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任佳寧(1986- ),男,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消防科技和消防裝備。
摘要:
隨著近年來任務形勢的變化,在實際搶險救援過程中,對消防救援隊伍戰勤保障體系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通過了解全國戰勤保障建設情況和總體要求,并結合達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戰勤保障力量建設現狀,分析現階段達州市級戰勤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達州市災害事故特點和城市產業分布情況,從政府統一領導、優化市級消防救援戰勤保障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和聯勤力量三個方面提出支隊級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從科學搭建體系、智慧賦能保障管理能力、統籌部署戰保前置等切入點,努力實現市級消防救援隊伍戰勤保障體系的優化目標。
關鍵詞:消防救援;戰勤保障體系;現狀分析;問題;建議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各種災害事故頻發,消防救援隊伍在國家和社會的滅火救援、執勤保衛等方面承擔著越來越繁重的任務。重大災害事故救援常常具有時間長、規模大、跨區域的特點。各種災害事故救援任務不斷考驗著消防救援隊伍的戰斗力,良好的戰勤保障是消防救援隊伍執行應急救援任務的保證。隨著經濟的發展,從國家到基層大隊和消防站,消防戰勤保障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現代化消防戰勤保障體系的建設,關乎著消防救援隊伍在處置大型災害事故過程中的戰斗力。
一、消防救援隊伍戰勤保障體系現狀分析
(一)消防救援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發展現狀
我國消防救援的戰勤保障物資儲備點建設是從2007年開始的,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基本建成了10個部級消防救援局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庫,111個省級戰勤保障基地,272個市級戰勤保障大隊(包括重型機械工程救援大隊),302個戰勤保障站。[1]
(二)達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戰勤保障體系現狀
1.基礎建設情況
戰勤保障站依托訓練基地修建,由執勤營房、執勤裝備庫房、物資儲備庫、訓練場等組成,營房建筑面積4059.62平方米,物資儲備庫建筑面積1854平方米。
2.隊伍建設情況
戰勤保障站現有28人,其中干部2人、國家隊消防員6人、專職消防員20人,下設3個戰斗保障班。
3.車輛裝備情況
戰勤保障站現有戰勤保障類消防車15輛,其中運兵車3輛、供液車1輛、泵浦式消防車1輛、水帶鋪設消防車1輛、器材消防車2輛、自裝卸式消防車1輛、飲食保障車1輛、照明消防車1輛、宿營車1輛、供氣車3輛;儲備各類裝備物資共4140件,其中個人防護裝備3116件(套),搶險救援器材514件(套),滅火器材510件(套)。
目前,全市現有車輛130輛,滅火類消防車77輛、舉高類消防車12輛、專勤類消防車24輛、保障類消防車17輛。全市消防救援隊伍現有裝備28916件(套)。其中,個人防護裝備17896件(套)、搶險救援器材3392件(套)、滅火器材7628件(套)。
二、戰勤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對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
各區縣對配備的戰勤保障物資處于低效利用狀態。支隊戰勤保障站沒有獨立編制,大隊和站未設置獨立的戰勤保障人員編制。雖然《城市隊站建設規范》內有戰勤保障站建設標準,但在整體規劃上對執勤消防站考慮得多,對戰勤保障站考慮得少。
(二)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基礎薄弱
全省“保障先行”理念起步較晚,戰勤保障裝備配備數量不足、對裝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及管理不到位,非戰損率較高,專勤車輛配備不齊全,戰保專業人才匱乏,缺少有效的培養機制。雖然能夠保障基本任務,但是距離一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三)戰勤保障體系建設距離實戰化要求差距甚遠
目前全省的戰保物資模塊化儲配建設都處在摸索階段,沒有形成精準等級調派制度,日常訓練沒有針對性強、專業度高、貼緊實戰的戰勤保障訓法、操法、戰法,造成支隊未形成相應的體系。
(四)戰勤保障力量空間設置缺少合理性和精準性
支隊目前僅有一個戰勤保障站,儲存裝備和專勤車輛有限,地處通川區復興鎮,距離北面萬源市、南面大竹縣和西南面渠縣等地較遠,加之缺少相關“衛星站”配備,保障力量范圍無法有效輻射全市。各區縣大隊沒有結合當地災害事故特點儲備救援裝備,日常也沒有進行針對性購買。[2]
(五)戰勤保障社會聯勤力量未有效整合
目前,消防救援隊伍的戰勤保障儲備體系還未納入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的應急減災救災體系,大多時候處于“單打獨斗”狀態,加之沒有充分利用好政府主導下的社會聯動保障資源,社會聯勤力量更多停留到字面上,沒有開展聯合拉動演練,導致時常出現保障資源供應不及時或重復建設的情況。
三、構建緊貼實戰的戰勤保障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的戰勤保障體系
1.整合資源、高效利用
提請地方政府,規劃和統籌全市應急救援戰勤保障力量,形成以政府相關部門、消防救援支隊為主,社會力量為輔,覆蓋全域的新體系。科學共建應急物資儲存點,整合物資投放力量,統籌編制遂行戰勤保障隊伍。
2.統一調度、形成合力
依托政府應急事件指揮部,構建“政府統一領導、消防救援隊伍和其他應急隊伍為主體、其他力量協同配合”的應急保障指揮體系。與屬地駐軍、民兵、公安、醫療急救、交通運輸、工程建設部門以及市政設施、水、電、氣、氣象、環境等公共事業單位聯動,定期開展應急救援戰勤保障拉動演練。[3]
(二)優化和提升全市戰勤保障力量體系
1.建立“兩級響應”新機制
要以“觀念更新”推進戰略新突破,制定以“快速反應、精準調派、保障有力”為目標的戰勤保障新策略。根據化工事故、高層火災、地震救援、抗洪搶險等災害事故等級分類,建立貼緊實戰“兩級響應”機制,結合指揮中心智慧接處警系統所調參戰等級的不同,戰保力量分一級和二級兩個等級調派,根據災害事故大小和參戰力量的多寡精準調派遂行戰保力量,保證實現戰勤保障車輛、裝備、人員和社會聯勤力量的“一鍵調派”。[4]
大型綜合商業體滅火救援一級響應中心站戰勤保障站出動5車12人(水帶敷設消防車、泵浦消防車、器材消防車、供液消防車、發電照明消防車)。衛星站金龍大道特勤站出動11車34人(搶險救援車、壓縮空氣泡沫車、泡沫消防車、泡沫消防車、重型泡沫消防車、高層供水車、登高平臺消防車、舉高噴射消防車、排煙消防車、器材運輸車、供氣消防車);七河路特勤站出動6車23人(化學事故搶險救援消防車、壓縮空氣泡沫消防車、沃爾沃舉高噴射消防車、斯堪尼亞泡沫消防車、12噸豪沃泡沫消防車、登高平臺消防車);民樂街消防救援站出動5車34人(壓縮空氣泡沫車、泡沫消防車、搶險救援車、水罐消防車、供氣消防車);賨都大道站出動6車29人(2輛泡沫水罐消防車、搶險救援消防車、水罐消防車、登高平臺消防車、排煙車);塔沱東路消防救援站出動6車24人(壓縮空氣泡沫消防車、水罐消防車、搶險救援消防車、登高平臺消防車、2輛水罐消防車);竹海路消防救援站出動3車15人(泡沫消防車、水罐消防車、搶險救援消防車);橄欖大道消防救援站出動7車28人(水罐泡沫消防車、水罐消防車、搶險救援消防車、登高平臺消防車、水罐泡沫消防車、水罐消防車、器材運輸車);萬源市將軍大道政府專職消防救援出動6車24人(搶險救援車、水罐消防車、泡沫消防車、云梯消防車、壓縮空氣泡沫車、生活物資保障車);萬源市太平鎮政府專職消防救援站2車11人(水罐消防車、搶險救援車)。
大型綜合商業體滅火救援二級響應中心站戰勤保障站出動5車12人(水帶敷設消防車、泵浦消防車、器材消防車;供液消防車、發電照明消防車)。衛星站七河路特勤站出動6車23人(化學事故搶險救援消防車、壓縮空氣泡沫消防車、沃爾沃舉高噴射消防車、斯堪尼亞泡沫消防車、12噸豪沃泡沫消防車、登高平臺消防車);民樂街消防救援站出動5車34人(壓縮空氣泡沫車、泡沫消防車、搶險救援車、水罐消防車、供氣消防車)。
2.構建“4+6+1+N”新布局
實現戰勤保障力量“滿天星”分布、“一盤棋”指揮,根據全市各地災害事故類型不同、應急救援側重方向不同,以“統、分、合”為理念,形成戰勤保障物資“統一調度、分類儲存、合成模塊”新思路,實現戰保力量“前置化”目標(見表1)。[5]
3.打造“智慧”庫管系統
要以“裝備革新”推進硬件力量新升級,運用智慧消防庫管系統,開展模塊化儲存,根據滅火搶險救援任務需要,按照高層火災、地震救援、山岳救援、抗洪搶險、化工事故等災害類型,將戰勤保障裝備、物資進行整合儲備,實現科技賦能的智慧戰勤保障。同時,指導全市“智慧”庫管系統建設,實現車輛裝備全生命周期和全使用軌跡管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一張圖、一張表、一鍵式”管理。[6]
4.創新“快速保障”操法
要以“技術創新”推進戰法新提高,依托“智慧”庫管系統,根據救援任務類型不同,研究快速保障出庫操法,明確戰保遂行人員裝備出庫、模塊化裝車、分批轉運等職能任務,實現第一時間遂行出動戰術目的。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努力向上爭取設置戰勤保障站獨立編制,各大隊、站落實戰勤保障班人員編制,利用屬地資源和專家庫,邀請隊伍內、外專家,定期開展集中統一的日常化輪訓和專業化培訓,提高戰保崗位人員的從業能力。[7]
(三)高效整合社會保障資源和聯勤力量
按照“平戰結合”思路,堅持“專業保障支隊解決、日常保障社會聯動”的原則,暢通“支隊+社會聯勤”的內外溝通渠道。[8]加強與大型物流、食品加工、交通運輸、志愿救援隊伍等企業團體的交流合作,定期開展聯勤拉動演練。聯系轄區鐵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部門保障救援人員和裝備的立體投放,形成成熟的隊地戰勤保障作戰體系。[9]支隊統一指導各核心站、衛星站聯勤力量建設,同時挑選專業度高契合形勢任務的社會企業納入社會聯勤體系,按照1主1備的標準形成社會聯勤保障庫。通過實地走訪查看、值班值守抽查以及無預案拉動演練來檢驗社會聯勤單位落實重要節點、重要時段物資儲備、投送保障能力,確保社會聯動應急保障快速高效。
結語
戰勤保障是滅火救援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基礎和支撐。加強現代化戰勤保障體系建設,對于提升隊伍滅火救援實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轉制以來,隊伍各級戰勤保障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構建支隊級戰勤保障體系入手,通過構建政府統一領導的戰勤保障體系,堅持“平戰結合”的思路,研究了隊伍建設、戰保力量優化布局、智慧賦能裝備管理和等級調派等方面的舉措,為構建與“全災種、大應急”職能任務相適應的現代化戰勤保障體系提供了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黃琦.消防救援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思考[J].今日消防,2020,5(10):26-28.
[2]程錦.消防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思考[J].今日消防,2021,6(08):62-64.
[3]陳永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下的應急救援戰勤保障體系[J].今日消防,2021,6(02):86-87.
[4]樊金偉.消防救援隊伍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今日消防,2022,7(08):130-132.
[5]陳德祥.關于優化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以浦東消防救援支隊為例[J].今日消,2021,6(04):67-69.
[6]陳義文.加強新時期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消防,2022(12):47-49.
[7]孫炯輝.提高支隊級消防戰勤保障能力的探討[J].今日消防,2022,7(08):127-129.
[8]邱躍天.關于消防救援隊伍戰勤保障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今日消防,2021,6(10):71-73.
[9]韓曉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戰勤保障體系建設思考[J].中國消防,2021(0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