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時候有過這樣的感嘆———原來瓜是分方向的!比如西邊長西瓜,南邊長南瓜,東邊長的就是東(冬)瓜。長大后才知道,上面這些說法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以方向命名的只有西瓜和南瓜(西瓜由西域傳入,南瓜由東南亞傳入),冬瓜跟方向沒關系。難道世界上沒有“北瓜”和“東瓜”嗎?別著急,還真有!北瓜和東瓜都曾出現在史書典籍中,不過都只是南瓜的別名。
《南昌縣志》:“倭瓜,俗呼北瓜,也呼南瓜。”《三農紀》說得更準確:“南人呼南瓜,北人呼北瓜。”事實上,并非南人呼南,北人呼北,古人不過是記錄了自己生活范圍內的見聞罷了。另外,《輯安縣志》還說:“倭瓜,種傳自倭,一名東瓜,皮老生自然白粉,又名白瓜,有解鴉片毒力。”這就屬于混淆了南瓜和冬瓜的別稱。
除了倭瓜、北瓜和東瓜的別稱,南瓜還有蒲瓜、蜜瓜、金瓜、番瓜等小名。南瓜之所以有這么多名字,跟它的分類和傳播息息相關。
南瓜是葫蘆科南瓜屬的植物。南瓜屬有三位杰出的兄弟———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后兩者其實就是筍瓜和西葫蘆,這三種植物經常被弄混。在漫長的傳播、培育中,三者都產生了不少品種,尤其是南瓜,高矮胖瘦、紅紅綠綠,應有盡有。
南瓜原產于美洲,據分析,最早的南瓜可食用部分是種子,而果肉很可能是苦的。直到美洲的先民發現了不苦的突變型,南瓜才開始成為糖類的供給物。
歐洲人上了美洲大陸,發現南瓜是個好東西,不光好吃,而且質地軟脆中空,用刀一劃就是一個口子。于是他們啟動了一個新的計劃……
在國外,萬圣夜是個重要的節日。剛開始,人們會在萬圣夜用蕪菁的根刻成燈,裝扮成鎮住惡魔的提燈者杰克。蕪菁,其實就是沒腌過的咸菜疙瘩,又重又不好刻。
但是南瓜好刻啊!而且中空好挖,做燈用正好!遠在美洲的南瓜老祖宗,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子孫后代最為人熟悉的藝術形象,居然是個燈罩。
英國人愛玩,亞洲人愛吃。在元朝到明初,南瓜傳入我國。在500年的時間里,南瓜就已經多次成為救荒功臣,甚至被很多地方作為主糧。
《本草綱目》等很多書都記載“南瓜甘,溫,無毒,多食發腳氣、黃疸”。這里說的“腳氣”,不是你想到的那種腳氣,而是因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腳氣病”,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是谷物。這說明“發腳氣”的人長期吃不到糧食,只能“多食”南瓜填肚子,這足見南瓜真是救命的東西。
就算到了近100年,八路軍、解放軍還是靠著“小米飯,南瓜湯”才解放了全中國。我們有今天的幸福日子,應該感謝南瓜。
(源自《奧秘(創新大賽)》,郭旺啟薦稿,有刪節)
責編(見習):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