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中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許多飼養者都開始飼養牲畜。然而,牲畜疾病卻日益頻繁,特別是腹瀉。這種疾病具有很高的傳播能力,而且致死率很高。初期,受影響的牛只癥狀往往比較輕微,但是隨著疾病發展,會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而腹瀉也是其常見的診斷方式。此外,若母牛也受到了疾病侵襲,會導致胎兒異常。疾病起源非常復雜,若沒有及時有效治療和預防,其蔓延會對畜牧業造成嚴峻的挑戰。由此可見,牛病毒性腹瀉病嚴重損害了畜牧生產,阻礙了畜牧業健康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預防和減少疾病危害,保證畜牧業健康發展。
1牛病毒性腹瀉病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瀉病的暴發阻礙著牛的繁衍。這種疾病傳播速度很快,使得它的蔓延范圍不斷增加,不僅僅是牛,還包括許多其他動物。若妊娠的母豬的胚胎發育階段受到腹瀉病侵害,其胚胎很容易變得異常,甚至夭折。若奶牛染上疾病,產奶量將顯著減少,導致乳制品質量急劇下滑,并且有可能引起人畜交叉感染,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此外,感染病毒性腹瀉的牛,由于免疫系統的衰退,其免疫系統將不再有效,導致它們更容易患上疾病,進而提高死亡風險[1]。
通常,初次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的牛,其外表和癥狀可能不太明顯,但是若接受專業檢測,病毒抗原會發生變化。若牛感染了這種疾病,它將會一直攜帶這種病毒,并且有可能廣泛傳播。根據最新研究,當牛感染病毒時,它們的外表看起來并不明顯。然而,通過仔細觀察,養殖戶會發現這些牛的生長發育變慢,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喪失飼養價值。當牛感染腹瀉病毒時,其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導致其他疾病。此外,研究人員也非常重視腹瀉病毒引起的黏膜病變,這是目前臨床上最嚴重的牲畜疾病,盡管發病率并不高,但一旦發生,死亡率會大幅提高。
2牛病毒性腹瀉病常見危害
牛病毒性腹瀉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所引發的一種臨床表現復雜的高接觸性傳染病。在初期患病階段,有些感染牛并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非常明顯的病癥,以咳嗽、發熱等病癥表現為主,有些感染牛會出現腹瀉病癥。在畜牧養殖業中,牛、羊都有可能會患上牛病毒性腹瀉病,部分感染牛的病癥表現并不明顯,具備一定的隱蔽性特征,若沒有及時發現感染牛,此類疾病的傳播速度非常快,疾病傳染范圍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嚴重影響牲畜的身體健康[2]。
2.1繁殖障礙
按照性別劃分,公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后,公牛體內的精液質量會逐漸降低。部分公牛精液中會攜帶此類病毒,在與母牛進行配種時,會將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傳染給母牛,增加母牛患病風險,造成持續性感染,加重牛病毒性腹瀉病傳染風險。母牛感染此類病毒后,會根據生長周期不同出現不同病癥。當感染母牛處于發情期時,母牛體內的卵巢功能會受到影響,卵泡發育速度逐漸減慢,次級卵泡數量逐漸減少。當感染母牛處于妊娠初期、受精期時,會引發不同的卵巢炎癥,受精卵成活率、受孕率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2.2持續性感染
受孕母牛患病后,部分感染母牛會出現流產、死胎等情況,部分感染母牛體內的胎兒出生后,其體內會自帶持續性感染病毒,且從胎兒表面無法直接觀察出患病癥狀,要對其進行病毒檢驗,會發現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持續性感染牛攜帶病毒率極高,其后代也會持續感染此類病毒,由此可以發現,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持續性感染對母牛后代產生非常嚴重的破壞性影響。持續性感染牛在生長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繁殖障礙,導致其生產性能持續降低,會減少養殖數量。牛病毒性腹瀉病的危害性是不斷持續的動態過程,采取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遏制疾病傳播風險,對持續性感染牛進行無公害化淘汰處理,是保障養殖牛后代身體健康的關鍵所在[3]。
3牛病毒性腹瀉病防控建議
3.1完善疾病防控管理體系
病毒性腹瀉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它的傳播非常迅速。為了有效抵御這種病毒,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預防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感染風險。首先,要完善疾病防控管理體系,政府部門、基層畜牧獸醫站等要加強對動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成立疾病防控工作管理小組,按照各地養殖場分布情況,安排對應的疾病防控管理負責人員,確保在實際防控工作中能夠充分調動各方人力資源。其次,結合各地區養殖場實際發展情況,總結養殖牛的患病特點,分析牛病毒性腹瀉病的傳播鏈條,制定相適應的疾病防控管理方案,明確規定疾病防控具體工作要求,逐步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尤其是針對突發性牛病毒性腹瀉病,要編制應急防控預案,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應急措施來進行防控管制,明確應急治療方法,控制疫情傳播,再結合前期防控管制成果來調整后續工作內容。最后,完善疾病防控管理體系,要同步制定疾病防控管理責任機制,明確參與疾病防控工作的人員責任,將崗位職責落實到個體,能夠對防疫人員的工作行為起到約束規范作用。
3.2加強疾病檢疫
建立健全疾病檢疫管理體系,不斷加強對疾病檢疫工作的重視程度。主要包括4點:第一,加強對疫區的檢疫管制,針對從疫區調入的養殖牛品種進行查封處理,明確禁止從疫區調入牛只。相關單位要嚴格把控牛只的調入渠道,增設檢疫關卡,對牛只調入原地區、運輸區域進行全方位檢疫,并要求出示檢疫合格證明材料。同時面向牲畜交易市場,要加大疾病檢疫力度。牲畜交易市場環境比較復雜,疾病傳播風險高,完善疾病檢疫流程是提高檢疫工作效率的關鍵所在。第二,加強進出口檢疫,針對從進口渠道調入的牛只,要加強進口檢疫強度,疫情嚴重時要禁止引入進口牛只。同時對進口的凍精、肉制品、奶制品等進行全方位檢疫。為了確保畜牧環境的安全,嚴格執行畜牧獸醫的職責,定期派遣專家到畜牧獸醫所的養殖場開展嚴格的畜牧獸醫檢測,一旦發現有可能患有傳染性的畜牧獸醫,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隔離措施,密切跟蹤畜牧獸醫健康狀況,及時向當地的動物衛生和獸醫機構匯報[4]。
3.3開展免疫接種
疫苗研究人員要選擇示范養殖基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主要對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分子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分析此類病毒的流行特征,明確區分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分子的基因型、生物型,為構建完整的病毒遺傳譜系提供研究數據作為參考,對病毒的致病特點和危害進行客觀分析,并在研究毒株中選擇疫苗接種對象,展開疫苗研究工作,對于降低此類病毒持續性感染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病的疫苗接種工作處于發展階段,此類疾病尚未被納入國家疫病防控體系,加大疫苗研究力度是推進疫苗接種進程的有效措施。研究資料表明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對預防此項疫病有效,目前可以運用進口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對牛只進行疫苗接種,注意要選擇處于斷奶期的幼牛[5]。
3.4強化飼養管理
強化飼養管理主要分為3個方面內容:第一,是對養殖場進行全方位消毒,制定消毒工作計劃,購置充足數量的消毒設施,明確消毒頻次,按照科學消毒方法來進行日常消毒。第二,是將疑似感染牛與健康牛只進行分區管理,若確定感染病例,要立即采取無害化處理。第三,提高牛只的配種能力,要在配種前對公牛和母牛進行疾病檢疫工作,確保其體內并未攜帶牛病毒性腹瀉病毒[6]。
3.5加強相關疫苗研制力度
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牛病毒性腹瀉,需要更多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此外,還需要針對不同的疾病種類,開發出適當的疫苗,以阻止疫病蔓延。實施飼料管理和飼喂技術,從而降低病毒性腹瀉病毒的風險。同時,定期監測牛的健康狀況,并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傳播。
綜上所述,牛病毒性腹瀉病傳播速度快,病例數量多,給畜牧業帶來巨大損失,危及畜牧民生命安全。本文詳細闡述了牛病毒性腹瀉的病理機理、診斷、治療、預后等,并提出了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為畜牧業長期健康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宗永輝.奶牛場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防控程序[J].今日畜牧獸醫:奶牛,2019(4):71.
[2]段進剛,雷程紅,葛婷.牛病毒性腹瀉病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1):93-96.
[3]陳輔云.海西地區牛病毒性腹瀉病——黏膜病血清學調查[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8,34(5):129.
[4]熊蘭.牛病毒性腹瀉的癥狀與防控策略[J].獸醫導刊,2022(1):2.
[5]韓立紅.肉牛病毒性腹瀉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診斷及防控方法[J].現代畜牧科技,2021(4):128-129.
[6]張維峰,劉斯貞,隋金倫.牛病毒性腹瀉病的診斷與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4):1.
(廣西北流市西埌鎮農業服務中心戴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