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防治水稻病蟲害中積極推廣農藥減量技術,采取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措施,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提升了稻谷質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國家還對種植人員加強了政策支持和技術培訓力度,以進一步推進農藥減量技術的應用。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積極性,也為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農藥減量技術
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產量豐富。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水稻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對水稻生產構成了巨大威脅。傳統的農藥使用方式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影響稻谷的質量安全。因此,如何減少農藥使用量,同時有效防治水稻病蟲害,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水稻病蟲害防治農藥減量技術的應用,以期為當地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農藥減量技術應用的意義
在農業領域,農藥的使用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國南方是重要水稻產區,農藥的減量技術應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一,農藥減量技術的應用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農藥使用方式往往會導致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問題。這些農藥可能會滲透到土壤、水源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而通過農藥減量技術可以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這種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減少害蟲的抗藥性,使農藥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第二,農藥減量技術應用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具有積極作用。農藥的過量使用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可能對農作物產生負面影響,如降低品質、減少產量等。通過農藥減量技術,農民可以在減少農藥投入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這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第三,農藥減量技術應用對增加農民收入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作物的銷售。而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收入水平。通過農藥減量技術,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高質量農作物,從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同時,這種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提高收入。
2水稻病蟲害現狀
我國水稻產量較大,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豐富。然而,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種植結構調整以及農藥使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水稻病蟲害呈現出新的態勢。
2.1病蟲害種類多樣化
據統計,2021年,某縣整體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達到15萬畝次,其中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主要病蟲害發生面積均超過5萬畝次。截至2022年,稻瘟病、紋枯病的發生面積繼續擴大,稻飛虱的危害也呈現加重趨勢。到2023年上半年,稻瘟病發生面積已接近7萬畝,稻飛虱發生面積超過6萬畝[1]。
2.2病蟲害發生頻率增加
與過去相比,我國部分區域水稻病蟲害的發生頻率明顯增加。以稻瘟病為例,過去該病在某縣的年發生面積一般在5萬畝次以下,但近兩年其發生面積持續擴大。此外,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也頻繁發生,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2.3病蟲害傳播速度快
由于氣候變暖和種植結構的調整,水稻病蟲害的傳播速度明顯加快。例如,稻飛虱在適宜的氣溫條件下,能夠在短時間內大范圍擴散,給防治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據相關部門監測,部分區域2022年稻飛虱的傳播速度較往年提高了30%,給水稻生產帶來了嚴重損失[2]。
2.4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水稻病蟲害的頻發和加重,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產生了嚴重影響。據統計,我國部分區域2021年病蟲害所導致的產量損失達到5%,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8%。此外,病蟲害的發生還影響了稻米的品質,降低了其市場競爭力。
2.5防治難度加大
面對日益嚴重的病蟲害威脅,防治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一方面,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下降;另一方面,新型的生物防治方法雖然具有環保優勢,但其見效慢、成本高等問題也限制了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近年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農藥的使用不可避免,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農民往往會加大農藥的使用量。
3農藥使用面臨的問題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呈現上升趨勢,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農藥的使用成為了必要的手段。然而,該縣的水稻病蟲害在農藥使用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和改進。
農藥使用量偏高。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用藥指導和管理,農民在防治水稻病蟲害時往往存在過量用藥的問題。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部分農民缺乏對農藥藥性的了解,盲目追求防治效果,最終導致用藥濃度過高、頻率過快,對水稻生長和農產品安全造成了潛在威脅。
浪費農藥等資源。許多農民在使用農藥時缺乏科學的方法和技能,普遍認為農藥使用越多越好,造成了農藥的資源浪費,防治效果不佳。例如,噴灑農藥時沒有按照規定的噴霧方式和注意事項進行操作,導致農藥流失、飄移等問題。同時,部分農民缺乏對新型施藥設備的了解和掌握,仍采用傳統的手工施藥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農藥中毒事故。
污染生態環境。許多農民在防治水稻病蟲害時缺乏環保意識,沒有意識到過量使用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一些農民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視了對土地、水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這種行為不僅危害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給當地居民的健康帶來了潛在威脅。
4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策略
4.1加強科學用藥指導
科學用藥指導是農藥減量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環節之一,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病蟲害的種類、發生規律和危害程度,為農民推薦合適的農藥品種和劑型;二是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防治指標,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用藥時間和頻率;三是向農民傳授正確的用藥方法,如噴霧、熏蒸、灌根等,確保農藥能夠有效地作用于病蟲害;四是向農民普及農藥的安全使用知識和注意事項,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避免因誤用或濫用農藥而造成危害[3]。
在科學用藥方法的指導下,農民需要按照推薦的配比和劑量使用農藥。以某地區為例,針對稻飛虱的防治,農民在使用吡蟲啉這類農藥時,需要將農藥與水按照1∶10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對于每畝水稻田,推薦使用的農藥劑量為50毫升。通過嚴格的指導和實踐,農民可以逐漸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從原來的每畝60毫升減少到每畝40毫升。這樣的減量不僅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夠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為了更好地推廣科學用藥指導,建議相關部門采取多種措施。一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向農民宣傳科學用藥知識,提高農民的科學用藥意識;二是加強相關部門與科研機構、高校等的合作,引進和推廣先進的科學用藥技術和設備;三是建立科學用藥指導示范區,通過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的農民前來參觀學習。通過加強科學用藥指導,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護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提高農民的科學用藥水平,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例如,在向農民宣傳如何減量使用農藥時,可以通過召開會議等方式,以氯蟲苯甲酰胺為例,詢問其當前對該藥物的使用量,如果發現使用量較大,則可以向其宣傳氯蟲本甲酰胺的減量知識,將用量控制在0.5毫升/公頃,同時通過稀釋的方式減小藥物危害,達到農藥減量的目的。
4.2推廣新型施藥設備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尤其是農藥的使用,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了不小的威脅,而新型施藥設備的運用則符合農藥減量技術的要求,對農藥使用劑量的控制較為準確,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新型施藥設備是科技與農業的完美結合。它集成了現代農業技術、機械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的最新成果,為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與傳統施藥方式相比,新型施藥設備具有噴霧均勻、效率高、用藥量少等諸多優點。通過精確噴霧和智能控制,新型施藥設備能夠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例如,可以選擇機動噴霧器,這一類型的噴霧器能夠良好控制藥物噴灑劑量,是新型施藥設備的一種。種植戶可以在使用設備時選擇低容量噴霧模式,也可以專門針對某一個選定區域的水稻進行靶向藥物噴灑。在使用這一設備時,農藥的損失通常較小,噴灑效率高,且劑量控制好,是一種效果較好的農藥減量技術設備。
新型施藥設備的推廣應用不僅可以帶來農藥使用量的減少和環境的改善,更帶動了整個縣域經濟的增長。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使用新型施藥設備,與之相關的維修、配件等服務行業也逐漸興起,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農藥減量技術的推廣不僅僅依賴于新型施藥設備的推廣。政府還需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更多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和植保產品。新型施藥設備的推廣不僅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進程,還為建設美麗鄉村、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3加強農藥市場監督
農藥市場的監督是確保農藥減量技術有效實施的關鍵環節。通過對農藥市場的有效監管,可以規范農藥的銷售和使用行為,減少不合理的用藥現象,從而推動農藥減量技術的普及。為了加強農藥市場的監督,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建立完善的農藥監管體系。相關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農藥監管機構,負責全縣農藥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該機構對農藥的進銷渠道、質量標準、使用規范等進行全面監管,確保農藥來源正規、質量可靠。
嚴格把控農藥銷售渠道。建議相關部門要求農藥經銷商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和經營許可證,嚴禁無證經營。同時,相關部門應該對銷售的農藥進行質量抽檢,對不合格產品進行嚴厲處罰,確保農藥銷售市場的規范。
強化執法力度。建議當地政府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對非法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與此同時,對違規企業和個人進行公開曝光,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建立農藥使用追溯體系。相關部門應該推行農藥使用追溯制度,要求農戶在使用農藥時進行登記備案。一旦發現問題,可以迅速追溯到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
監督方通過對農民的用藥情況進行調查和記錄,發現某地區農民在防治稻瘟病時,平均每畝地使用農藥150g,遠超過了國家推薦的每畝地用藥標準50g,該地區使用高濃度的甲胺磷和甲基對硫磷兩種農藥,對環境產生了嚴重危害。監督方可以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合作,向農民推薦低毒、高效的替代農藥,并提供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技術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農民可以逐漸減少對高毒農藥的依賴,提高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4采用生物防治
農藥的過量使用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平衡,對人類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在生物防治方面,農藥減量技術對于環境的保護具有積極作用,減少農藥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大量的農藥使用不僅對水稻本身產生影響,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農藥殘留物進入土壤和水體,威脅生態平衡和人類健康。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某縣部分地區在采用農藥減量技術后,水稻種植過程中農藥使用量減少了30%以上[4]。這意味著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減少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此外,這種技術還提高了農藥的使用效率,減少了浪費和過量使用的情況。
在生物防治方面,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和天敵昆蟲被用于控制水稻病蟲害,從而減少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比如說,某些寄生蜂和小型寄生菌可以有效控制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種群數量。通過釋放這些天敵昆蟲,可以在不使用或少使用農藥的情況下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例如,以稻飛虱為例,這是一種常見的水稻害蟲,對水稻產量和質量都有嚴重影響。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需要大量使用農藥,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然而,通過引入稻飛虱的天敵昆蟲——寄生蜂,可以有效控制其種群數量[5]。寄生蜂可以將卵產在稻飛虱的若蟲體內,孵化后以寄主的營養為食,最終導致寄主死亡。相關實驗數據顯示,在釋放寄生蜂后,稻飛虱的數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
除了生物防治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農藥減量技術,如精準施藥技術、低量噴霧技術和智能農業等。這些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藥使用的精確度和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和污染。
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通過精準診斷和精準用藥,可以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同時,該技術還能提高水稻品質和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未來,應進一步推廣和應用農藥減量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民的防治意識和防治水平。同時,還需加強科研力度,研發更多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保型農藥,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陳蘭道,朱珍勇.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3,41(20):108-110+144.
[2]王海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新農業,2023(04):7-8.
[3]周憲林,鄒新華.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1):60-61.
[4]饒榮蓮.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運用[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1):64-65.
[5]潘金新.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究[J].種子科技,2022,4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