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豆和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油作物,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用作畜牧業飼料等。在實際種植過程中,農作物需求量增長,而耕地面積有限,傳統的種植方式無法滿足大豆和玉米同時生長,采用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有助于提高雙作物生長概率,利用有限土地資源,實現大豆玉米同時種植。基于此,本文首先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進行介紹,總結相關技術要點,最后通過對技術應用效果的觀察,肯定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效;栽培技術
近些年來,隨著農業不斷發展,國家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量提升,這使得農作物利用率增長,現有的農作物生產模式無法保證供給。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上對于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采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穩定玉米產量,利用邊行效應,促使大豆和玉米一同生長。提高大豆產量的同時,保證玉米不減產,還能額外多收獲一季大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促進玉米光合作用,改善土壤環境,減緩玉米根系衰老,大豆與玉米相互提供所需的養分,滿足自給率增產目標,對于提高國家糧食綜合產能具有重要意義。
1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相關概述
1.1技術概述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在傳統套作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田間作物群體優勢互補的特征,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玉米和大豆形成高低間隔配置,提升植株之間的空氣流通性,改善植株的生長條件,充分發揮玉米的邊行優勢,促進大豆光合作用,達到大豆和玉米增產的效果。傳統的大豆玉米種植技術流程煩瑣,人工需求量較大。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有效規避了人工種植技術的缺陷,能夠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率。近些年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各地廣泛推廣,但在具體種植過程中還需要掌握好栽種技術要點,確保技術能夠被有效應用,控制好玉米與大豆的種植行數,合理配比行數。此外,還需要不斷總結栽培經驗,持續優化種植效果,達到增加產量和效率的目的。
1.2生態效益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在同一時間內種植兩種作物,對空間合理搭配,提升土地資源效率。發展空間套種,保證糧食作物產量不受影響,提高實際產出量。經過多年研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利用光合作用、邊行優勢等,提升種植效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還能提高田間生態效益,保持土壤活力,提高生物多樣性,提高玉米品質。大豆玉米間作減輕病蟲害發生,不同的根系分布能夠緩解根系吸收營養的競爭關系。大豆玉米群落空間結構抑制土壤水分蒸騰,減少水分流失,有助于改善玉米籽粒品質。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提升種植產量,改善田間生態。根據實際情況對大豆和玉米行數加以控制,提高單株產量,光照更加充足,有助于大豆和玉米同時生長,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1.3技術推廣情況
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技術采用邊行優勢,在全國各個省市進行示范推廣。根據種植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采取3+2、4+2等套作模式,并在推廣過程中,嘗試在不同地區改良,升級為4+2、4+3、6+3等間作模式。常見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確定好行數比例后,控制行距和帶間距,保證種植地株數,利用合理的手段提高收獲效率,促進農作物生長。個別地區還應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要素等,制定符合當前生產條件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提高農作物產量。利用不同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空間和時間差異,提高對光、肥、水等資源的利用,減少田間成本投入。在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過程中,該技術在增產增效方面的效果較好,從長遠角度來看,發展多行玉米更符合帶狀種植技術模式發展,是農業種植發展的必然趨勢。
2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農田中的應用,對于部分地區而言是創新性的技術,是對傳統套作方式的創新升級,能夠合理控制玉米和大豆種植密度,促進大豆、玉米同步生長,最大限度發揮技術優勢,促進大豆和玉米互相提供相應養分,相輔相成。保證玉米產量不受影響,實現大豆增產增收,為農業生長提供保障。對該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分析,旨在保障大豆和玉米高產增收。
2.1科學選擇種植品種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前提在于,保證種子品質,優選地塊等。否則無法保證種植成果。科學選種,做好耕地、播種等工作,把控好技術要點,才能保障農作物增產增收。其中,技術應用要選擇品質較高的大豆和玉米種子。因為玉米需要單株栽種,需要盡可能選擇抗倒伏能力強、耐密性較好的品種,如鄭單958、豫單9953。而大豆在玉米植株的遮擋下,減少了陽光直射,可以選擇耐陰的品種,確保適應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如中黃301。科學選擇好品種后,需要對種子篩選,根據飽滿度以及外表情況,選擇飽滿均勻的種子。根據種植地區的條件,對大豆和玉米種子進行測試,確保滿足發芽率97%。播種前,對種子曬種、包衣處理,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保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應用效果。
2.2復合種植分析
2.2.1 行距與株距
相關研究表明,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需要采取套作的方式,采用擴行距、縮小植株距離的方式,增加播種量。根據大豆和玉米播種量,確定好行距和行數,合理設置大豆和玉米的間距。保證地塊播種量達到標準,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控制好密度以及行數等參數,使播種效果更顯著。在這一技術下,種植戶共可以采用4種模式進行種植,而在4種模式之中,對于大豆以及玉米在行距、株距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
(1)“4+2”模式。行距:保持大豆和玉米行距400mm。間距:保持帶間距650mm。株距:控制植株間距100mm。
(2)“4+2”模式。大豆畝株數不低于9000,玉米畝株數不低于4500。在“4+2”模式下能夠充分發揮邊行效應,大豆充分吸收充足的光照。這樣的邊行數量有助于大豆植株生長,但是因為玉米帶寬較窄,還需更加嚴格地控制栽種行數,該模式更適合保有量較多的區域。
(3)“4+3”模式。設置大豆與玉米行數比為4∶3,帶寬設置3500mm,行距:400~500mm,帶間距:650mm,大豆株距:100mm。“4+3”栽種模式有利于發揮邊行優勢,將玉米株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4)“4+4”模式。將玉米和大豆行數設置為相同的比例,大豆行距:400mm,玉米行距:500mm,株距:均為100mm,采用大小行種植方式,控制大豆和玉米的間距,保證玉米和大豆畝株數分別不低于4900、8300。
2.2.2 播種要點
除了上述的栽種模式外,個別地區要根據實際需求,對行距和株距合理把控。保證大豆和玉米有充分的生長空間,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在植株群體中均勻分布[1]。結合兩種農作物的周期和習性,保持玉米和大豆的邊行優勢。確保農作物產量,確定好玉米和大豆距離,合理控制畝株數。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播種質量和收獲質量。播種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特征,最大限度利用農田空間,充分發揮高矮作物結構搭配,擴大植株生存空間。本區域大豆玉米種植的頻率為一年兩茬,在收獲時,可以進行免耕作業。為了保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質量,需要保證播種的過程符合栽種比例要求,有良好的新動力,能夠對田間雜草、殘留秸稈等進行處理,提高大豆和玉米的播種質量。
2.2.3 播種時間
播種時,為了保證玉米和大豆生長質量,避免生長過程中兩種作物相互影響。需要明確播種時間,科學選擇時間適期播種。玉米和大豆在小麥收獲后,要盡可能在早春搶占播種時期,此時播種玉米能夠與大豆間隔開來,保證玉米植株為大豆遮陰,實現雙作物種植[2]。種植玉米后,大豆在當月月底播種。夏季播種則應在6月中旬播種,過晚播種會影響作物成熟度,導致玉米和大豆產量無法達到預期要求。為了保證播種密度和質量,需要種植戶對以上兩種參數進行嚴格控制,保證播種的均勻性。實踐經驗顯示,在播種的過程中,對土地進行深耕,保證開溝深度,有利于提高播種質量。另外,在播種期間,還需確保為種子著床提供良好環境。大豆和玉米種子在體積等方面均各不相同,播種時,同樣需對速度加以控制,從而確保播種的精準度。
玉米和大豆播種深度不同,需要在播種前對土壤濕度進行控制,并做好底肥施用工作。大豆和玉米播種應確保土壤墑情符合要求,部分地區氣候干燥,可以適當澆灌,保持土壤的濕潤度。澆灌后要及時排水,避免田間積水堆積,導致環境過于濕潤,影響大豆和玉米生長。按照地塊實際比例,確定播種總量,按照每畝地農作物需要的肥料用量,將底肥施加在農田中。施肥過程中,需要注意盡可能將肥料施加給玉米,玉米通常不需要施肥或減少氮肥用量[3]。大豆生長本身就不缺少氮元素,可以適當給予尿素,延長大豆葉期,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
2.3田間管理
2.3.1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保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關鍵,適當給予養分,保證農作物更好生長。播種時,將種肥與種子一同施入土壤中,盡可能實現一次性播種。施肥過程中,需要控制好間距,做好開溝、起壟工作,保證施肥的均勻性。在大豆和玉米生長過程中適當追肥。大豆產生氮元素,可以使用玉米復合肥或控釋肥,根據大豆和玉米長勢追肥處理。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在葉期、苗期等追肥。追肥過程中控制好用量。氮、磷、鉀按照13∶20∶7的比例進行施肥,也要注意觀察大豆和玉米長勢情況,避免植株長勢過旺。在大豆開花結莢和玉米開花授粉期,為玉米和大豆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證水肥比例合理。
2.3.2苗期除草
定期處理雜草,避免雜草搶奪大豆和玉米的養分。在定苗后分別對玉米和大豆進行定向除草,使用毒害性較低的農藥,與水按照合適的比例進行混合,對大豆、玉米莖葉定向噴灑,減少雜草數量。
2.4病蟲草害防治
病蟲害作為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不及時處理會導致大豆和玉米減產。因此,要根據農作物的病蟲害類型,采用物理、生物等手段,形成綜合防治方案。有針對性地處理常見的大豆和玉米病蟲害,保障作物產量和質量。對于常見的斑病、黑粉病等,可以在夏季雨水較多的天氣,事先做好防控工作,避免雨水導致環境潮濕,加劇病害發展,威脅大豆和玉米長勢。對于螟蟲、蚜蟲等害蟲,可以結合生物、物理手段,利用害蟲的趨性,使用色板、殺蟲燈,集中對害蟲捕殺。還可以在農田中每隔一段距離釋放害蟲天敵,如瓢蟲,保證田間生態平衡。對于發病率較高的病蟲害,可以配合毒性較低的農藥,在芽前噴灑,或結合除草工作,使用乙草胺等藥物進行防治[4]。
2.5收割
根據大豆和玉米的成熟順序,安排好方案進行收割。研究發現,交錯收割作為一種常見的收割方式,應用效果值得肯定。收割時,如有條件可以同時脫粒,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域的土壤比較濕潤時,要保證收割過程穩定進行,收割完成后,將秸稈還田,收割的農作物統一存放。
3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增產增效栽培效果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提高了農業種植水平,保障了糧食產能。經過長期應用和地區推廣,成為國家中央文件中采納應用的新技術。該技術為各地區農業生產提供保障,能夠促進大豆產量全面提升,保障玉米不減產,成為地區農業推廣新技術。基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加強落實做好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助力糧油穩產增收[5]。
3.1土地產出率得到提升
在積極應用和推廣技術的背景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實現科學應用,帶動大量地區農業發展,顯著提升農業產量。經過農業試點合作和種植測試,玉米和大豆年產量均得到有效提升,與同期種植相比,產量高達20%以上。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更好利用,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鄉村振興戰略支撐下,農村地區積極開展合作社,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進行種植,加上政府提供的專項補貼,地區農業經濟有效獲利。在保證玉米產量穩定的基礎上,額外收獲更多大豆,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2生態效益得到極大改善
農村地區種植對于環境的要求較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改善了當地的生態效益,對于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為大豆提供更多生長空間,增加播種實際產量,緩解國家耕地資源緊張問題。合理搭配大豆和玉米栽種行數,利用光、水、肥等資源,改善生態效益,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環保程度。當地需要號召零散農戶集中生產力,與種植大戶合作,建立合作社,形成帶頭作用。大范圍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為后續農耕提供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夠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種植產量,有助于推動農業振興發展,符合國家戰略目標。加強高產技術的應用,能夠保證國家糧食產能,使更多地區的農戶受益。現如今國家耕地資源緊張,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保障種植質量,穩定農作物產量,實現高產增收,保障大豆和玉米的充分供應,對于提高糧食產能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羽剛.大豆玉米復合帶狀種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3,41(24):55-57.
[2]唐仕浩,宋諭,李玲.肥城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病蟲草害的發生及防治[J].農業知識,2023(12):21-24.
[3]張振良,冒宇翔,薛林,等.江蘇沿江地區鮮食甜玉米綠色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24):29-31.
[4]趙晉宇,王偉,趙倩.葉表觀癥狀識別在大氣污染農業環境損害鑒定中的應用[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3,42(12):2702-2710.
[5]黃春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效栽培技術探究:以廣西百色地區為例[J].種子科技,2023,41(2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