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語出《莊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譯文:河上有一戶家庭貧窮靠編織葦席為生的人家,他的兒子潛入深淵,得到一枚價值千金的寶珠。父親對兒子說:“拿過石塊來錘壞這顆寶珠!價值千金的寶珠,必定出自深深的潭底黑龍的下巴下面,你能輕易地獲得這樣的寶珠,一定是遇到龍在打盹兒。倘若黑龍醒過來,你還能活著回來嗎?”
【點撥】
探驪得珠:原指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深淵,摸到黑龍,在其頷下取得一顆寶珠。后來用來比喻寫詩作文抓住了要領,深得命題的精髓。驪:古指黑龍。
【適用話題】
抓住關鍵、勇氣、敢于冒險、精髓……
【創新示例】
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里,以古開今、傳承創新的實踐精彩紛呈。《長安三萬里》以瑰麗光影再現千古詩情,《典籍里的中國》以沉浸式戲劇演繹典籍“前世今生”,故宮、敦煌等國潮文創IP讓生活更有“文藝范兒”……傳統文化與當代表達“握手”、與現代生活“擁抱”,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動于中國文化的弦歌不輟。
這也生動說明,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探驪得珠,通過藝術創作、技術創新,結合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審美趣味,可以產生1+1遠大于2的效果,在更高維度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返本開新。
(張凡《拓寬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