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威寧縣逐步轉變種植模式,大力推進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有效降低勞動力成本,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栽培密度是馬鈴薯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1],本文以馬鈴薯威芋7號為研究對象,研究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種植不同密度對產量的影響,探索適宜馬鈴薯威芋7號的高產種植密度。通過試驗研究,固定廂面寬120cm、小行距25cm的情況下,株距30cm、3700株/667m2的種植密度產量表現較好,建議在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進程中推廣使用該種植密度。
關鍵詞:馬鈴薯;威芋7號;全程機械化
威寧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總面積6296.3km2,平均海拔2200m,是全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年平均日照數1812h,年平均氣溫11.6℃,年降雨量926mm,氣候冷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氣候特點非常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及優質高產,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馬鈴薯面積150萬畝左右。近年來,威寧縣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以馬鈴薯威芋7號等品種為主推品種,為探索馬鈴薯威芋7號在威寧地區的高產種植密度,加快推進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步伐,進行不同密度對威芋7號產量影響的試驗研究,為馬鈴薯機械化種植高產高效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括
試驗地選在威寧縣祥源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該合作社常年種植馬鈴薯2000余畝,采用全程機械化種植,各類農機擁有量25臺(套),機械化生產技術水平高。試驗地平均海拔2350m,年平均氣溫10.5℃,年降水量850mm,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玉米,土地冬閑,在威寧馬鈴薯生產區具有代表性。
1.2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威芋7號,一級良種;
供試肥料:高硫酸鉀型復合肥、綠聚能高鉀型水溶性復合肥(葉面肥)、極噴液體緩釋復合肥(高鉀型);
供試農藥:600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安融樂(生物助劑)、碧護(0.136%赤·吲哚·乙酸)、銀法利(687.5g/L氟菌·霜霉威)、70%丙森鋅(安泰生)、丁子香酚(25%烯酰嗎啉+0.3%丁子香酚)。
1.3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排列,設5個處理,3次重復,馬鈴薯播種機固定120cm開廂,采取大壟雙行種植模式,小行距25cm,各小區面積120m2(長20m,寬6m),重復間留走道2m,處理間留走道50cm,四周留走道50cm。
處理①:株距20cm,密度5550株/667m2;處理②:株距25cm,密度4450株/667m2;處理③:株距30cm,密度3700株/667m2;處理④:株距35cm,密度3170株/667m2;處理⑤:株距40cm,密度2780株/667m2。小區設計見表1。
1.4田間管理及栽培技術措施
1.4.1選地和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前茬作物為非馬鈴薯或者茄科物的地域,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同時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對試驗地塊進行深耕細作、精細整地,翻耕深度為40cm左右。
1.4.2種薯選擇和處理
選用表面無損傷、色澤鮮艷、無帶病蟲、無畸形、無凍害的威芋7號脫毒種薯,播種前進行催芽和藥劑拌種。
催芽:在播種前15d左右,將種薯均勻鋪放在陰涼、通風室內,室溫15~20℃,散光下攤放自然催芽。
藥劑拌種:每200kg種薯用600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0mL兌水1~1.5L噴灑種薯并拌勻,攤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后播種。
種薯選擇用50~60g、大小均勻、每個種薯確保2個及以上芽眼小整薯播種,保障出苗整齊,幼苗健壯,同時,選用整薯播種,不僅能省去人工切塊環節,還能避免切塊過程中切刀未消毒或消毒不徹底所造成的病菌感染[2]。
1.4.3播種
采用馬鈴薯播種施肥覆膜一體機進行播種,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壓、覆膜等多項作業,具有排種均勻、鎮壓嚴密、出苗均勻等優點[3],通過覆膜栽培,可有效防控草害、預防馬鈴薯的青頭現象、保持土壤溫度和濕度,確保出芽率更高,避免或降低缺苗現象,且出芽質量更優良,早期長勢旺盛。采取大壟雙行播種方式,固定大壟寬120cm、小行距25cm,調節株距20cm、25cm、30cm、35cm、40cm,進行五個不同密度(5550株/667m2、4450株/667m2、3700株/667m2、3170株/667m2、2780株/667m2)試驗研究。
1.4.4田間管理
1.4.4.1施肥
播種時用播種施肥一體機同步播種、施肥,在馬鈴薯生長期間,注重鉀肥的補充。一次性施足底肥,選擇使用高硫酸鉀型復合肥50kg/667m2,第一次追肥在幼苗長至10cm左右時進行,667m2用綠聚能高鉀型水溶性復合肥(葉面肥)90g兌水45L噴霧,第二次追肥在馬鈴薯薯塊膨大期(花后)進行,667m2用極噴緩釋復合肥(高鉀型)400g兌水45L噴霧。
1.4.4.2中耕培土除草
覆膜栽培可有效控制草害,除草時只需除壟間雜草即可。在齊苗后用田園管理機進行一次中耕培土除草,在馬鈴薯現蕾封壟前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除草。
1.4.4.3病蟲害防治
注重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蚜蟲、地老虎等病蟲害防控,避免或降低病蟲害影響各試驗區馬鈴薯產量,特別要注意馬鈴薯晚疫病預防、控制。試驗期間,對各個小區進行四次馬鈴薯晚疫病防控,第一次用藥時間為齊苗后10~15天,667m2用安融樂(生物助劑)9mL、碧護(0.136%赤·吲哚·乙酸)6g、銀法利(687.5g/L氟菌·霜霉威)75mL、70%丙森鋅(安泰生)100g兌水45L噴霧;第二次在第一次用藥后20天左右,667m2用安融樂(生物助劑)9mL、碧護(0.136%赤·吲哚·乙酸)6g、丁子香酚1套(25%烯酰嗎啉100g+0.3%丁子香酚100g)兌水45L噴霧,之后每間隔10天用藥一次,兩種施藥方法交替使用。
1.4.5測產、收獲
為減少收獲時的破皮損傷和雜草、枯秧影響,需要在收獲前一周進行機械殺秧,觀察馬鈴薯地上部分由綠轉變為黃、枯,塊莖尾部與匍匐莖連接易脫落、塊莖表皮有較厚木栓層時即可進行測產、收獲,選擇晴天進行,本試驗對所有小區進行全田測產,采用振動式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收獲。
1.5試驗方法與過程
3月10日播種,采用馬鈴薯播種施肥一體機進行播種、施肥,廂面寬120cm,小行距25cm,播種深度10cm,壟高15cm,調節種植株距(20cm、25cm、30cm、35cm、40cm),設置5個不同密度。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方式,每個小區種植5個雙行,每個小區采用相同的種薯選擇處理、田間管理、施肥、病蟲害預防、控制技術等技術措施。測產前,機械殺秧及去除田間雜草,9月16日進行測產,測產時每個小區挖取長勢均勻的連續 10 株、1 行,按照馬鈴薯單薯重量不同進行分裝,將馬鈴薯單薯重量150g(含150g)以上分裝為大薯,馬鈴薯單薯重量50~150g(含50g)分裝為中薯,馬鈴薯單薯重量低于50g的分裝為小薯,記錄大薯、中薯、小薯重量、個數,后采用振動式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收獲測產。
1.6測量指標
1.6.1產量測定
收獲時對每個小區進行全田測產,折算667m2產量,并通過對產量進行評價,篩選威芋7號在威寧縣的高產種植密度。
1.6.2大中薯比例測定
收獲前每個小區挖取長勢均勻的連續 10 株、1 行,記錄大薯、中薯、小薯個數,分別稱取重量,計算大中薯比例,評價不同種植密度對大中薯比例的影響。
2結果與分析
2.1產量
每個小區進行全田測產,扣除1.5%泥土等雜質,得到各個小區的產量,一個小區即一個處理,每個處理三次重復,求得每個處理的平均產量,折算667m2產量,與2023年全縣平均單產1940.30kg/667m2進行比較。具體數據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③平均單產最高,為2860.88kg/667m2,較全縣平均單產增加920.58 kg/667m2,增幅47.45%;單產居第二位的是處理④,平均單產2433.61kg/667m2,較全縣平均單產增加493.31kg/667m2,增幅25.42%;單產居第三位的是處理⑤,平均單產2065.76kg/667m2,較全縣平均單產增加125.46kg/667m2,增幅6.47%,單產較處理④有所下降;單產居第四位的是處理②,平均單產1961.10kg/667m2,較全縣平均單產增加20.80kg/667m2,增幅1.07%;單產居末位的是處理①,平均單產1323.49kg/667m2,未達到全縣平均單產水平。
有研究發現,種植密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有明顯影響,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馬鈴薯產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4],這一研究結果與本試驗研究結果一致。密度過高,植株間會因為營養成分、陽光、水分、立體空間等情況形成競爭,導致營養不足,產量發揮受限;密度過低,土地、水肥及空間等未充分利用,導致資源浪費、影響產量。本試驗中,處理③的種植密度產量表現最高,在馬鈴薯機械化種植中,固定120cm開廂、小行距25cm,采用30cm株距、密度3700株/667m2時的產量最高,在實際生產中,建議推廣使用。
2.2經濟性狀
收獲前每個小區挖取長勢均勻的連續 10 株、1 行,測量大薯、中薯、小薯重量以及個數、單株個數、單株重、單薯重,并計算大中薯比例,三次重復求得每個處理的平均值。具體值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③重量最高,達到8.10kg,重量居第二位的是處理④:7.38kg,重量居第三位的是處理⑤:7.06kg,處理②、處理①重量低,僅分別為4.65kg和2.53kg。
從大中薯比例看,處理③大薯比例47.90%,中薯比例40.74%,大中薯比例達88.64%,經濟性狀表現最好;居第二位的是處理④:大薯比例69.11%,中薯比例18.97%,大中薯比例達88.08%,該處理大薯比例雖然超過處理③,但中薯比例偏低,經濟性狀表現次于處理③;居第三位的是處理⑤:大薯比例67.00%,中薯比例19.54%,大中薯比例86.54%;處理②和處理①大中薯比例低,未達到70%,小薯比例在30%以上,經濟性狀表現差。
從單薯重量看,處理④單薯重最高,達0.14kg,處理⑤單薯重0.13kg,略低于處理④,居第三位的是處理③,單薯重0.09kg,處理②和處理①單薯重偏低,僅分別為0.06kg和0.05kg。
從單株個數看,處理③單株個數最多,為8.6個,居第二位的是處理②,為7.3個,處理①、處理⑤、處理④單株個數均在5個左右。
有研究顯示,商品薯率決定了馬鈴薯種植的質量和經濟效益,是除產量外較重要的指標[5],在市場上,大薯可以作為商品薯,中薯可以作為種薯,大薯和中薯均可用于加工,二者都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和競爭力,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小薯僅可作為飼用或加工用,經濟效益差,在評價綜合經濟性狀時,以大中薯比例作為衡量指標,大中薯比例高,則綜合經濟性狀好,反之則表示綜合經濟性狀差。本試驗中,處理③綜合經濟性狀表現最好。
3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馬鈴薯機械化種植中,選擇好合理的種植密度,更能有效促進馬鈴薯產量發揮,密度太高,產量偏低,且大中薯比例低;密度太低,雖大薯比例高,但地塊未得到充分利用,產量表現仍然偏低。只有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有效挖掘馬鈴薯產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有效提升土地產出,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根據以上試驗結果,株距為30cm、種植密度為3700株/667m2時的綜合經濟性狀、產量情況表現較好,在威寧縣馬鈴薯機械化種植進程中,在固定廂面寬120cm、小行距25cm的種植情況下,建議采用這一種植密度。
參考文獻:
[1]張小蘭,劉曉津,李一聰,等.廣東冬種馬鈴薯粵引85-38最適密度栽培初探[J].廣東農業科學,2010(3):44-50.
[2]王朝海,龍國.馬鈴薯不同生產來源脫毒種薯整薯、切塊作種與產量關系研究[J].種子,2004(10): 67-68.
[3]薛麗靜,史琳琳,陳淑君,等.馬鈴薯大壟雙行滴灌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6):59-60.
[4]杜大勇.種植密度對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6):53-69.
[5]王慧莉,李建國,朱琳花,等.川塬灌區不同栽培密度對馬鈴薯產量和商品薯率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3,18(3):80-88.