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民政部、全國老齡辦、中國老齡協會等1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老年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列出豐富讀書活動、培樹讀書品牌、擴大老年讀物供給、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優化老年閱讀環境、加強老年閱讀輔助人才培養、推進老年閱讀標準化建設、鼓勵老年人學有所用等8條工作舉措,并明確老年閱讀工作由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統籌協調,中國老齡協會推動實施。
當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多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但“老有所讀”卻很少提及。在一些人看來,老年人大多視力不佳、手腳不便、行動遲緩,沒有精力和興趣去看書、讀報,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也是對老年閱讀不夠重視的具體表現。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萬人。有不少老年人退休不退讀,讀書興致很高,堅持每天閱讀。除了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堅持看書學習外,在各地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室、老年閱覽室,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老年讀者的身影。“我喜歡,將讀書當作永遠的追求,甘心情愿將余生的歲月,交給書本。”這是作家三毛散文中的句子。對于廣大的老年閱讀者來說,他們熱愛讀書,其閱讀的樣子,是“最美夕陽紅”中一抹亮麗風景。
“閱讀是退休以后的年齡紅利。”老年閱讀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養老”的重要內容。老年人不僅在閱讀中獲得健康知識、增強自身素質、提升幸福指數,還通過閱讀引領家風建設,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對于老年人來說,“老有所讀”也是一張“幸福名片”,閱讀已成為他們的共同期待。
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地新聞出版主管部門不斷加大對老年讀物的支持力度,鼓勵圖書、報紙、期刊、網站等出版單位,按照老年人需求,分層分類優化出版結構,增加老年讀物優秀選題策劃和老年主題出版,出版社、報刊、書店、網站等單位和平臺,將出版發行的圖書、報刊、網頁配備有聲、大字、電子等無障礙格式版本,滿足老年人日漸提高的需求;圖書館、社區書屋、農家書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以及社會公共閱讀空間,配備專門人員,通過優化閱讀功能設置和提高服務水平,提升老年人閱讀幸福感,讓老年讀者充分感受到社會對老年閱讀的關心與關愛。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智慧的結晶、進步的階梯。“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應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青少年讀書成才、中年人讀書長技、老年人讀書傳家。全民閱讀,讓我們走進了“學習強國”的新征程!

在全民閱讀的浪潮中,老年閱讀猶如一葉扁舟,既承載著歲月的智慧,又面臨著時代的挑戰與困境。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激發了我們探索對策、點亮老年閱讀之光的決心與行動。
一、當下的困境:
(一)老年閱讀總量供給不足與需求細分缺失。當前市場上的老年讀物總量相對較少,缺乏足夠的供給來滿足老年讀者的需求;老年閱讀需求缺乏細分,沒有針對不同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的老年讀者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服務。
(二)認知誤區與空間儲備不足。社會對老年閱讀服務的認知存在偏差,往往忽視老年群體的閱讀需求;老年閱讀空間儲備不足,缺乏適合老年讀者的閱讀場所和設施,如有些公共圖書館的老年閱覽室或閱覽區不足。
(三)數字閱讀發展滯后與“適老化改造”不徹底。老年數字閱讀發展相對滯后,老年人在使用數字閱讀工具時面臨困難;數字閱讀平臺和應用的“適老化改造”不徹底,缺乏針對老年讀者的友好設計和功能。
(四)閱讀習慣與身體條件限制。老年讀者習慣于文字閱讀,受視力、身體條件的限制,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諸多不便;老年讀者在閱讀時精力難以集中,閱讀時間相對較短,容易產生疲勞感。
二、解決措施:
(一)加強老年讀物供給與需求細分。新聞出版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老年讀物的支持力度,鼓勵出版單位優化出版結構,增加老年讀物選題策劃和主題出版;針對不同閱讀需求的老年人分類施策、分層指導,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閱讀服務。
(二)消除認知偏差與構建閱讀空間。積極開展老齡化國情教育,消除對老年閱讀服務的認知偏差,提升社會對老年閱讀的關注度;公共圖書館等文化機構應開設專門的老年讀者閱覽室或閱覽區,提供適合老年讀者的閱讀環境和設施。
(三)推進數字閱讀“適老化改造”。鼓勵各類數字閱讀平臺、相關互聯網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等做好“適老化改造”,開發專為老年人閱讀服務的平臺和應用;提供適合老年人的數字閱讀產品和服務,如大字版、有聲版等無障礙格式版本。
(四)優化閱讀服務與提升閱讀體驗。圖書館等文化機構應提供針對老年讀者的閱讀輔導和推薦服務,幫助他們準確確定閱讀目標并理解閱讀內容;舉辦各類老年閱讀推廣活動,如讀書會、講座等,激發老年人的閱讀興趣和熱情。
(五)加強家庭與社會支持。家庭應關注老年人的閱讀需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閱讀輔助工具和便利條件;社會各界應支持老年閱讀事業的發展,為老年讀者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和機會。
(六)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與文化活動。鼓勵老年人運用閱讀所得豐富晚年生活,在自我提升、家庭教育、代際傳承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風采的平臺和機會,讓他們在閱讀和社會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1.何赤老人:70多萬字的新書正式出版
在廣西來賓市,八旬老人何赤用閱讀點亮了他的晚年生活。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他的小書屋時,他便開始了一天的閱讀時光。從古典名著到現代文學,從哲學經典到科普讀物,他的書房里擺滿了各類書籍。這些書都是他多年的收藏,每一本都承載著他的記憶和故事。
年輕時,由于家境貧困,何赤沒有機會繼續學業,但他從未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回到老家務農期間,他仍然堅持看書學習。后來,他有了自己的藏書,也養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如今,他不僅自己閱讀,還樂于分享讀書心得,與喜歡閱讀的人交流。
2019年,何赤開始準備寫書,經過四年的努力,一部70多萬字的新書《龍泉浪花》正式出版。這部作品憑借其卓越的文學品質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贏得了廣大讀者的熱烈追捧和盛贊。何赤老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
2.傈僳族老人:在搬遷安置點重拾閱讀
在云南省怒江州瀘水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一群傈僳族老人,在搬遷到新社區后,通過參加老年學習班,重拾閱讀的樂趣。
有貴生老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1年的鄉村小學教學經歷,讓他萌生了義務擔任老年學習班主講老師的想法。在學習班剛剛成立的時候,團隊成員還很少,有貴生一個人承擔了所有老人的教學。他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都毫無保留地教給老人們。在他的引領下,老人們的精神世界一天天豐富起來。如今,學習班已經發展到了300多人,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和企業與學習班結對,為老人們提供授課和互助服務。
3.孫子為爺爺設計“時光書頁”智能閱讀器
林悠然,一位百歲老人,曾是小鎮圖書管理員,他這一輩子幾乎與書籍為伴。然而,由于視力的衰退,他已經無法像年輕時那樣自由地閱讀書籍了。這時,他的孫子小林,一個充滿創意和技術的年輕人,決定為爺爺打造一種特別的閱讀體驗。
小林利用現代科技,設計了一款名為“時光書頁”的智能閱讀器。這款閱讀器不僅能夠根據林悠然的視力狀況調整字體大小和顏色,還能通過聲音和光影的交織,模擬出書中描繪的場景和氛圍,讓林悠然仿佛置身于書中世界。
每當夜幕降臨,小林就會陪伴在林悠然的身邊,為他打開“時光書頁”。在那一刻,林悠然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他年輕時的圖書館,與那些曾經陪伴過他的書籍再次相遇。
4.趙慕鶴:98歲成為全球年紀最大的碩士
趙慕鶴,1912年出生于山東,歷經風雨,卻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退休后,為鼓勵孫子好好學習,87歲的他決定與孫子一同參加臺灣地區的大學聯考,結果孫子考上中華大學,而他也被臺灣提供成人進修的空中大學錄取,四年后順利畢業,一時傳為佳話。
2009年,98歲的趙慕鶴再度挑戰自我,與友人兒子相約一起考研究所,并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臺灣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的碩士學位,成為全球年紀最大的碩士畢業生。他的論文《中國書法藝術精神之研究———以鳥蟲體為中心》更是展現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
趙慕鶴的求學之路并未止步,103歲那年,他繼續前往臺灣清華大學文學院旁聽,兩年后成功考取博士。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其“鳥蟲體”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閱讀是進行“神經運動”或“心理體操”的主要方式之一,這類活動可以保持大腦的年輕和活躍狀態。閱讀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刺激神經系統發展,促進新神經元的“誕生”,這不僅發生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在整個生命歷程中都會發生。
對于老年人,尤其是從65歲開始,大腦開始出現一些認知障礙的跡象,閱讀能改變大腦最深層的結構,是一項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益處的活動。以下是老年人閱讀的八大益處:
一、提高認知能力
“閱讀水平低的人表現出較低的認知能力,處理事情的速度和執行能力也較差。”這是由秘魯科學家與西班牙馬德里康普斯頓大學合作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這項研究分析了老年人的閱讀水平和認知儲備之間的關系。什么是認知儲備?赫爾曼·桑切斯·魯伊佩雷斯基金會在一份題為《從神經學角度認識閱讀》的文獻中指出,認知儲備是“我們‘智力家當’的數量和質量”。
該文獻稱,認知儲備是“大腦用于保護自己免受因時間流逝或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認知衰退的最佳資產”。它是貫穿一生的儲備,在65歲之后應該繼續得到加強。為此,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工具。
二、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癥的風險
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堅持每天閱讀的65歲以上的老人患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癥的風險較低,或者至少有助于延緩其發病。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專家進行的,他們分析了15500多人的病例,研究發現,閱讀在這個生命階段中產生的有益影響與其他健康習慣(例如體育鍛煉、均衡飲食和不吸煙)無關。
三、提高記憶力和語言表達流暢度
瑞典和意大利的科學家證實,老年人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提高情境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流暢度,而這兩種認知功能最容易受到神經系統退化的影響。
情境記憶可以讓你清楚地記住生活中某些時刻的心情、地點和其他背景細節,因此有助于讓新知識建立在以往經歷的基礎上。
四、減輕壓力,改善心理健康
與其他放松方法(例如聽音樂以及喝咖啡、茶或其他飲品)相比,閱讀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減輕壓力。這是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專家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此外,閱讀或聆聽他人閱讀(例如聽有聲讀物)能使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癥、強迫癥、偏執等心理問題的老年人得到“顯著改善”。伊朗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五、對抗孤獨感
孤獨感是發達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影響著發達國家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老年人群中尤為常見。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與不讀書的人相比,為快樂而讀書的人,孤獨感要少得多。“我并不孤獨,讀書使整個世界都陪在我身邊。”這是一位86歲婦女的回答,她因健康問題幾乎無法走出家門。

六、改善睡眠
老年人中的許多人實際上能從自己的經驗中知道的一個好處是:閱讀可以幫助你入睡。最適合睡前閱讀的是小說,因為它更能讓人放松。
步入人生的下半場,老年人往往面臨著角色的轉變和生活的重新定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成長和學習之路就此終結。相反,讀書———這一看似簡單的活動,實則成了他們點亮人生下半場、持續充電的重要源泉。老年閱讀,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而且代表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一種對知識和智慧的永恒追求。
七、培養新興趣,豐富退休生活
讀書為老年人提供了探索新興趣的絕佳機會。也許他們會在一次閱讀中發現對園藝的熱愛,或者對繪畫產生興趣。這些新發現可能成為充實退休生活的新愛好。
八、保持與時代的連接
通過閱讀和討論當代作品,老年人可以了解最新的社會趨勢、科技發展和思想動態。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身邊的年輕人,還能讓他們在與家人朋友交流時保持話題的新鮮度。
組稿:方可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