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國內近11年內中國設計的熱點,探究中國設計的發展與研究現狀,總結未來中國設計的研究趨勢并提出發展建議。通過收集2012~2022年與中國設計相關的核心期刊文章作為數據源,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形成知識圖譜,重點關注文獻的關鍵詞共現,以探究近11年中國設計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動態。發現中國設計當前的研究領域和內容較為狹窄。中國設計當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二維設計領域,存在設計內涵的缺失,傳統技藝保護不足以及科技前沿性不足等問題。結合中國設計研究熱點與不足,對其未來發展進行探究與展望。
關鍵詞:中國設計;文獻分析;Citespace;知識圖譜;發展展望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6-0086-05
Abstract:To analyze the hotspots of Chinese design in China in the past 11 years,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design,summarize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of Chinese design and propos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By collecting core journal articles related to Chinese design from 2012-2022 as a data source,we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to form a knowledge map by data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focusing on the keyword co-occurrence of the literatur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Chinese design in the past 11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area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design are relatively narrow.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Chinese design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eld of two-dimensional design,and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design connotation,in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skills and insufficient fronti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ign is explored and prospected in the light of the hot spots and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design research.
Keywords:China Design;Literature analysis;Citespace;Knowledge graph;Trend prediction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具有幾千年的造物文明,但在現代設計方面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國際地位[1]。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深入理解中國傳統造物觀以及如何汲取中國傳統造物思想中的精華融入現代設計,這是一個值得當代設計師思考的問題[2]。本文通過對中國設計的發展研究進行文獻收集與數據整理,希望能得出當今中國設計的發展現狀與不足,并對中國設計的未來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以期為中國設計的發展添磚加瓦。
什么是“中國設計”?目前關于中國設計的探討有很多,不同學者對于中國設計的概念也不盡相同,部分學者將中國設計置于大的社會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王敏[3]探討中國設計在學習借鑒、自主探索、產業融合、社會貢獻和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內容,涵蓋范圍極廣;其他學者將中國設計限定在中國本土特色、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上,例如高嶺[4]通過探討中國設計,希望找到中國方式,即尋找一種屬于中國自身的特有氣質。本文所討論的中國設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主要聚焦于中國方式在設計的體現上。
(一)數據來源
2012年是中國設計學科獨立成為一級學科的第一年[5],我國對于中國設計的重視逐漸提升。通過對知網文獻進行收集,文獻檢索時間限定為2012-2022年間,有利于聚焦中國設計發展新階段所做出的努力。以“中國設計”“中國設計思想”“傳統設計”“國風設計”“國潮設計”為主題進行檢索。為保證文章數據的研究價值與權威性,將文獻檢索范圍限定為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獻數據采集時間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共檢索到4200篇文獻。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通過手動篩選剔除與中國設計無關的文獻和非學術文獻(包括其他無關的研究、展覽信息、期刊致辭等),共計得到有效文獻 1886 篇。
(二)數據處理與可視化
本研究使用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 6.2信息可視化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利用Citespace可以探尋出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及其知識拐點,并通過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繪制來形成對學科演化潛在動力機制的分析和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6]。本文還結合,相關文獻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文獻數量分析
通過對有效文獻進行發文統計分析形成發文數量統計圖,如圖1。2012-2022年間與“中國設計”主題相關的文獻發文平均每年發文150余篇。整體雖然在個別年份有所波動,但是整體都穩定在150~250篇之間,可以發現關于中國設計的研究處于平穩發展且有一定的小幅度波動狀態,預計未來也將持續該狀態。表明關于中國設計的研究一直都受到學者們的持續關注,且具有一定規模。

(二)熱點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
將在CNKI數據庫中收集到的1886篇有效文獻導入Citespace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通過觀察關鍵詞共現圖譜可以大致了解研究熱點,如圖2。調節關鍵詞顯示閾值為9,根據整體文獻的關鍵詞頻次數據發現,頻次大于9的可以認為是熱點關鍵詞,圖中圓形色塊為關鍵詞節點的年輪(tree rings),節點的年輪越厚,代表這個時間區內引文數量越多,研究也更熱門??梢酝ㄟ^關鍵詞共現網絡發現,“傳統文化”“包裝設計”“現代設計”“應用”“平面設計”“創新設計”“服裝設計”和“中國元素”的年輪相較于其他更厚、更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上述研究在中國設計研究中占較為重要的地位。
利用Citespace對中國設計相關文獻生成的關鍵詞共現網絡進行分析,篩選出頻次大于等于9的50個關鍵詞并計算其中心性,中心性高的節點通常在知識網絡中起到了轉折、連接等重要作用,具有高度跨界性[7]。根據關鍵詞的中心性大小,可以判斷表示該關鍵詞是否為中心節點,以及該關鍵詞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中心性越大重要性和影響力越大,剔除掉中心性為0的關鍵詞并排除與文獻分析主題高度相關的關鍵詞和表意不明的詞匯,如表1。


可以看出,高頻關鍵詞主要包括中國設計研究的主要專業領域和主要研究內容。在研究專業領域上,文獻主要集中在包裝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藝術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建筑設計和家居設計上。對關鍵詞和中心性進行分析發現,包裝設計、平面設計和服裝設計是中國設計研究的重點領域,由此可見,中國設計更多偏向于二維平面設計,其他設計領域的研究較為缺失。在研究內容上,根據上述關鍵詞可以總結為傳統文化、設計應用、創新設計、傳統元素、傳統工藝、文化傳承和設計思想,其中設計應用、創新設計和傳統元素所占比重較大。
(三)文獻關鍵詞聚類分析
將得到的有效文獻導入Citespace軟件中進行論文關鍵詞的聚類分析,得出中國設計發展熱點與研究趨勢。Modularity Q值約為0.50>0.30,表示聚類結構顯著,各個聚類的研究方向較為清晰明確。Mean Silhouette值約為0.84>0.7,表示聚類結果令人信服,聚類結果如圖3。聚類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中國設計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主要專業領域聚類結果主要是:“#服裝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和“#書籍設計”;主要研究方向聚類結果為:“#茶文化”“#傳統文化”“#創新設計”“國潮”和“#設計思想”。表明中國設計的相關研究主要在上述研究領域內進行傳統文化、設計思想和設計創新的研究,可以發現,與上述文獻關鍵詞共現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并且中國設計的研究領域較為狹窄,研究方向較為傳統。

(四)文獻關鍵詞突顯分析
關鍵詞突顯分析通過按照時間進行切片分析,可以發現在某一時期內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對中國設計前25個關鍵詞進行突顯分析,得出中國設計未來的研究熱點趨勢,如圖4??偟目磥恚鶕P鍵詞突顯分析可以將中國設計研究分為3個階段。
在第1階段(2012-2015),研究領域上主要集中在藝術設計、平面設計中,關注民間美術、中國元素在設計上的傳承與融合。中國設計更偏向于民間美術的研究,以及中國元素在二維平面上的應用與融合。
在第2階段(2015-2018),中國茶文化被廣泛研究,產生茶葉包裝、茶館設計等話題。主要包括對茶文化、茶葉包裝、茶館設計的研究。同時從2017年開始傳統工藝開始突顯,從早期的關注傳統元素應用轉變為關注傳統工藝,并一直持續至今。
在第3階段(2019-2022),服裝、園林、家具、建筑、室內空間和文創設計領域突顯,并且在研究內容上關注到設計思想、創新設計、圖案設計、文化元素。中國設計從平面開始走向立體,也更加關注設計思想的研究,深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同時中國設計更加深入人們的生活,開始與商業相結合,并關注消費者的意愿,中國設計更加接地氣。
(五)研究熱點總結
結合文獻關鍵詞的共現、聚類、突顯等分析,可以將中國設計的主要熱點研究內容分為4大部分:“傳統元素”“傳統工藝”“創新設計”和“設計智慧”,如圖5。


傳統元素是中國設計貫穿始終的研究熱點,當前傳統元素主要聚焦于傳統紋樣、圖案、書畫元素等在各個設計領域的應用上,主要集中在包裝、平面、服裝、文創、視覺傳達等二維設計領域,研究領域較為狹窄,對于傳統文化與要素的研究也過于表面化,中國設計的研究深度與廣度不足。
設計智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挖掘中國儒家、道家、佛家等古代先哲思想和中國傳統造物智慧,希望找到中國設計的文化精神,創造中國方式,但相關研究較少,當前仍處在探索階段。
在傳統工藝的研究中傳承與發展是關注的重點。主要研究對于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的傳承保護,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希望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機,但是在近些年才逐漸受到重視,存在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不足的問題。
創新設計的研究通常立足于中國古代的傳統設計再度挖掘進行紋樣、圖案、產品等創新,希望能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從而推動中國設計的傳播。說是創新設計,但更多的是在傳統設計中進行了一定的現代演變或者說改良,設計過于恪守傳統,較少與現代科技發展等相結合,利用新技術手段發展中國設計。
總體而言,當前中國設計關注的熱點較為傳統,更多從傳統的現代應用方面出發進行不同的設計研究,缺乏對當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新探討。
通過上述文獻計量分析,發現了中國設計的研究現狀并總結提煉了研究熱點,但是中國設計的發展目前還存在著一些發展不全面、不深入等短板,因此,針對中國設計的研究現狀和熱點對中國設計的未來發展進行探究,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一)平面到立體,中國設計發展需設計教育助力
對中國二維與三維設計領域相關關鍵詞進行詳細分析,統計頻次≥3的關鍵詞,如表2。并對二維設計與三維設計進行總頻次統計,如圖6,兩者研究關注度差異較大。

20世紀80年代末,深圳學院派設計師為發揚中國設計特色所推出的具有較高水準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8],從此,中國的平面設計受到設計各界的關注。由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可知,高校設計教育是帶動中國設計發展的重要動力,高校設計教育與科研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設計的方向。當前也有高校在努力探索中國設計的未來,央美成立未來設計中心,強調設計的前瞻性、實驗性與藝術性。在近些年開展了許多設計展覽、講座,積極探索前沿設計發展趨勢。
完成設計教育轉向,補齊設計短板并不斷拓寬設計的寬度與深度,高校不能自己孤軍奮戰,需要在國內高校之間需要建立深入交流溝通連接,促進不同高校教師的溝通交流形成思維碰撞,形成設計界的百家爭鳴。除了百家爭鳴外,還需要通過深入交流合作找到幾個具有發展潛力的不同的未來中國設計方向進行高校集中支持,擺脫當前只有二維設計一條腿走路的狀態,在其他設計領域尋找支撐。除教師之間的交流之外,還可邀請教師在其他高校開展線上線下設計課程,為設計教育發展較弱的高校注入新動力,以新思想新方法帶動其一同發展。還需要鼓勵不同高校學生交換流動,形成設計生國內外游學機制,大量支持學生在不同高校進行學習,取他校設計教育之長補本校設計教育之短,不讓學生由于學校教育配置優缺產生明顯的設計能力與知識短板。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具備前沿視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積極與國際高校交流合作,開展深入的校際項目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并注入中國力量。
通過學校、教師、學生們的共同努力為設計轉向打下堅實基礎,由點及面,逐步向企業、社會、環境進行擴展,從而獲得設計的全面發展。
(二)由表及里,中國設計需深入到精神內核
對中國設計表象與內核相關關鍵詞進行詳細分析,統計頻次≥3的關鍵詞,如表3。中國傳統紋樣通常直接應用于裝飾品、藝術品、實用品、紀念品等[9],缺乏對于傳統元素的精神文化內涵的提取。

設計師們并沒有對中國傳統思想進行深入的分析,僅僅運用表面元素進行拿來主義式的設計,而忽視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真正的內涵。中國設計對傳統文化的應用大多停留于“樣式”層面,缺少科學研究本國文化在現代設計中演繹的方法[10]。
中國設計需要由表及里深入到中國文化的本質,挖掘中國儒家、道家、佛家等古代先哲思想和中國傳統造物智慧,找到中國設計的文化精神。正如柳冠中先生所大力提倡的“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從形象到意象,從具體到抽象,提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方式、說話方式、倫理方式、居住方式、飲食方式等深層內涵[11]。例如,在進行中國家庭的智能家居產品設計時,需要對中國家庭生活方式進行研究,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生活習俗與家庭關系模式,在飲食上,南方與北方有明顯不同的飲食習慣、烹飪方式以及餐桌禮儀等差別。而這些正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所產生的現象性差異,如果無法深入分析其精神文化內涵就無法有針對性地做出符合其生活方式滿足生活需求的設計。
將表象所隱藏起來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進行提煉,在抓住精神內核的基礎上,與造型、材料、色彩、紋理等外在表現方式相結合產出設計作品,才能由表及里用產品承載文化,為產品注入靈魂,由此才能真正體現中國設計的文化魅力,走出中國設計之路。
(三)具身感知,傳統技藝傳承發展需以人為本
對中國設計傳統技藝相關關鍵詞進行詳細分析,統計頻次≥2的關鍵詞,如表4。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人們的文化自信心增強,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設計受到了廣泛關注,出現了國潮熱、國風熱的現象。傳統藝術必須古為今用,現代設計如果只是簡單地復古溯源,與當下的審美價值和文化環境不相吻合,不可能獲得健康的發展[12]。傳統工藝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存在許多等待挖掘的文化設計寶藏,需要廣大設計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從而滿足當今人們對于中國設計的喜好與追求。

在傳統技藝的現代設計與傳承上,需要以用戶為中心,充分調動用戶的五感,實際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歷史的厚重感,重視對于傳統技藝的具身體驗,增強感官認知,從而滿足用戶的文化自信需求以及審美需求,讓傳統技藝深入人們的生活,而不只是從網絡上的、博物館里了解到的展示播報。目前,很多博物館都進行了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例如河南博物館推出的銅鏡打磨盲盒,配套古樸銅鏡與DIY工具,用戶在進行銅鏡打磨修復的過程中,進行視覺觀察、觸摸感知、按壓摩擦等生理體驗,幫助用戶深刻體驗銅鏡的修復過程,進行主動的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技藝還需要利用設計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結合傳統技藝設計家居產品、家電等生活產品。例如成立于2010年的品物流形,基于中國傳統手工藝與材料的解構研究,顛覆傳統設計語言,創作當代設計作品。2020年品物流形設計結合西蘭卡普花紋與植物將其應用在兒童家居產品上,對傳統紋樣進行解構,結合竹編、毛氈編織以及植物染色工藝創造現代兒童家具,構建兒童學習環境。不同角度觀察時、拉開桌子抽屜時,兒童在與產品、環境進行交互的不同過程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受到傳統文化熏陶。但是這樣的設計在我國目前并沒有完全落地,更多只是出現在設計展覽上,并且大部分高質量的產品設計存在售價過于高昂,設計無法深入人民群眾的問題。
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道阻且長,未來還需要更多設計師的努力,不斷覆蓋設計的多個領域,以人為本進行設計,擴大傳統技藝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影響力,實現傳統技藝的現代賦能。
(四)數字科技,中國設計需抓住時代機遇
對中國設計科技與創新相關關鍵詞進行詳細分析,統計全部關鍵詞,如表5。發現,在該方向并沒有足夠多的關鍵詞,從2018年前后,科技創新才在中國設計領域被關注到,關于中國設計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研究相對較少。如今各種高新技術層出不窮,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高速發展。新的技術模式加強了設計師的交流,加快了信息的傳播,也更新了設計工具,便利了設計活動[13]。

中國設計應該以高新技術為載體,傳統精神為內核,構建屬于中國的數字科技時代。近年來,元宇宙發展勢頭迅猛,VR/AR等技術拓寬了虛擬世界的邊界,虛擬世界不再局限于一塊屏幕。中國設計也應該抓住元宇宙開發這一新興領域,參與元宇宙法則制定與設計構建,例如關注用戶體驗、休閑娛樂、線上社交等方面的設計,在用戶體驗方面,結合中國用戶行為習慣、審美偏好等內容,構建虛擬用戶形象,產出虛擬空間環境設計,用戶可以自由搭建各式各樣的中國風房屋、制作物品,形成中國線上虛擬社區,讓用戶在元宇宙中盡情遨游。在休閑娛樂方面,在當前的非元宇宙式的電影、游戲產業中,基于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優秀電影設計《哪吒》《姜子牙》等,以及游戲設計《原神》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追捧,中國文化正在強勢輸出,因此,在虛擬元宇宙中也不能落后,在設計上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諸如山海經、聊齋、神話傳說等內容并進行現代創新產出基于VR、AR的游戲、電影設計等,在新興的元宇宙中輸出中國文化。
除了虛擬世界的探索、開拓與發展之外,還應該注重我國現實社會方面的問題,結合高新技術融入中國哲學智慧,解決諸如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福利保障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在探索社會弱勢群體保護的問題時,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可方便快速地進行大量相關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找到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需求以及現存問題并進行設計定位,提升問題解決效率,為社會的發展與完善提供助力。
數字科技的發展是中國設計的新機遇,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設計應將虛擬世界探索與現實社會問題解決相結合,傳統藝術、文化、哲學賦能設計,全面促進中國設計發展。
通過對中國設計的文獻計量分析進行知識圖譜繪制,對中國設計的整體發展進行宏觀概覽,通過文獻關鍵詞的共現、聚類、突顯分析等方法得出當前中國設計的重點發展領域與發展方向,發現當前中國設計研究的熱點與不足,提出未來中國設計的可行性發展建議。
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重視設計教育的發展,不同高校之間聯合起來,從教學、科研、學習等方面促進中國設計全面發展;在傳統技藝傳承保護上需要從用戶入手,增強用戶對傳統技藝的具身感知,逐漸深入人們生產生活,從而煥發新的生機;在中國設計精神探索上,需抓住中國的文化氣韻、生活習俗、地域偏好等本質內涵并將其賦予到設計中,內外兼修,成為有靈魂的中國設計;同時中國設計需要抓住時代機遇,借助前沿科學技術,在虛擬世界探索與實體經濟發展中共同發揚中國精神解決中國問題。本研究試圖站在更為宏觀開闊的視角上,分析20余年中國設計的發展現狀并進行設計展望,希望能為未來中國設計的發展提供綿薄之力。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No. Z2021128)
參考文獻
[1]李立新.共同體建設與中國設計的未來[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1):6-10+213.
[2]付婷. 基于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現代設計研究[C].北京中外視覺藝術院,成都蓉城美術館,中國創意同盟網.中國創意設計年鑒·2020-2021論文集.四川師大電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143-147.
[3]王敏.1949—2021年中國設計發展回顧與展望[J].工業工程設計,2022,4(02):11-22+28.
[4]高嶺.在全球化語境下尋找中國方式:中國當代藝術的最近二十年[J].美術學報,2021(05):84-90.
[5]李江.2012年中國設計學科發展趨向解讀[J].藝術評論,2013(03):45-49.
[6]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7]許雙月.具身認知在國內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J].設計,2022,35(20):76-79.
[8]曹小鷗.我看中國設計新思潮[J].美術,2018(04):17-18+20.
[9]黃華明,梁敏娜.中國傳統紋樣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美術學報,2021(02):123-128.
[10]張明.從“中國樣式”到“中國方式”——全球視野下的本土化產品設計方法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04):197-201.
[11]張明.從“中國樣式”到“中國方式”的定義及相關文化概念的演進[J].包裝工程,2016,37(16):125-128.
[12]郭線廬.中國設計要走出一條兼具時代精神與民族氣韻之路——郭線廬談設計與藝術[J].設計,2020,33(20):38-41.
[13]蔡新元,何詩婷.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設計之思[J].設計,2021,34(1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