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知呢?古往今來,無數先賢給出了答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追求本心、回歸自然的自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立志成才、不負所學的自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不懼風雨、隨心所欲的自知。但自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以為,只有做到了正視自己,明己內心,并永遠堅持所愛,讓自知成為一場漫長的修行,方能助力我們的人生之花燦然綻放。
自知是一場修行,它讓我們能夠正視自己,因為“裸露的傷疤不是羞恥的證明,也可以是勇氣的勛章”。
尼克·胡哲一出生就失去了雙腿,卻憑借自己的勵志演講努力擁抱了全世界,無數人被他的精神所鼓舞。無獨有偶,普通女孩陳曉婷就讀華南師范大學,大三支教時,用自己單眼失明的人生經歷鼓勵山區的孩子用功讀書,一定可以比她更好,并在網上勇敢分享自己失明的眼睛的照片。正視自己身上的優缺點,讓優點發光,讓缺點閃爍。他們可以帶著裸露的傷疤艱難奔跑,大膽前行,我們為什么不可以?自知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如果有了這樣一股力量,前路定是坦坦蕩蕩,所向披靡,讓我們重視自知的力量。
自知是一場修行,讓我們明己之內心,不為流言所擾,因為“大廈之穩莫不出于人心之定”。
古有孔夫子心懷天下,不畏缺衣少食,流言蜚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今有姚明懷揣籃球夢想,不懼種族歧視,十年磨一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白云蒼狗,滄海桑田,總有人受困于流言,在流言中迷失自己,使本應該熠熠生輝的人生蒙上了暗紗。因此,人只有內心堅定,才可以在流言的洪流中奔騰而上,讓堅如磐石的內心成為大廈的根基,讓自知的臂膀推動命運的齒輪滾滾向前。
自知是一場修行,讓我們堅持心中所愛,因為“時間釀酒,余味成花”。
《令人心動的offer5》中的寒門子弟黃凱,起初聽從親戚的勸告,選擇了當醫生。但從醫兩年后,他發覺這不是心中最愛,于是毅然放棄現在已有的,轉考法學研究生,五年考研路,圓夢清華園。這時的他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真正熱愛什么,于是不顧一切去堅持自己的夢想。自知使他更加清楚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從心而動,以自身為鏡,終讓自己蒸蒸日上。
趁著如今陽光依舊,青春之花開得正好,前方的路途璀璨耀眼,讓我們遍尋自知的果實,努力正視自己,遵循自己的內心,追求心中所愛,去奔赴人生的每一場山海。
點評
這篇議論文寫得頗有才氣。文章起筆從古人說起,用排比蓄勢,給人一種“自知無處不在”的感覺,再由古而今,自然而然地引出“自知是一種修行”的論點。文章主體部分分解成三個小論點,都按照“怎么樣”的角度展開,其獨特之處在于把名言警句恰當地嵌入到小論點中,讓人眼前一亮。在論證中,多采用點例,古今中外的事例隨手拈來又恰當好處,顯示出作者素材積累的扎實功底。最后以優美的語言再次點題。整篇文章首尾圓合,完整統一,堪稱議論文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