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高,經濟收益越來越顯著,病蟲害發生率也在不斷增高,已成為影響獼猴桃高質高產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獼猴桃各個生長期間進行防控管理,是當前獼猴桃種植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從獼猴桃萌芽生長階段、開花階段、果實生長階段、冬季休眠階段及采收后時期進行逐步分析,明確了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期為獼猴桃病蟲害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1獼猴桃生育期主要病蟲害及防治
1.1萌芽期
1.1.1病害
獼猴桃果實萌芽時期發生率最高的一種病害是潰瘍病,潰瘍病影響極為嚴重,且現今為止,尚無完全根治潰瘍病的方法,獼猴桃潰瘍病是低溫時期較為常見的病害類型,該類病菌對于低溫耐受性較強,能夠在2~15℃環境下快速生長及傳播,當氣溫升高至15℃以上時,其生長速度會有明顯減緩,當氣溫升高至25℃時,病菌生長及傳播能力基本消失,獼猴桃潰瘍病菌傳染性較強,腐蝕能力較強,能夠通過植株的各個部位侵入,主要集中在傷口部位,在嫁接、風雨刺激下,其活動距離會明顯擴大,若獼猴桃果樹出現流膿水情況,則表明病菌已經進入到繁殖發展關鍵期,此時病菌繁殖速度極快,獼猴桃樹也會出現樹枝樹葉萎蔫、枯黃情況,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大量病斑在枝干上蔓延,最終會導致獼猴桃出現果園毀滅性的情況[1]。
1.1.2防治方法
防治獼猴桃萌芽階段潰瘍病時,需要加強對農業防治及化學防治的重視,首先需要從獼猴桃栽培方面進行優化管理,合理控制好各類肥料施加,以提升獼猴桃樹木長勢,增強其抗病性能,定期對獼猴桃潰瘍病發生情況進行檢查分析,一旦發現園內有潰瘍病發病,需立即在該病斑下方20 cm位置將該患病枝條剪除,并在剪除部位進行藥劑涂抹,以避免蟲病害大面積傳播,獼猴桃果樹萌芽后需要使用氫氧化銅600~800倍液對全園進行噴施,起到殺除潰瘍病菌的效果,連續用藥2~3次,便能夠有效清除潰瘍病病菌。
1.2花期
1.2.1病害及防治方法
獼猴桃開花階段病害類型主要以灰霉病和花腐病為主,獼猴桃灰霉病與真菌傳播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獼猴桃園內氣溫水平在18~25℃,濕度水平在80%左右時,是最適于真菌侵染侵害的,且高濕環境下,獼猴桃灰霉病的分生孢子能夠大面積傳播,若開花時期恰遇降雨或園內濕度較大,則灰霉病發生程度有明顯加重,灰霉病會對獼猴桃花器造成嚴重侵害,導致花瓣掉落,若花瓣掉落且自身帶菌,便會導致其所接觸過的葉片或花朵染病,若掉落在果實上,將會導致果實染病腐爛。獼猴桃花腐病與細菌侵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獼猴桃花蕾時期便可能會有病害發生,獼猴桃生長至盛花時期,將會發展至最嚴重的階段。獼猴桃花粉病同樣屬于低溫類病害,若獼猴桃開花時期溫度下降,則發病程度較為嚴重,病害主要集中在花蕾部位,進而會導致獼猴桃出現花器腐爛,產量下降[2]。獼猴桃花期病蟲害防治管理可加強對人工授粉工作的重視,切不可使用患有花腐病的花粉,需保證花粉健康。其次,需要強化園內管理及濕度調節,加強排水,降低園內積水量及濕度,提升樹勢生長品質,在花蕾時期可以使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0.88萬~1.00萬倍液對果樹噴霧。防治時,首先需強化獼猴桃園區通風透光處理,及時清除園內雜草,可使用腐霉利或咪鮮胺交替噴施的方式來達到防治效果。
1.2.2蟲害及防治方法
獼猴桃花期蟲害類型主要為葉蟬或金龜子,金龜子幼蟲主要以啃食草根為主,而成蟲則會對獼猴桃葉子、花朵、花芽等部位啃食,嚴重情況下會導致獼猴桃樹木只剩葉柄或葉脈,清晨及傍晚時期是獼猴桃園內金龜子較為活躍的時期,且其平均壽命能夠達到28 d左右,具有一定的假死性特征。葉蟬對于獼猴桃樹木的危害較為廣泛,其主要吸食獼猴桃樹梢、枝葉,獼猴桃葉片受害初期的病斑顏色主要為白色,受害加重病斑面積會擴大,極易出現干枯、發黃、脫落的情況,中午是葉蟬活動的高發期,且其趨光性較強。
獼猴桃開花時期的害蟲防治以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在葉蟬防治時可以通過對其趨光性來起到害蟲殺除的效果,通過振頻式殺蟲燈來起到誘殺目的,而金龜子假死性較強,可在清晨時期抖動樹體抖落樹上的金龜子,通過人工掃除或林下養雞的方式除蟲,若害蟲量較大則可使用40%氧化樂果乳油進行噴施防治,為了提升防治效果,還可以使用25%殺敵死3 000倍液與之交替應用[3]。
1.3果實生長期
1.3.1病害及防治方法
獼猴桃果實生長時期的病害主要為灰霉病、褐斑病或根腐病,此階段灰霉病主要侵害獼猴桃果實部位,一旦染病,會導致獼猴桃果蒂出現病斑,病斑狀態為水浸狀,病斑表面會出現灰白色的霉狀物質,且隨著病斑的不斷加重,果實會出現腐爛情況,獼猴桃果實生長時期的褐斑病發病與真菌傳播有非常密切的關系,6月是該病發病的高峰時期,7~8月將發生至最嚴重階段,雨水、氣流及農事活動均會導致褐斑病大面積發生,且高溫環境下其發病速度會明顯加快,極易導致獼猴桃葉片出現卷曲、干枯、死亡情況。根腐病的發生同樣由于真菌傳播所致,7~8月是發病集中時期,病菌會在獼猴桃樹木根尖部位及傷口處侵入獼猴桃植株內部,且地下害蟲活動會加速其傳播及發展,屬于高溫高濕環境下較為常見的病害類型,該病害發生后,獼猴桃樹木根部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營養吸收能力也會下降。
獼猴桃果實在生長階段的病害防治工作可以從化學防治及農業防治入手,針對褐斑病防治,在農業管理時,需要加強獼猴桃園區水肥管理,優化水肥環境,提升樹木長勢及抗病性能,排出園內積水,提升果園通風透光效果。針對褐斑病,可以使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進行噴施,可每間隔1周再次用藥1次,方可取得顯著的用藥效果。防治獼猴桃果實生長階段根腐病,需要加強對獼猴桃幼苗的檢查,不可移栽帶菌苗木,且需加強園內中耕管理,中耕時需避免對獼猴桃根部造成損傷,優化肥水處理及田間積水排除。針對根腐病藥劑防治,主要應用40%好勞力乳油為主,可將其兌水后,澆施在根部周圍來起到防治效果。針對獼猴桃果實生長時期的灰霉病防治,首先需要及時將患病的果實及樹枝剪除帶離田外并集中進行無公害化處理,防治藥物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為主,同樣需在1周后再次用藥,以提升用藥質量。
1.3.2蟲害及防治方法
獼猴桃果實生長階段的害蟲主要為椿象及桑白蚧,蝽象弱蟲及成蟲在存活時均會吸食獼猴桃葉片果實嫩枝汁液,受其迫害部位會出現黃綠色斑點,幼果受椿象啃食后,極易落果,由于椿象成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危害范圍比較廣泛,但其晨起時的活動率較低,下午較為常見且趨光性較強。桑白蚧則屬于雜食性害蟲,桑白蚧幼蟲及雌成蟲對獼猴桃枝干汁液進行吸食,經桑白蚧危害之后的獼猴桃樹體顏色會變為灰白色,且樹木生長趨勢較為衰弱,甚至會導致樹干死亡。
獼猴桃果實生長時期的病害防治也需要通過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及農業防治進行綜合配合,可以通過果實套袋的方式保護果實,另可利用其假死特性,在晨起搖晃樹木,達到捕殺成蟲的效果,可以選擇10%氯氰菊酯乳油進行噴施,需要加強對于幼年樹木的檢查,避免近距離傳播,強化日常管理,針對受害枝條應及時修剪并清除園外,可以選擇40%樂果乳油800倍液進行噴施處理。
2獼猴桃采后主要病害及防治
2.1病害
獼猴桃采摘后的病蟲害管理也尤為關鍵,常見病害主要為灰霉病及軟腐病,較少會出現蟲害威脅情況,獼猴桃采摘之后的病蟲害防治與運輸、儲藏及銷售管理均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不僅會對獼猴桃品質產生影響,還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軟腐病又被稱為熟腐病,是獼猴桃在采摘后儲存時期較為常見的病害類型,受病害影響后,獼猴桃果皮會出現褐色病斑,且病斑邊緣部位并不規整,較常出現水漬樣表現,病斑內部的果肉顏色會變為乳白色,逐步會導致果實整體腐爛。春季回暖時期軟腐病分生孢子會在獼猴桃花蕾中出現,進而延續至幼果生長階段,在采收或運輸過程中,若果實受到機械損傷便會進入果實內部,出現軟腐病發病。灰霉病在獼猴桃采收之后發生,主要是由于該類病菌的生存能力比較強,在獼猴桃內的潛伏時間較久,長時間侵染會導致灰霉病發病。
2.2防治方法
獼猴桃采收之后的病害防治需要與田間管理工作進行配合,需加強清除園區病枝殘枝,并優化水肥管理措施,提升樹木病蟲害防治性能,降低獼猴桃采收之后對于各類病菌的攜帶率。在獼猴桃謝花之后14 d左右開始一直到獼猴桃果實膨大期為止,可以交替噴施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及8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另外,需要加強對于獼猴桃采摘之后管理工作的重視,應強化應用各項保鮮技術,延長獼猴桃儲存時間,提升儲存質量,選擇在晴天進行分揀,分揀時需要保證動作輕柔,及時將破損擦傷的果實剔除,避免傷口存在加大各類病菌的傳播及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帥,石宇,廖遜,等.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對褐飛虱的協同作用[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22,44(1):55-61.
[2]楊永艷,宋林,王慶榮,等.貴州省退耕還林工程績優模式——水城區紅心獼猴桃模式[J].貴州林業科技,2022,50(1):40-44.
[3]潘潔明,陳雪玉,貝永建,等.八角炭疽病拮抗放線菌RX2-2的分離鑒定及其生物活性評價[J].微生物學通報,2022,49(3):991-1003.
[沂源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竇全金,王慧,李靜,劉進(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