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種政策的落地,我國經濟發展正式步入“重質”新階段。綠色金融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激發經濟活力、創新力、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仍面臨配套體系不夠完善、綠色金融發展不均衡、綠色金融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需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多方齊發力,多渠道共創綠色金融發展環境。
綠色金融是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氣候變化、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活動的總稱。相較于傳統金融,綠色金融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發展綠色金融,一是可以通過氣候粉線壓力測試、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綠色和棕色資產風險權重調整等工具,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能力;二是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及監管政策,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低碳項目、綠色轉型項目傾斜;三是有利于推動建設全國排放交易市場,發展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通過交易為排碳合理定價。
一、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1.綠色金融相關政策逐漸完善。近年來,為了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我國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如:2021年中共中央出臺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要求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生態旅游等綠色發展標準;2022年國務院出臺了《“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支持重點行業領域用好碳減排工具。在國家大力推進綠色金融的大背景下,許多省市也相繼推出了地方性政策,如天津市發布了《天津市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積極推動構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推動綠色金融規范化發展。
2.推動綠色金融的區域探索。2017年以來,我國先后批復了在六個省份九個地區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六省九地試驗區的綠色信貸余額達1.1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11.7%;綠色債券余額2388.32億元,同比增長41.18%。綠色金融試點區的探索不僅通過降碳、減污、擴綠等渠道促進了當地綠色經濟的發展,也在體制機制、產業項目、風險防控、信息共享等方面為其他省市發展綠色金融提供了寶貴經驗。
3.綠色金融產品更加豐富。隨著低碳、高質量等政策的落地,綠色金融受到大量企業、投資者的關注,綠色金融產品受到各大銀行追捧,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主要有五大類。一是綠色信貸。綠色信貸從源頭上控制資金流向,遏制污染類企業盲目擴張,對協調金融與生態效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從產業領域分布來看,綠色信貸主要涉及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和清潔能源領域;從信貸投放主體來看,商業銀行是綠色信貸的參與主體,其中大中型上市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占據了“半壁江山”。在各種政策的推動下,綠色信貸增長迅速,截止2023年6月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14.08萬億元,較2023年年初增長超21%。二是綠色債券。綠色債券是將所募集資金投入到符合綠色規定的綠色項目、綠色企業中,依法定程序發行并按約定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從發債主體來看,目前的投資主要是以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或大型企業驅動;從發債區域來看,東部省份發行規模較大,中、西部省份發行規模偏小。2023年上半年,我國共有24家商業銀行合計發行綠色金融債2399億元,無論是銀行數量還是債券發行規模,對比前年同期都有明顯增長。三是綠色保險。綠色保險是市場經濟中管理環境風險的工具,既指環境污染、巨災或天氣風險保障等綠色保險產品,還包括為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技術等領域提供風險保障的產品,發展空間巨大。從投資端來看,近年來,保險資金基金主動參與綠色投資,為綠色經濟提供融資支持;從綠色保險產品來看,由保險公司對污染受害者進行賠償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最具代表性。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綠色保險半年保費收入1159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產業余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四是綠色基金。綠色基金是為節能減排戰略而設立的,旨在促進環境優化,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從投資者結構來看,綠色發展基金是作為公司混合型的模式設立,投資人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保險公司等;從投向來看,綠色基金主要投于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與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截至2023年一季度,綠色基金已累計出資25個項目,總簽約金額約115億元,實際累計投放金額近百億元,投放資金的放大倍數約9.5倍,全部投向綠色發展五大重點領域。五是碳排放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即將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一種商品,旨在通過交易解決以二氧化碳為主體的溫室問題。從交易產品來看,現階段我國碳市場主要有政府配額、核證減排兩個;從參與主體來看,目前僅納入發電一個行業。截至2023年10月25日,我國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65億噸,累計成交額194.37億元。
二、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
1.配套體系不夠完善。近年來,綠色金融作為環境與金融產品的結合體受到廣泛關注和熱烈追捧,相關制度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中。但不可避免的,一些方面的配套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綠色金融的發展。一是約束體系有待強化。綠色金融市場中,企業搭便車、洗綠等風險事件時有發生,導致資金配置失靈,綠色金融效果大打折扣。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通過明確貸款責任人等進行規范,需要通過嚴格法律制度的執行和監管等方式保障綠色金融發展效果。二是信息披露體系不完善。當前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缺乏統一的數據披露標準,導致投資者對項目、產品的環境影響難以作出準確判斷,進而綠色資金不充足、不流暢。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通過壓實信息披露責任人的主體責任,加大事前審核和事后監管來促進。三是激勵措施不全面。當前我國一些試點地區制定了財稅補貼、一次性獎勵等激勵形式,調動企業參與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但在金融機構內部缺乏相配套的激勵措施,員工環境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面臨挑戰。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完善金融機構員工獎懲激勵機制,明確責任。
2.綠色金融發展不均衡。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合理規劃,適當平衡更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金融全面發展、快速發展,但現階段,我國綠色金融的整體推進和區域發展仍存在不均衡現象。一是綠色金融產品規模不均衡。當前,我國各綠色金融產品都在持續發展過程中,綠色信貸作為最主要的綠色金融產品,規模持續擴大,但是其僅占我國貸款余額的10%左右,同時,綠色債券的占比大概為1%左右,這對支持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遠遠不夠。二是綠色金融發展地區不均衡。本文采用熵值法進行測算,發現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總體呈東高西低態勢,其受自然條件、產業結構、經濟基礎、政策傾向等多方因素影響,導致部分地區綠色金融發展滯后,不利于整體均衡發展。
3.綠色金融發展動力不足。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持續發力,服務質效顯著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金融機構用力不足、創新能力不佳,導致綠色金融發展受限的狀況。一是缺乏復合型綠色金融人才。綠色金融作為近幾年發展迅速的新興行業,是金融行業和環境行業的融合體。但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多以金融專業為主,缺乏金融和環境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且還未構建起系統、多元的業務能力培訓體系,導致員工對環保相關知識、法規的了解不夠,綠色金融發展動力不足。二是我國金融機構對發展綠色金融的創新意識不強。一方面,當前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理念不夠充分,導致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仍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傳統產品模式為主,品類單一,覆蓋范圍窄;另一方面,對綠色金融試點地區的經驗總結推廣不夠,加之部分地區未作出大膽探索,導致綠色金融發展較為滯后。
三、發展綠色金融的路徑建議
綠色金融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面對發展困境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多方齊發力,多渠道共創綠色金融發展環境。
1.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配套體系。一是加大配套激勵約束機制。優化綠色產品、綠色項目獎補政策,推動企業參與綠色金融積極性,同時在金融機構內部設置綠色金融業務獎勵制度,對表現優秀的員工進行獎勵,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建立綠色金融監督制度,對于企業申報的綠色項目進行事前、事中、事后三級審核,明確企業、金融機構兩方責任人,對搭便車、洗綠等違法違規項目責任人予以處罰。二是設立信息披露平臺。以互聯網為依托建立信息披露平臺,納入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等多種角色,實現多方共享。平臺中分模塊對綠色金融政策、綠色金融評級標準、綠色項目申報信息、金融機構審批結果、綠色項目后續追蹤等信息進行整合并及時上傳,保證綠色信息公開透明。
2.加強創新,促進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多元化。一是加強復合型人才培育。綠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針對當前綠色金融高素質人才缺失現狀,一方面,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與高校展開聯合培養,實現綠色金融人才的定向培育;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工作人員開展業務培訓,既熟悉相關金融產品,又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環保知識和環境意識,掌握一定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二是學習先進經驗。我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運行體系不夠完整、運行效率較低,可以積極與國際規則接軌,通過向美國、日本、歐盟等綠色金融發展較為成熟的經濟體借鑒,引進適合我國的綠色產品及做法。同時,加大對我國綠色金融試點地區成功經驗的推廣,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道路。
3.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均衡發展。經濟要素之間是流動的、緊密相關的,一地區綠色金融發展水平不僅影響當地經濟發展質量,對鄰近地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影響,因此,各地區之間應該加強交流合作。一方面,應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全國性綠色標準,通過制定統一的評估標準和信息交流平臺,解決市場中存在的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應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引進專業人才和創新技術,根據區域特色積極復制和學習綠色金融發展創新經驗。
(作者單位:齊商銀行濟南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