常需要長期、系統、專業的環境和條件。而博物館受限于場地、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難以長期提供這樣的環境。例如,汝瓷博物館與青瓷博物館通過開展知識普及類活動向公眾傳授非遺知識,公眾很難在短暫的活動體驗中掌握非遺技藝或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導致汝瓷燒制技藝傳承效果不佳。
四、地方博物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有效措施
地方博物館要扎實做好調查記錄工作,包括藏品的數量、種類、特點、傳承狀況以及面臨的主要威脅等,進而制訂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保護策略。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設立非遺保護專項基金十分重要,這有助于確保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專項資金可用于非遺項目的數字化記錄、修復維護、展覽展示以及傳承人的培養和獎勵等,確保非遺技藝得以永續。一方面,設立非遺保護專項基金可以促進跨學科合作與技術創新在非遺保護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聯合文化學者、技術專家及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探索非遺保護的新方法、新路徑,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另一方面,專項資金充足也意味著能夠開展更多面向公眾的教育普及活動,如非遺進校園、社區講座、在線課程等,加深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為非遺文化的長遠傳承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完善保護與傳承機制
完善非遺項目現有的保護傳承機制是地方博物館的職責所在,也是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具體體現。首先,實施以地方博物館為中心,研究機構、文化創意機構、新聞出版機構、學校等多元主體參與,集學術研究、社會宣傳、產業發展于一體的保護傳承機制。其次,完善非遺項目傳承人保護機制。設立非遺項目傳承人檔案和國家級非遺項目重點傳承人綜合檔案,包括傳承人基本信息、傳承人技藝特點、傳承人貢獻成果、相關實物資料等,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歷史脈絡和未來發展方向,且有利于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有序進行。
(三)開展非遺展覽和非遺宣傳活動
地方博物館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舉辦非遺主題展覽、非遺講座、非遺互動體驗等活動,向公眾普及非遺知識,增強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例如,在汝瓷博物館的展覽現場精心陳列各派汝瓷藏品,包括傳統經典器型與現代創新設計,并運用文字、圖片、多媒體互動等手段,詳細解讀汝瓷制作技藝。同時,博物館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對汝瓷展進行現場直播,讓無法親臨現場的市民也能實時感受到汝瓷的魅力。此外,為了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博物館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文章、短視頻等,加強對線上與線下活動的宣傳。線上活動中,博物館可通過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發布與非遺歷史、制作工藝和藝術鑒賞相關的內容,通過趣味問答、有獎問答等形式進行宣傳,以激發公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興趣。線下活動應注重多樣化和趣味性,如汝瓷博物館和青瓷博物館聯合策劃主題為“守護非遺——汝瓷傳承”的公益行動,借助社會力量,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倡議,鼓勵更多的人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隊伍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汝瓷燒制技藝,讓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四)加強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與交流
非遺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接承載者和守護者,掌握著千百年來積淀的獨特技藝和民間智慧的精華,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重要紐帶。地方博物館可以積極打造多種形式的交流平臺,邀請非遺傳承人分享他們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獨特見解。通過線上線下的研討會、報告會等形式,實現信息雙向流動、知識共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尊重非遺文化,并愿意主動投身于非遺保護和傳承事業中。同時,地方博物館還要深度參與到非遺項目的挖掘、收集、傳承、創新過程中,結合當代社會文化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共同探索非遺的產業化轉型和市場運作模式。既要確保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又要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社會,盡最大可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隨著展覽理念和宣教方式的創新,地方博物館作為非遺文化交流、傳播和發展的平臺,在展示、宣傳和教授非遺文化,增強公眾保護意識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博物館應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完善非遺保護與傳承機制,舉辦豐富多樣的非遺展覽和宣傳活動,創新非遺展示傳播方式,加強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提高館藏非遺實物的質量和數量,為非遺文化的永續傳承與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尚自昌,楊英鋒.汝瓷的前世今生[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2]《博物館學概論》編寫組.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郝倩倩.河南汝瓷博物館陳列展示空間的研究與設計[D].武漢紡織大學,2018.
[4]劉托.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示釋義[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05):102-109.
[5]頓明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文化場所營造規劃策略——以蘇州古城為例[J].中國名城,2017(02):91-96.
[6]孫發成.傳統工藝活態保護中的“身體”價值與“活態”空間[J].民族藝術,2020(04):55-63.
[7]肖洵.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研究[D].云南大學,2020.
(作者簡介:王辰琛,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內蒙古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學)
(責任編輯 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