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有一幅畫,它在國畫發展史上與同時期的《清明上河圖》齊名,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以它為創作靈感的節目《只此青綠》更是火遍全網,廣受觀眾好評,它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這不禁令人好奇:這幅畫的取景地到底在什么地方?任何藝術創作都不是無本之木,要想探究這幅畫的主要取景地點,就必須結合其創作背景和畫卷細節進行逐個分析。畫面細節主要分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者相互佐證,缺一不可。
《千里江山圖》成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所以我們應把搜索范圍縮小到當時的北宋,而在這片范圍中能契合《千里江山圖》畫卷中地貌特征的地區并不多。《千里江山圖》六段的地貌以江河湖沼和群山為主,畫卷中展現的開闊水域,近處水草叢生,遠處則是煙波浩渺中若隱若現的高聳山峰,水域形狀大致呈長條形,極似宋代時期鄱陽湖一帶星羅棋布的濕地湖沼,而第五組群山中最高的主峰在外形上也與廬山的標志性山峰———漢陽峰相似。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該畫的主景取于江南西路(今江西省)的廬山和鄱陽湖,且畫家觀察點應是在鄱陽湖畔,以遠眺廬山全境,避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使畫面看起來更加大氣。有趣的是,在畫面具體細節上,王希孟采取了藝術拼接的手法。《千里江山圖》畫卷上的大量瀑布和疊泉不完全取自廬山景觀,如著名的四疊雙瀑。這種景觀無法與廬山三疊瀑對應,只能在五百千米外的福建省仙游縣的九鯉湖畔找到,在地理跨度上做到了真正的“千里江山”。

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區域內人們異于他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如在水網密布的地區,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信仰都不可避免地要圍繞水展開。
《千里江山圖》畫卷中人物活動多與文人隱居和當地漁民的捕魚活動有關,在出行上以舟楫為主要交通工具,符合當時“南船北馬”的現象,且畫卷中多次出現漁民在船上挖河泥的場景,這是江南地區特有的挖肥方式,在北方無法看到。同時,畫卷中展現的建筑類型豐富,最常見的有寺廟、水磨坊。當地漁民和農民的村落,在形式上以木制的干欄式和吊腳式為主。由此,可以確認畫卷中場景位于今閩、浙、贛、湘、黔、川等地的農村地區。在畫面中段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建筑,其外層只是一個竹籬圍住的瓦房,在后部卻建有一個高大的穹形草廬,并在內部掛有主軸。這樣的形制肯定不是民居,必是一個朝覲祭拜之地。相傳,周朝時有一個名叫匡裕的隱士到廬山隱居,最后得道升仙。漢武帝經過廬山聽聞此事后,深受感動。《廬山記》中記載:“昔漢武帝南巡祠名山,問廬君何神也?博士對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賜號大明公。”大明公,即匡神,畫中匡神廟的布局可能就是以當年匡裕在廬山隱居時搭建的草廬為藍本的。
自東晉謝靈運以后,廬山便與文人結下不解之緣,直至今日,與廬山有關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宋徽宗喜歡在唐宋詩詞中選取句段作為考試題目,著名的典故“竹鎖橋邊賣酒家”就出自趙令畤的《江樓閑望》,所以這也可作為《千里江山圖》取景地為廬山的推測依據。
據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余輝對宋及前代詩詞與《千里江山圖》畫卷細節的查找對照,似乎只有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廬山》能在意境上與《千里江山圖》相對應。“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匡阜為廬山別名,山峰高聳,氣勢壓制九江,其意境與畫卷第四段中類似漢陽峰的最高峰對應。“崢嶸當曙空,瀑水噴成虹”兩句表現了雨后曙光初照的清晨及群山瀑水在曙光映射下妖嬈的色彩變幻。王希孟通過石青、石綠兩種礦物顏料的膠體渲染將這種色彩變幻完美地展現出來。“掛席候明發”在畫中也被表現出來,王希孟描繪了彭蠡湖(鄱陽湖古稱)上船夫升起船帆、等待起航的場景。可以說,無論是詩中展現的廬山總體意境,還是具體的自然和人文景致,都能在《千里江山圖》中一一找到。
(源自《知識窗》,菊之雅薦稿)
責編: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