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云長。”這是李太白登揚州西靈塔時吟詠的詩句?!盎茨细坏桥R,茲塔信奇最。直上造云族,憑虛納天籟?!边@是高適登廣陵棲靈寺塔時吟詠的詩句。唐人喜登臨高聳的佛塔遠眺,詩人更因此而發興吟詩。而在都城長安,當慈恩寺中的雁塔重修成磚構的七層高塔之后,更是人們登臨俯瞰京師的絕佳場所。
在今人心目中,雁塔正是唐代文化的象征。而將寶塔視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和中國城市的標志,也是近代西方人的普遍看法。美國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于1929年所寫書籍的插圖,畫出了他心目中中國圣人孔子的形貌:這位中國“偉大的精神領袖”坐在山丘的樹下,望著山下的一座中國城市,其間聳立著幾座“玲瓏寶塔”。他認為這是發生在公元前500年的事。當然,在這里房龍犯了常識性的錯誤,因為在孔夫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寶塔”這種高層建筑,在中國還沒有出現。俗稱的“玲瓏寶塔”,實際是佛教建筑中的佛塔,它本源于古印度,隨著佛教東傳,佛塔建筑也隨之東傳中土。
在西天梵境古印度,佛教初興時并非“像教”,那時沒有塑造供信徒禮拜的偶像,而是把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作為向已涅槃的佛陀禮拜的對象,塔即為其中之一。塔,按梵語音譯稱“窣堵波”,又譯為“塔婆”。在古印度,佛塔的基本造型是一個大圓饅頭一般的塔體,塔頂中心樹立上帶相輪的剎,又因塔體像一個覆扣的圜底缽,故習稱覆缽形塔。
這種在古印度流行的大圓饅頭形貌的覆缽形塔,在東漢末佛教初傳東土時是否也流傳到了中國?在文獻中缺乏記述,更不見有實物遺存。傳說佛教初傳漢土,在東漢都城洛陽最早建造的白馬寺中,“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因記述簡略,故此壁畫中的“塔”是什么模樣誰也不清楚。但據文獻記載,漢時人們對佛的認知,只是將其視為外來的神仙,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或將佛(浮圖)與黃老并祠,或雜廁于西王母等神人仙獸之間,匯集于中國傳統的神仙信奉之中。因此,佛教的形象也與神仙一樣被稱為“仙人”。
傳世文獻經常提及,東漢、三國時期有一類建筑為“浮圖祠”(或稱“浮屠祠”“佛圖祠”),僧人似居其中。最著名的文獻記載,與東漢后期的笮融有關。
大約在漢獻帝初平四年,陶謙任徐州牧時,使笮融督廣陵、丹陽運漕。笮融信奉佛教,就在他管轄的區域內,“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這則記載表明笮融所修“浮圖祠”即佛寺,是將原古印度佛寺中心的覆缽形塔改為中國建筑的重樓,周圍建閣道。在樓頂樹“銅槃九重”,也就是將印度佛塔頂中心樹立的帶有多重相輪的塔剎改建在樓頂上。為什么選擇重樓來取代饅頭狀的覆缽形塔?或許與漢人崇信“仙人好樓居”有關,佛是“仙人”,所以將供奉他的塔修成重樓形貌。
在20世紀前半葉,對《三國志·吳書》中關于笮融“浮圖祠”的記載,中國佛教史研究者只能從文字記述知道它下有重樓、閣道,頂“垂銅槃九重”,但其具體形貌則無從想象。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田野考古發掘的空前發展,不斷在東漢末年乃至魏晉時的墓葬出土文物中,獲得數量眾多的陶制樓閣建筑模型,有的在高樓的周圍還筑有閣道,從而可以對笮融“浮圖祠”的具體形態進行推測。進入21世紀,一項新的考古發現對解析笮融“浮圖祠”的具體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2008年10月,在湖北襄樊菜越發現的一座墓內,出土了一件施黃褐釉的陶樓。那是一座二層樓,周繞圍墻,前設樓院大門。陶樓平面方形,在一層和二層間挑出平座,最上覆以單檐四坡屋頂。屋脊起翹作葉形飾,在脊的居中處,設一饅頭狀覆缽形座。座體鏤空雕飾母子熊斗虎圖案,座的中央樹立剎桿,上飾相輪七重,最頂端飾有一獸,形體呈彎月狀。樓院大門設門樓,兩扇門上各嵌飾鋪首銜環,鋪首上又貼塑一裸身童子像,肩生雙翼。大門右側墻上另開一扇小門,門扉上亦貼塑一雙翼童子像。這座陶明器明顯模擬的是一座浮圖祠,墓葬的時代被推定為三國孫吳初期,應與笮融建浮圖祠的時代相差不遠。只是陶浮圖祠只有兩層樓,又無閣道,規模較小,無法與笮融所建相比,但是提供了在重樓頂上樹立塔剎的具體形象。
以此,再參照已出土的大型漢代陶樓模型,例如河北阜城出土的大型五重陶樓,以及甘肅武威雷臺魏晉墓出土的周建閣道的高層陶樓,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想象復原出笮融所建的可容三千人的浮圖祠的宏偉形貌。那就是將中國傳統重樓與西來的佛塔塔剎相結合,所建成的最早的中國式佛塔。
隨著朝代的更替,時代的發展,古人的宗教觀念和信仰體系也在發生著改變。從對“天”與“神”的崇拜發展到對“人”的推崇,民間信仰逐漸走向成熟的體系,人事的重要性也日漸彰顯,正所謂“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喪葬中的建筑和隨葬品源于對現實世間生活的模仿和再現,為逝者重構一個神秘的虛擬世界,觀念意義大于現實意義,禮儀性遠大于實用性。陶樓的本質是隨葬建筑明器,但在某種角度上,也是人們對心中理想的實踐再現。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一言———“仙人好樓居”。古人多認為仙人都是居于高樓之上,建造高大的樓觀便是與神仙結交相會的方法之一,“登高”的信念深深地鐫刻在百姓的心里,闕觀樓閣也就承載著世人對神仙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因此,借助明器對仙界的圖像模擬,通過媒質材料的轉換與符號元素的重構,營造出地下世界的敘事場景,表達出古人對上天的崇拜、對仙境的向往,借逝去之人實現他們成仙的愿望。
(綜合自《探掘梵跡:中國佛美術考古概說》及“文化藝術出版社”)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