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糧食需求的日益緊迫,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玉米作為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不僅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還在畜牧業、工業生產等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土地資源緊張及病蟲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為了實現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勢在必行。
1土壤管理與改良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基礎,優質土壤能夠為玉米提供必要的養分和水分。土壤管理與改良是實現玉米高產的重要環節。
1.1土壤測試與施肥方案制定
在大田玉米高產栽培過程中,進行土壤測試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土壤測試可以準確地了解土壤養分含量、pH值、質地等情況,從而為合理的施肥方案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土壤測試通常涵蓋多個方面,包括營養元素含量、有機質含量及土壤的酸堿性等。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確定土壤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同時,對不同養分的測定,可以幫助確定哪些養分處于缺乏狀態,從而為針對性施肥提供指導?;谕寥罍y試結果,農業專家和從業者可以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施肥方案應考慮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和養分需求,以及土壤中已有的養分含量。此外,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和灌溉水質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確保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獲得足夠的養分,從而提高產量和品質。不僅需要注意氮、磷、鉀等元素的施用,還要關注微量元素的供應,確保玉米在各個生長階段都能夠得到全面的營養支持[1]。
1.2翻耕與有機物添加
為實現大田玉米高產栽培,土壤管理與改良至關重要。翻耕與有機物添加是關鍵步驟,有助于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提升玉米生長質量與產量。在翻耕時,需選擇適當的時機,通常是在農作物收獲后或秋季結束時進行。通過深耕翻動土壤,不僅可以打斷土壤層次,促進通氣和水分滲透,還有助于減少土壤板結,改善根系伸展的空間。與此同時,翻耕也能將秸稈和植物殘渣混合至土壤,為有機物的分解提供更好的條件。添加有機物時,農家肥、腐熟堆肥等都是優質的選擇。此外,適量的綠肥也可為土壤提供豐富的有機物。有機物不僅能改善土壤質地,還能供給植物所需的養分,激活土壤微生物活動,進而促進養分的釋放和循環利用。有機物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減少水分蒸發和流失。
1.3灌溉與水管理
合理的灌溉制度在大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直接影響著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生長狀況。定期測量土壤水分是確保合理灌溉的基礎。通過使用土壤水分傳感器或其他測量工具,農民可以準確監測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確定作物根系所需的水分量及灌溉時機。根據土壤水分測量結果,可以避免過度灌溉或不足灌溉,從而節約水資源并提高灌溉效率。同時,采用適當的灌溉方法十分關鍵。滴灌、噴灌和地下滴灌等高效灌溉系統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和流失,確保水資源被有效輸送到作物根系。這些系統還可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進行精確調控,減少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2]。此外,灌溉制度應與作物生長階段相匹配。不同生長階段的作物對水分需求不同。在播種期、開花期和果實成熟期等關鍵時段,需要增加灌溉水量,以滿足作物需求。在其他生長階段,可以降低灌溉水量以節省水資源。因此,了解作物生長周期和水分需求是制定合理的灌溉計劃的重要依據。
2選種
合適的品種對于玉米高產至關重要,不同地區和氣候條件下,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力。
2.1抗逆性強的品種
在大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選種是關鍵環節之一。選種時,需考慮多方面因素,以確保玉米能夠在特定地區和氣候條件下取得最佳產量。
品種抗逆性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在不同的氣候和環境條件下,玉米可能面臨干旱、病蟲害等各種逆境。因此,選擇具有良好抗逆性的品種可以在惡劣條件下保持較穩定的產量。這些品種通常具有更強的抗旱能力、病蟲害抵抗力及耐受溫度變化的能力。通過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可以降低自然災害對產量造成的不利影響,保障高產穩產的目標。同時,考慮品種適應性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地區的土壤類型、氣候特點及生態環境都存在差異,在需要選取適應性強的品種。這些品種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長條件,充分發揮其生長潛能,從而達到更高的產量。適應性強的品種通常能夠更好地利用土壤養分,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并在有限的水資源下保持較高的生長活力。此外,還需考慮品種的整體品質和農產品市場需求。在選種時,除了追求高產,還應關注其食用品質、加工性能及市場競爭力。選擇具有良好口感、營養豐富的品種,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根據市場對玉米產品的不同需求,選擇適宜加工的品種,可使農產品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3]。
2.2優化種植密度
針對不同品種和生態條件,應進行科學的田間試驗,以確定最佳的種植密度范圍。這需要考慮到土壤類型、氣候特點、品種特性等因素。通過試驗,可以找到適合當地環境的種植密度,從而在不浪費資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發揮玉米植株的生長潛力。同時,根據田間實際情況,采用分層調整種植密度的方法。在同一塊田地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土壤質地、水分分布等差異??梢詫⑻锏貏澐譃椴煌膮^域,針對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以適應不同的生長條件。這種分層調整可以更精細地滿足玉米植株的生長需求,進而提高產量。此外,根據品種生長特性,合理控制植株間距,以避免植株之間的競爭。過密的種植會導致植株競爭土壤養分和陽光,影響生長發育,降低產量。因此,在確定種植密度時,應考慮品種的生長速度、分枝情況等因素,確保植株間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生長,減少互相競爭。
3病蟲害防控與管理
3.1輪作與間作
采用適宜的輪作和間作方式,可以減少病蟲害在田地中的積累。通過在不同的生長季節種植不同的作物,可以避免同一種作物持續種植引發的病蟲害暴發。例如,將玉米與其他不同寄主作物輪作,有助于打破病蟲害生命周期,減少害蟲和病原體在土壤中的滋生和傳播。同時,通過選擇合適的輪作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從而避免病蟲害。一些作物可能會釋放特定的化合物,對某些病原體和害蟲有抑制作用,從而降低其發生率。合理的輪作和間作還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壤養分,減少玉米連續種植所導致的養分耗竭問題。此外,輪作與間作還可以促進生態平衡。引入不同的作物可以吸引多樣性的天敵和益蟲,從而控制害蟲種群增長。這種生態調節可以降低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并有助于保護農田生態系統健康。
3.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是引入天敵和益生物來控制害蟲和病原體。在玉米田中,可以引入一些天敵昆蟲或益生物,如瓢蟲、寄生蜂和捕食性線蟲,來幫助控制玉米田中的害蟲。這些生物會捕食或寄生在害蟲體內,從而減少害蟲種群數量。通過維持自然的生態平衡,可以有效控制害蟲爆發,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同時,選擇適合的生物防治天敵和有益生物對抗特定的害蟲或病原體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在實際田間栽培中根據害蟲和病原體種類和數量,有針對性地引入適宜的生物控制措施。此外,生物防治技術還需要定期監測和評估生物控制效果。農民應定期檢查田地,觀察害蟲和病原體的情況,以確保生物防治天敵和益生物的有效性。如果需要,可以進行再次引入或調整生物防治措施,以保持控制效果[4]。
3.3生態防治
建立生態多樣性是生態防治的基礎。通過在農田周圍或內部引入多種不同植物,包括花卉、草本植物和樹木,可以吸引多樣性的昆蟲和益生物。這些天敵和益生物將幫助控制害蟲數量,從而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這種生態多樣性還有助于改善土壤質地和水分管理,提供棲息地,促進微生物多樣性,增加農田穩定性。同時,采用適宜的生態工程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態防治效果。例如,可以建立昆蟲的種植庇護所,如昆蟲酒吧和昆蟲飼養場,以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此外,可以設置人工巢穴來鼓勵益生物在農田中繁殖。這些工程措施有助于增加益生物數量,進一步控制害蟲。
3.4提高技術人員專業能力
提高技術人員專業能力是病蟲害防控與管理的重要技術方法。通過系統培訓,使技術人員熟悉最新的農業科技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其次,加強實踐經驗的積累,讓技術人員在實際田間操作中逐步掌握有效的管理技巧。同時,引入跨學科知識,如生態學、氣象學等,幫助技術人員更全面理解和解決問題。此外,促進技術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分享經驗和案例,能夠提升整體水平。繼續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適應技術發展的變化,也是提高專業能力的關鍵。通過提升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民,推廣先進的病蟲害防控技術,從而實現農田病蟲害的有效管理。
隨著大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農業生產也需要不斷創新和優化,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需要積極探索創新和應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加強生態保護,從而促進農業生產高效、高質量發展;其中,科學種植途徑可以滿足作物需求,提高產量穩定性,另外采用生態防治方法,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為農業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德會.大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新農業,2020(7):9-10.
[2]徐文龍.大田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與技術,2013,33(12):129.
[3]蘇南南.農業信息化技術在大田玉米高產栽培中的有效應用[J].種子科技,2023,41(13):72-74.
[4]齊輝.大田玉米矮化密植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11):35-37.
(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張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