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游人》是赫爾曼·布洛赫的首部長篇小說,被譽為“繼《尤利西斯》之后不朽的杰作”。小說聚焦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30年的動蕩歲月,以三部曲的形式塑造了三代“夢游人”。“夢游人”行走在清醒與深眠、現實與夢境之間,是社會價值持續崩潰的時代,人們精神境況的濃縮。
1886年,布洛赫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紡織商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布洛赫展現出迷人的全面智識:他接手了家族紡織生意,鉆研紡織機的改良,獲得專利;同時,他也對哲學、文學有高度熱情,筆耕不輟,活躍于維也納知識分子圈。1927年,年近40的布洛赫毅然選擇放棄工廠,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并在同一時期轉向文學創作。45歲,他向世界奉上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夢游人》,一舉成名。
《夢游人》由《1888年:帕瑟諾或浪漫主義》《1903年:艾施或無政府主義》《1918年:胡桂瑙或現實主義》三部曲組成,分別塑造了貴族軍官帕瑟諾、會計艾施、逃兵胡桂瑙三代典型的“夢游人”形象。小說中,軍官帕瑟諾徘徊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深陷不確定性的恐懼,不知何去何從;會計艾施徒勞地渴望拯救價值顛倒的世界,卻最終發現自己本就是價值崩潰的一部分;逃兵胡桂瑙則一路招搖撞騙,與混亂、失序的時代同流合污。布洛赫以如此三類代表人物展現了人在面對價值貶值時代的三種可能性———迷茫無助、徒勞掙扎、同流合污,呈現了世紀之交歐洲思想變革的三個階段。
昆德拉評價道,這是一部描述歐洲文明價值逐步崩潰過程的作品;托馬斯·曼也說,《夢游人》是一部令人欽佩的作品。《夢游人》的確是這樣一部深植于時代的巨著。小說出版的1931年,正值歐洲經濟大蕭條、德奧政局風云變幻之際。布洛赫用宏大的篇幅,波瀾壯闊地描繪了工業文明對歐洲封建社會的沖擊,金融危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人民的影響。社會巨變,沖擊著變革時代下的每一個“夢游人”。
而在小說技法上,《夢游人》更是一部公認的比肩《尤利西斯》的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之作。尤其是小說的第三部,布洛赫融入了詩歌、哲學論述、商業信函、報刊文章等多種文體,形成了一種藝術技法難度極高的復調性,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頗深。正如昆德拉所說:“《夢游人》預示了小說未來的可能性。”
(源自《文藝報》,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