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耳”,甲骨文是標準的象形字,蘑菇狀,像被切下的外廓。遠古戰場上,武者割下對方的耳朵,即殺人奪命,就作為評價戰功的佐證,后世叫作“取”。“耳”是“取”的本字。“耳”的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簡化變形,磨菇形消失、手形消失。“耳”成了名副其實的“長在頭部兩側的蘑菇狀聽官”,“取”在“耳”旁再加明確的“又”(抓)另造代替。“耳”同“取”兩兄弟正式分家另立門戶。
“耳,主聽也。”(《說文》)“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靈樞·衛氣》講:“窗籠者,耳也。”你看,耳朵,多像大腦這個房屋通風透氣的窗子!《河間六書》稱之為“聽戶”,耳為聽聲音的門戶宮殿,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中醫有一種說法,腎開竅于耳。“耳者,腎之官也。”腎為藏精之臟,生髓,主骨,主水,納氣,腎精充沛,則髓海有余,耳竅濡養有給,則聽力聰慧;反之,則耳鳴耳聾。還有一種說法,心寄竅于耳,“心為耳竅之客”,心主藏神,故心神精明,助于聽神,則聽覺聰慧,能聞聲辨音,清凈之氣方能上達清竅而使聽覺聰慧。
云過天無影,船過水無痕。白云千態,云飄過天上卻沒有留下影子;順水行船,船行過水面卻沒有留下波痕。一切都會成浮云,過眼云煙,不必在意得失。“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萬事萬物不論苦樂長短,應當隨遇而安,盡心竭力做事不求回報,保持本真自我不失自然。
清耳悅心。中國古代名曲,耳清寧,心歡悅。高山流水遇知音。先秦琴師伯牙彈琴于荒山野地,樵夫鐘子期側耳傾聽,心領神會,“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相知可貴的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民國俠女施劍翹替父報仇刺死孫傳芳。一曲《廣陵散》琴曲,讓人記住了戰國任俠聶政。聶政父親,因延誤鑄劍時日,被韓王所害。聶政忍辱負重,入山苦學琴技十年,利用韓王召之進宮演奏時機,刺殺韓王,為父報仇雪恨,自己毀容而死。唐代詩人陳立昂譜曲《平沙落雁》,雁群盤旋顧盼,雁鳴忽隱忽現,抒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一曲《十面埋伏》讓人穿越時空回到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令人慨嘆。漁樵問答,一問一答,隱士向往漁樵生活,渴望從俗塵凡事中掙脫出來,擺脫羈絆,漁樵則在青山綠水間悠然自得。不知是琵琶文曲《夕陽簫鼓》成就了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還是委婉優美的《春江花月夜》讓《夕陽簫鼓》更廣為流傳。《漢宮秋月》,或二胡,或琵琶,或箏,或絲竹,哀怨悲愁,無可奈何,寂寥清冷,幽怨悲泣,喚起對宮女不幸遭遇的愛憐。《梅花三弄》,梅花迎風霜斗寒雪。春秋晉國師曠作陽春白雪,萬物知春,和風蕩滌,清潔凜然,雪竹琳瑯。一代才女蔡文姬作大胡笳,琴音融胡笳哀聲,寄托文姬思鄉凄楚,浩然怨氣猶現。
十八羅漢里面有個叫挖耳羅漢的。小時候,我以為難道耳朵里面有金山銀山不成,怎么喜歡挖耳呢?讀了點佛教知識,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挖耳羅漢就是那迦犀那尊者,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人家坐而論道,出口入耳,品德才能超群,以論“耳根清凈”聞名于世,故稱挖耳羅漢。《圓覺凈》曰:“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蕓蕓眾生,耳根最靈,往往聽不厭聽不煩,習慣庸人自擾之。只有耳不聽,惡言不入于耳,覺醒而生認知,自清自凈,才能歸本源,返自然,成解脫。挖耳羅漢將耳根看透,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之境界,修行圓滿,度化眾生,堪稱圣者仁者。
諦聽獸又稱為“九不象”,是地藏王菩薩的坐騎,是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的瑞獸,似龍非龍,似虎非虎,似獅非獅,似犬非犬,似麒麟非麒麟。諦聽獸的犬耳表善聽,聆五洲善惡,聽地下禍端,通過聽來辨認世間萬物,尤其善于聽人心。在鄉間,老百姓把諦聽獸當成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沾有“九氣”(靈氣、神氣、福氣、財氣、銳氣、運氣、朝氣、力氣和骨氣),視為吉祥之獸,起到“辟邪”“消災”“降福”“護身”等作用。《西游記》,悟空和六耳獼猴去找地藏菩薩辨真假,諦聽獸憑借神耳分辨出真假美猴王。
“欲對衷,言不從,恐為子胥身離兇。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荀子·成相》)“伏蒲進諫,染翰為文。”(《舊唐書·韋溫獨孤郁傳贊》)“淹每從容進諫,景素不納。”(《南史·傳》)伍子胥、伏蒲、江淹等愛國忠君,冒死進言規勸,力挽狂瀾于既倒,匡扶社稷于將傾,救民于水火。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多數君王自認貴如龍子、天生貴胄,孤傲偏執,不納諫,聽不得反對聲音,一聽到不悅耳,便勃然大怒,臣子只得謹言慎行、噤若寒蟬、禁聲失語。
唐代名臣魏徵剛正不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常觸龍須,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徵對明君、良臣的理解非常獨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魏徵力勸太宗不要將鄭姓官員的女兒入宮為妃。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唐太宗心愛的鷂子悶死在懷中。魏徵表示反對太宗去泰山封禪,不主張借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魏徵仗言直諫,關鍵是明君李世民從諫如流。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后盡力求言,擴大諫官的權力,又鼓勵群臣進言。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朝政。魏徵病死,李世民傷心至極,親自刻書碑文,并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了戰國時齊國謀士鄒忌以“王之蔽甚矣”勸說君主納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齊國門庭若市,“戰勝于朝廷”。
齊國名臣晏嬰進諫,齊景公有所領悟,下令廢除刖刑。齊景公高度評價晏子:子大夫日夜責寡人,不遺尺寸,寡人猶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積于百姓。今天降禍于齊,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夫!
《詩經·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周厲王推行殘暴統治,死得咎由自取。衛武公晚年作詩批評周厲王惡政失德,對子孫后輩耳提面命,兼以自警,苦口婆心地諄諄告誡,其言鑿鑿,其情切切。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耳朵的立場,決定國家的危亡。秦二世胡亥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還被蒙蔽在鼓里。隋煬帝楊廣偏信唯諾取容的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寫在耳朵后面”,喻指牢記不忘。相傳,普魯士人在劃分邊界、簽訂合同等重大活動時,并不以白紙黑字的契約為依據。他們相信孩子的記憶不受干擾,會永遠銘記在心,所以都讓孩子來當做證人。為了讓孩子記得牢靠些,大人們時不時就捏捏孩子的耳朵,有時還打孩子幾個耳光,讓孩子長記性。大人們甚至還把相關內容寫在孩子的耳朵后面,讓孩子永志不忘。
《周禮·秋官·小司寇》有關于“五聽”之一耳聽的論述,“觀其聆聽,不直則惑”。從他們聽取你問話時的神態,就能判斷他是否正直。做賊心虛的人,總想編假話騙人,費心勞神,對事物反應就會慢,對你的問話就會困惑。所以,以耳斷案,以聲聽獄訟,自古有之。
二
圣經里講:“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聲音,能傳遞思想,撫慰心靈;聆聽,能接受想法,心神契合。長耳朵的人,要聽明白道義道理,就讓他聽明白。如果長著耳朵卻不愿追求真知灼見的人,怎么可能讓他聽明白呢?這與美洲諺語“沒有比不用耳朵聽的人更聾的了”,有異曲同工之妙。
羅根說過:“耳朵聽到的旋律是美妙的,但是,聽不到的旋律更美妙。”許多神秘的聲音、高山流水,非耳朵聽出來,更是用心去感知領悟和觸摸。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學會傾聽至關重要。傾聽的耳朵是虔敬的,傾聽的心靈是敏銳的。心靈之路,并不遙遠。傾聽的耳朵和傾聽的心靈,成為你擁有忠實朋友的殺手锏。
呂凱特認為,信仰就是用耳朵觀看。克·達·莫利說,信仰的眼睛就是耳朵。是的,基督教徒信仰上帝、圣母,是用耳聽、用心想,不是用眼看,雖然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有時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真相。
“從足趾可以認出獅子,從耳朵可以識別驢子。”(普希金)“縱使一百張嘴講得口干舌燥,兩只耳朵也能容納下它們所講的一切。”(喬·赫伯特)“饑腸轆轆的肚子是不長耳朵的。”(拉伯雷)“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弗萊格)“我們兩只耳朵,但只有一張嘴,所以應該多聽少說。”(芝諾)“女人是用耳朵戀愛的,而男人如果會產生愛情的話,卻是用眼睛來戀愛。”(莎士比亞)這些名言警句都講述了耳朵的妙處和大用。
“自然賦予人類一張嘴,兩只耳朵,也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這是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嘴巴是用來說的,答應的事就要做得到,當然一張嘴巴,少說為妙;耳朵是用來聽的,學會傾聽這個世界,分辨真偽美丑,當然兩只耳朵,多聽是福。
“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這是對一種叫糖耳朵美食的贊美。這糖耳朵用面、飴糖、蜂蜜經花生油炸制而成,色澤棕黃油亮,綿潤松軟,吃蜜均勻,甜蜜可口,因它成形后的形狀酷似人的耳朵而得名。
在杭州,我吃過當地的風味小吃“貓耳朵”。據說與乾隆游西湖品嘗到船家小姑娘的手藝有關。卷曲的面片,如貓的耳朵,紅蝦籽映襯著乳白色的蝦湯,蔥姜、胡椒粉、熟雞油藏在碗里。一泓西湖水,難忘貓耳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好吃不過餃子。”那餃子有什么來歷呢?1800多年前,醫圣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告老歸鄉。在故土白河岸邊,冬日寒風瑟瑟,老百姓衣衫單薄,大人小孩的耳朵凍得發紫成瘡潰爛。仲景觸景生情,見不得百姓窮苦饑寒,一行熱淚簌簌而下。南陽東關,臨時醫棚,一口鍋,一堆柴。天凝地閉,冷風如刀,柴禾噼里啪啦,火焰親吻著鍋底,羊肉美味飄香四溢。乞藥之人紛至沓來,每人領到一碗湯,兩只“嬌耳”(用面皮包成耳朵狀)。吃“耳”喝湯,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耳朵上的凍傷開始有了好轉,爛耳朵逐漸痊愈。病人大呼,神藥,神藥!仲景從冬至到大年三十一直在免費舍藥治病。這神藥名叫“祛寒嬌耳湯”,羊肉、辣椒和附子、肉桂、干姜等藥材在鍋里大火煮小火熬,煮好后再撈出切碎,用薄薄面皮包餡成“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大年初一,辭舊迎新,老百姓慶賀新春佳節,慶祝耳朵康復,就仿照“嬌耳”的模樣,面皮包裹,食料匿藏,煮熟食用。“嬌耳”變成了“餃耳”或“餃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煮吃,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
青黃色的綠耳是日行萬里的良馬,是周穆王御駕的八駿之一。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綠耳,神馬,足不踐土,腳不落地,騰空而躍起,跑得比飛鳥快,追著太陽飛奔,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李白在詩里贊譽:“無人貴駿骨,綠耳空騰驤。”
三
劉玄德,又稱“大耳翁”,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劉備的耳朵比較奇怪,大得出奇,自己能看見自己的耳朵。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先主還解,公使覘之,見其方披蔥,使廝人為之,不端正,舉杖擊之。公曰:‘大耳翁未之覺也。’其夜,先主急東行,昱、嘉復言之,公馳使追之,不及。”曹孟德與劉玄德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亦稱劉備為“大耳翁”。
劉備與呂布之間有一樁公案。呂布給劉備取了個“大耳賊”的外號。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呂布傳》:“操笑曰:‘縛虎不得不急。’乃令緩布縛。劉備曰:‘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呂布被曹操擒獲后,請求劉備向曹操說情放了自己。劉備卻勸曹操殺了呂布,呂布非常氣憤,大罵劉備“大耳兒”。轅門射戟,呂布阻袁術救劉備,對劉備有恩。后因劉備小沛招兵買馬,呂布怒而俘虜劉備家人,從此兩人交惡。劉備在跟著曹操擊敗呂布之后,力勸曹操殺呂布,這讓呂布大怒,喊出了劉備“大耳賊”最不可信。
陳壽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身材魁梧,手長過膝,富貴之相;耳朵高聳,厚大垂肩,吉人之面。大耳之人,智謀遠大,一生運佳,可成大事。劉備雖少語寡言,但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善結交豪爽之士,禮賢下士,三顧茅廬隆中對,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慧眼識才,寬以待人,心胸廣闊,識人善用,終成大事。
漢人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曾子之弟子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卻無動于衷,不管不顧什么“叮叮咚咚”,依然在春風里埋頭吃草。當然,不是牛不會聽,而是曲調不適合它,它高興不起來。公明儀改變了彈奏方法,用琴模仿蚊蟲和牛虻的叫聲,模仿小牛犢尋找母牛的鳴叫,牛便搖頭擺尾豎起耳朵,聽著音樂,小步走,悠哉樂哉。好心的公明儀彈奏的陽春白雪再好聽,對牛來說也是曲高和寡,換成下里巴人也是如此。不適合牛的欣賞趣味,沒有摸到牛脾氣,不要責備牛不識相、不領情,而是公明儀自己不識時務,看錯了對象,才自討沒趣。
這個故事,后來引申出“對牛彈琴”的成語。春風不入驢耳,好話聽不進去。說話辦事要看人下碟,分清對象,對不懂道理的人講事理,豈不是枉費心機、白費口舌!有人說,“對牛也需彈琴”,原來飼養牛時播放音樂,讓牛放松,有利于提高牛肉的品質。
《東坡志林》里有個“龐安常耳聵”的故事:“蘄州龐君安常善醫而聵,與人語,須書始能曉。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乎!’”蘇軾一生命運多舛,郁郁不得志,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整日寄情山水,排遣心中塊壘。龐安常患聾,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蘇龐兩人因病相識,進而相知,成為知己摯友,兩人同病相憐,命運坎坷,遭遇可悲,無可奈何,自憐自嘲。蘇只能像龐那樣裝聾作啞,才能委曲求全,明哲保身。中國士大夫,凡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仕途遭遇貶謫之時,便心情悲憤,“無可奈何花落去”!
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吳昌碩,集“詩、書、畫、印”于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倉石先生于甲午海戰逾耳順之年從軍,擔任吳大澂的幕府,雖未親身上戰場殺敵,但他的耳朵卻不幸被炮聲震聾。倉石先生在《蕉陰納涼圖》中寫道:“行年方耳順,便得耳聾趣。”不逾矩之年,他自號“大聾”,自刻“吳昌碩大聾”印,在《自題七十七歲畫像》中又題寫:“聾如龍蟄,蹩如夔立。”聾了就像龍一樣蟄伏,瘸了就像夔一樣單腳站立。他自詡大聾,不再聽任何人的閑言碎語,不受外界塵世干擾攪擾,一心只吟詩、作畫、臨帖、治印。他耳雖聾,卻聽得到驚雷之聲,在無聲的境地尋覓一方凈土。
聶耳原名聶守信,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笛子、三弦、月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根本不在話下。十八歲,他從家鄉七彩云南幾經輾轉來到上海這個冒險家的樂園,在云豐申莊從事過雜役性的工作,參加了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性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左翼戲劇家聯盟。他,窮困過,潦倒過,失業過,敝衣枵腹,繩床瓦灶。這些根本不能阻斷他的凌云壯志,更不能割斷他的家國情懷。
1931年,他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在這里,他大展身手,擔綱小提琴手,音樂才華得以全面展示。琴弦如泉眼,時而緩緩如流水潺潺,時而委婉如慈母喚子,時而低回似竊竊私語,時而高亢似高山巍峨,時而急速如萬馬奔騰。琴聲穿過高樓弄堂,穿過街市廣場。由遠及近,由小到大,平緩,悠揚。徐徐清風,儒雅輕柔,活潑,歡快。一縷余暉,晚風輕拂,淡淡花香,深谷幽山,一串串靈動跳躍的音符輕滑心田,生命的顛沛在靜靜地流淌。
他小提琴拉得好,為人隨和,舞劇社上上下下都很喜歡他。《廣韻》:“聶,姓也,楚大夫食采于聶,因氏。”“聶”的繁體字是“聶”,三個耳字。大家便給他取了個“耳朵先生”的綽號。“耳朵先生,早!”“耳朵先生,好!”“耳朵先生”就成了他的代稱。他不但不惱火,反覺得這個綽號與眾不同。這樣,他在自己的第一首習作歌曲上,署名為“聶耳”,用上了四個“耳朵”。這就是“耳朵先生”和“聶耳”的由來。
誰曾想到,這位“耳朵先生”是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用電影音樂喚醒民眾、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誰曾想到,這位“耳朵先生”英年早逝,年僅23歲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