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與李健明所著的《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分春、夏、秋、冬四輯,以384種中國傳統色展現出了24節氣、72物候、96件故宮文物的特點與美好。人們在感受這些美的途中,能尋得古典中國的文化深韻與審美意趣。
作者從大量古籍中尋覓顏色,以故宮文物一一對應,將古人的智慧之美與現實風物凝結在一起,上演了無數場視覺盛宴。提起故宮時,我腦海里瞬間浮現出北京城里那一棟棟紅墻黃瓦的建筑。明黃色的琉璃瓦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光,朱紅色的宮墻仿佛永無盡頭,樹影婆娑在瓦墻上隨風而動,好像有說不盡的故事。于是,關于故宮的印象便從這兩種顏色開始生發。
再提起明黃朱紅,便容易讓人想到北京的故宮。想到無論是波云詭譎的朝堂風云,抑或是爾虞我詐的后宮瑣事,都曾在明黃朱紅的建筑里真實發生。歷史的齒輪徐徐轉動,刀光劍影已是千百年前的舊事。然而當人回憶歷史,總會無可避免地想到明黃與朱紅交織的紫禁城。這與江南青色的煙雨、戈壁褐色的黃沙、鄰家青色的梅子、屋外金黃的枇杷一樣,一個地方或是一件事物的風情仿佛都被賦予在了一兩種顏色之上。
這些顏色有柔軟的美感,如煙似霧,一旦提及,便會自然而然地凝結出畫面來。比如戴復古的那一句“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閑時邀三兩好友飲酒游園,忽見枇杷橙黃,那樹上好似綴滿了黃金,顯然是一片安然自在的歡樂景象?!耙粯浣稹笔且粋€極富想象力的比喻,會讓人想到富貴、豐收,從而引申到喜悅,這也是顏色詞匯所展現出來的具象與意象。

正如郭浩在書中所說:“這些表示顏色的名詞,構成我們語言和意識中的色彩世界,千百年來,我們不但傳承建筑、器物、服飾、繪畫等物質的顏色載體,也傳承語言和意識的顏色載體?!彼?,我們會在提到藍色時,想到景德鎮的青花瓷,想到貞靜與安寧,想到美被創造時的那一刻欣喜。想來古人都是極愛生活之人,他們對世間風物有細致感受,并將感受到的浪漫在日常生活中重現。不管是水紅色的衣裙、春辰色的花簪、黃螺色的筆筒、紫蒲色的花瓶……都是對于美好的重建。
古人極愛用景物來定義某種顏色,為一種普通的顏色賦予詩意的內涵,這也是在尋找生活美學。如“松花黃”這個顏色,便是以馬尾松所開之花的顏色來命名的。明代《群芳譜》中曾記載:“二三月間抽穗生長,花三四寸,開時用布鋪地,擊取其蕊,名松黃?!痹娤衫畎滓苍凇冻暌竺髯粢娰浳逶启酶琛分袑懙?,“輕如松花落金粉,濃似苔錦含碧滋”。松花似金粉般燦爛奪目,可見這種顏色是極美的。在大自然中發現并為之贊嘆的顏色,怎么能不用到日常生活中來呢?于是,唐朝時便出現了用來寫詩的松花箋———松花色的小尺寸紙,極受人們喜愛。窺探漫漫歷史長河,松花黃只是冰山一角,書中還有諸如暮山紫、丁香褐、青白玉、女貞黃、孔雀藍、天水碧等色彩,這些顏色只是輕聲呢喃,便有數不盡的美感。
顏色的首要應用當屬在服飾上,古人筆下“燒香翠羽帳,看舞郁金裙”“脈脈柔情怯曉風,茜裙雙帶綰芙蓉”“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所寫的郁金色、茜色、藕絲秋半都是極具美感的顏色。但我覺得最妙的是“海天霞”,這是明代宮廷染色的一種色名。劉若愚在《酌中志》中曾寫道:“海天霞,內織造局所造新色也,似白而微紅。”一見此色,腦海中便有了畫面:當是海天相接的黃昏,水波輕漾,青山靜立,唯有霞光慢慢從云層里射出。溫柔、靜謐、安寧頓時將一個人緊緊包裹住。如果穿一件這種顏色的衣裙,怎么能不對生活抱有極大的熱情呢?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藝術上的思考、顏色里的考究,更重要的是,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萬般顏色都是詩意與浪漫的化身,如果始終以一顆燦爛的心來擁抱生活,就會發現所有風物都在盡情顯露生命的光華!
(源自“黑龍江新聞網”)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