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作為農業農村部職業農民培育先行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結合寶雞特色產業布局,在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實施中,寶雞市總結提煉出寶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1246”模式。截至2023年,寶雞市共培育高素質農民24567人,認定職業農民21087人,全市掛牌“農民田間學校”48所,認定“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116個,掛牌成立市縣兩級“職業農民協會”5個,吸納會員2000多人。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8億元,較上年增長4.1%,增速保持在陜西省第一方陣。
一、圍繞“1”個中心
寶雞市以鄉村人才振興為中心,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產業帶動”的理念,把高素質農民培育作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第一要務,納入到各級政府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市政府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為全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指明了方向。市農業農村局嚴格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及時制定《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辦法》《職業農民扶持管理辦法》等。縣區如麟游縣從2017年開始,縣委、縣政府連續出臺《麟游縣鞏固產業脫貧成效助推鄉村振興財政扶持資金獎補辦法(暫行)》,對高素質農民高、中、初級,當年家庭主導產業收入達到50萬、20萬、10萬元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萬、2萬、1萬元,已累計發放獎補資金83萬元;太白縣對取得高、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民,分別給予1萬元和5000元一次性補助,積極與農商、農業等銀行聯系,協調解決農民創業創新中的資金困難,幫助申請低息貸款共計5272萬元,每1萬元利息為每年435—535元。
二、采取“2”種途徑
培訓做到“線上+線下”融合培訓。線下即重點以名師授課、現場講解、外出觀摩、實訓路演為主要內容。線上即重點以理論輔導和視頻教學為主,邀請鄉土人才、技術專家、體系教師等專業人員,結合產業特色,錄制了特色產業種養技術、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防災減災及管理運營等視頻課程,方便學員足不出戶、隨時隨地開展網上學習,做到本地課程與異地課程相結合,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內容,提升了效果;充分利用“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云上智農”“老刀學霸”及各級農業農村公眾號等線上學習平臺,搭建全天候、遠程化、綜合性、可共享的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信息宣傳“空中課堂”。其中鳳翔區開發的鳳翔農民手機學校App,共設置中省文件、實用技術、益農信息等8個板塊,開設專業技能課、公共基礎課、能力拓展課等23門類課程,截至目前,累計上傳文章 2332 篇,視頻1291個,音頻136個,課件93個,吸引了1590萬次瀏覽,培育農業電商品牌47個,受益群眾近10萬人。
三、建立“4”項機制
一是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組組有”計劃。為提高高素質農民村組占比,持續拓展培育范圍,對近年來培育的高素質農民具體情況進行系統的摸底統計,制作寶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組組有”村干部培訓情況分布圖、高素質農民培育“組組有”動態推進圖,建立“空白村組”培育對象數據庫,將分布情況編制成冊,在每年培訓任務下達時要求各縣區優先以“空白村組”為主遴選學員,逐縣區、逐年度、逐班次穩步擴大培育范圍,做到縣有領軍人才、鎮有產業發展“頭雁”、村有高級職業農民、組有高素質農民,實現高素質農民培訓全覆蓋。目前,寶雞市已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育村干部“村村有”,培育對象“組組有”已達到78%。
二是開展農廣校體系標準化建設。積極指導市縣農廣校持續鞏固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職能作用,充分利用項目支撐,改善辦學條件,建設標準化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打造高素質農民培育標準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經有鳳翔、眉縣、陳倉、千陽等7所農廣校實施了標準化建設項目,經過實施農廣校體系標準化建設,全部配備了現代化電教室、直播室、圖書室等,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拓展了培訓職能,優化了培育環境,夯實了農廣校在農民培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三是加強“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創建。按照農業特色產業布局和區域優勢,以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和農民培訓需要,按產業規模效益、培訓設施完備、師資團隊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社會聲譽良好等申報條件,組織評選市級“農民田間學校”和“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擇優遴選市級“農民田間學校”申報創建省級“農民田間學校”,爭取項目支持,改善培訓條件。目前全市已掛牌“農民田間學校”48個(國家級3個,省級4個,市級23個,縣級18個)。其中寶雞恒森農民田間學校,三年培訓農民3000余人,并代建代管代銷1802畝葡萄園,指導成立寶雞“葡萄匠人”技術服務隊,對農戶進行葡萄栽培、營銷等技術培訓。目前全市通過“農民田間學校”及“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1.2萬人次,接待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參觀學習60余批次,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作用。
四是打造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培育實效的“重頭戲”,持續加強培育師資庫建設。逐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職業技術職院、高級職業農民等中遴選專家學者,現已擁有223名教師的師資庫。在培育壯大本土相關農業專家教授、技術人才的基礎上,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全市設立的4個國家級、28個省級和7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示范站,深化校地合作,分級遴選引進一批專家教授型師資納入師資人才庫。同時,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動態管理”的師資配置模式,及時推陳出新,積極引進張春、肖倩等一批青年教師開展農民手機應用、電商直播等培訓;每年舉辦全市農廣校師資能力提升培訓班,組織教師參加管理干部學院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方式創新、師資能力提升培訓班,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水平,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高質量發展。
四、抓嚴“6”個步驟
一是調研摸底。培育任務和資金分解下達后,及時下沉各縣區和空白村組,深入農業龍頭企業、優秀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針對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生產技能提升、產業發展需求等具體情況,通過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田間地頭面對面訪談、電話微信通訊交流等形式,全面系統地了解培訓需求,創建特色培訓菜單,形成契合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培訓規劃,以產業發展和培訓需求精準開設培訓班,科學設置培訓課程。為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2023年在扶風縣、岐山縣、陳倉區、鳳翔區和隴縣等縣區,開設糧食高產班32期,玉米單產提升班13期,培訓學員2100余人次。
二是遴選學員。在調研摸底的基礎上,以“重才更重德”的標準,對農業從業者和有意愿從事農業的返鄉青年、復轉軍人等,從思想品德、文化水平、產業規模、從業意愿等多方面進行考核,按照個人申請,轄區農業農村部門推薦審核的程序擇優確定。鼓勵中、高職學生報名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育,2023年共招收培育高職學員100名。根據學員持證情況,優先安排參加更高層級培訓,平均每年培訓2000余名初級職業農民,在初級中遴選500余名優秀學員參加中級培訓,在中級中推選100余名產業突出學員參加高級培訓;或依據產業發展需求,安排參加同級不同專業培訓,達到因需辦班、因人排班、因專設班,培訓學員逐步覆蓋寶雞市全部產業類型和全部行政村組。
三是理論授課。首先,把政治思想課納入培訓重要內容,貫穿培訓全周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的二十大精神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解讀等學習課程,讓高素質農民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其次,圍繞當地糧、畜、果、菜等主導產業,安排專業理論課程。然后,拓展開設產業發展、經濟管理、市場開拓、產品營銷和風險防控等經營管理培訓課程。最后,為滿足新時代鄉村建設人才需要,創新開設農業法規、村級經濟管理、農業綠色發展、農村改廁、鄉村非遺傳統匠人、農村電商營銷等課程,全科目、全方位開展理論授課。
四是路演實訓。以提升學員實操能力為重點,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通過面對面交流、手把手示范、點對點傳技,讓學員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提高參訓學員實際操作能力。在每期培訓結束時設置路演環節,引導學員通過歌曲、舞蹈、小品、詩朗誦等多種形式,展示培訓內容,強化培訓成效。充分發揮地方紅色資源優勢,組織學員參加體驗教學,重溫革命歷史,堅定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五是考核認定。培訓結束后,為檢驗學員學習情況,組織對培訓課進行理論考試,對成績合格學員,準予結業并頒發高素質農民培訓結業證書。對結業學員,通過認定筆試和口試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學員水準,檢驗培訓成效。其中認定筆試涵蓋前期培訓的主要課程;口試則采取學員隨機抽題作答的形式,專家團隊分別從種養技術、產業發展、品牌建設及產品營銷等方面對學員進行提問,并依據考核情況現場進行評定打分。對認定合格的學員報請農業農村部門審核公示無異議后,給予頒發職業農民證書。
六是跟蹤服務。持續開展訓后跟蹤服務,實施培訓機構“1+終身”幫扶指導、培訓教師“一幫五”結對幫扶的機制。同時,聘請糧油、果業、蔬菜、畜牧、農機等行業領銜專家,成立專家指導團,指導學員制定發展規劃、研判產業發展形勢等,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幫扶指導,做到全程訓后跟蹤,做到理論實訓不脫節,跟蹤服務落到位。
作者單位:寶雞市農業宣傳信息培訓中心(陜西省農廣校寶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